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知识点.docx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997122
  • 上传时间:2021-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9.4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知识点.doc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道德 法治 期末 复习 知识点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道德与法治_初中
    资源描述:

    1、1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知识知识点点 第一课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踏上强国之路 一.坚持改革开放 1.1.改革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促发展 P3 (1)强国富民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 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 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站起来) (3)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 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

    2、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富起来) (4)改革开放的意义? 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 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富起来、强进来强进来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 (5)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6)改革开放是如何促发展的? 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 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3、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决定性作 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 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 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 “四个尊重” ) 2.2.中国腾飞谱新篇中国腾飞谱新篇 P6 (1)中国腾飞的表现: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 综合国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 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4、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 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 成就。国际影响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 “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 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2)改革开放的作用(影响) : A.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B.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C.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 刻影响着世界。 2 (3) 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5、键抉择。 (4)党召开十九大的重要意义? 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二二. .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 1.1.改革进行时改革进行时 P9 (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国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 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6、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 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 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 调等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最鲜明的特色。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A.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C.不断弘扬与

    7、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 2.2.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 (1)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A.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 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B.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D.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2)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强调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 人人享

    8、有,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 方向稳步前进。P11 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P12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 面进步。P13 3 补充: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课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9、创新驱动发展 一一. .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改变生活 1.1.感受创新感受创新 P15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生活处处有创新。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创新让生活更美好。(P17) (2)创新对个人的意义 : 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 自我。 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P28) 2.2.创新引擎创新引擎 P17 (1)创新的作用/重要性(国家) :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已经成

    10、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1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 沉的民族禀赋。P14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 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3)创新的地位?类别? 地位: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类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4)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A.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P18 B.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

    11、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 更好的分享改革发展成果。P19 二二.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1.1.创新强国创新强国 P20 (1)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克争的决定性决定性因素。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 4 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我国的科技现状(科技国情): A.成就: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 在世界前列。 B.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

    12、总体不高、科 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 平等问题。 C.结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将科技和教育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 一个民族创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

    13、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 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社 会环境。 (4)教育的重要性(作用) : A.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C.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5)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A.教有改革全面推进, B.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C.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 D.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2.万众创新万众创新 P24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

    14、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 现自我价值; 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 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如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A.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B.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C.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3)创新精神的表现: 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4)创新时代如何对待知识产权? 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15、,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5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5)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学习相关法律。 未成年人也拥有知识产权。 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6)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第三课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追求民主价值 一一. .生活在民主国家生活在民主国家 1.1.民主的足音民主的足音(中国人民探索民主的历程)P30 (1)在中国, “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 。 (2)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 主形式和民

    16、主制度的建立。 (3)1840 年以来,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 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4)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5)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7)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2.新型的民主新型的民主 P33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7、 (特点)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 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人民民主的形式: A.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B.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 取得一致意见。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 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

    18、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 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6 二二. .参与民主生活参与民主生活 1.1.行使民主权利行使民主权利 P38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 化建设。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民主选举

    19、的形式?原则? A.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B.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民主决策的要求?制度保证? A.要求: 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 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 集中民智,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B.制度保证: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A.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 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B.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2.2.增强民主意识增强民主意识 P41 (1)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

    20、识密切相关。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 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 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生活?(基本要求)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 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3)如何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A.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B.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C.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小结:小结:公民

    21、如何参与民主生活? 行使民主权利。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 一一. .夯实法治基石夯实法治基石 1.1.选择法治道路选择法治道路 P45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重要性) A.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 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 全、有尊严地生活。 (个人) 7 B.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 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解 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国家) P47

    22、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 D.社会因法治而进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 障。 P48 (2)法治的要求:法治要求实行良法良法之治。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善治。P46 什么是良法?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什么是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 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 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不同: 本质;基本依据 任意性和非理性;稳定性和一贯性 个人的意志;法律 (4)党和政府努力

    23、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2.2.描绘法治蓝图描绘法治蓝图 P47 (1)我国的法治进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二. .凝聚法治共识凝聚法治共

    24、识 1.1.法治政府法治政府 P51 (1)政府的作用: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工作要求? 权力来源:人民 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 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 上运行。 (4)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 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 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8 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25、如何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 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 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2.厉行法治厉行法治 P53 (1)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如何厉行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26、 全民守法(方针) 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 的权利义务观念。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 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标语、口号)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不道德行为

    27、不一定违法,但违法行为一定不道德。 (范围:道德法律) (4)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补充:建设法治中国,中学生该怎么做? 依法行使权利,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依法履行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第五课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守望精神家园 一一. .延续文化血脉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根 P59 1.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 :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 习,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内

    28、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9 你知道的中华文化有哪些? 书法、武术、长城、戏剧、诗词、对联、中药、兵马俑、甲骨文、儒家思想、 四大发明、四大名著 3.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4.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作用) : A.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B.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C.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

    29、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 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文化自信 (1)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 命力的坚定信念,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2)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30、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美德万年长美德万年长 P62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要性)? A.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 定的民族志向、 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B.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C.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P65

    31、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容(涵)? (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容(涵) :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3.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0 二二. .凝聚价值追求凝聚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精神) 1.1.高扬民族精神高扬民族精神 P67 (1)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重要性)?

    32、A.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B.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 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 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 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P69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本质? 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

    33、一。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 民,是具 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 “四大精神” ) (5)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特点):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 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6)如何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表现) 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34、前仆后继; 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无私 奉献; 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 创造精彩 人生。 2.2.构筑中国价值构筑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0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具有人类基本共性的价值观有:善良、正直、诚信 (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 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5、是当代中 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个人) (4)青少年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 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36、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小结小结: :如何凝聚价值追求? 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课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 一一. .正视发展挑战正视发展挑战 发展中的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P75 1.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 人口素质偏低 (2)新特点:增速趋缓 出生率低 老龄化加剧 男女性别比失

    37、衡 城乡分布不均衡 “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 4.为什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5.实行计划生育的作用(意义)? 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6.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原因(目的)?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 发展。

    38、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P77 1.1.资源:资源: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 的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 资源紧缺。 12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 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3)不合理利用资源的危害: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 环境的破

    39、坏, 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4)如何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 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2.2.环境:环境: (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 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3)环境问题的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4)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

    40、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3.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 必然选择。 二二. .共筑生命家园共筑生命家园 1.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P81 (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一部分,人类也有

    41、责 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补偿和修复。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 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 “纷乱”中的有序。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2)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A.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为目标。 P83 B.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P84 C.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D.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3

    42、E.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P87 2.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P84 (1)为什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 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43、系? a.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 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b.我们既要绿水青 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 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 天蓝地绿, 而且是留住乡愁、 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 良好、人民幸福。 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 (88 页)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清山; 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 小结:小结:如

    44、何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第七课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中华一家亲 一一. .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民族问题) 1.1.民族大家庭民族大家庭 P91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平等?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 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

    45、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7)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A.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P92 B.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C.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P96 (8)如何正确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 14 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 顶住压力, 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2.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 P93 (1)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46、 (2)国家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国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 支持民族地区的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 文化: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P96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努力学习,关心少数民

    47、族同学。 一一. .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祖国统一 1.1.反对分裂反对分裂 P98 (1)如何反对分裂? 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 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2)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A.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B.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C.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 责任。 2.“2.“一国两制一国两制” P100 (1)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

    48、两制” 。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 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2)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 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3) “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 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5 (4)相信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由: (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

    49、会实现?)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 利益所在。 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 (5)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 佳方式。 B.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 C.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 D.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补充:青少年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 努力学习,掌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 坚决同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知识点.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97122.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