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汇编.doc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996988
  • 上传时间:2021-01-03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6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汇编.doc》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知识汇编 统编 人教版 九年级 道德 法治 上册 第三 单元 文明 家园 知识 汇编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道德与法治_初中
    资源描述:

    1、开卷考试用九上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一、延续文化血脉 (一) 、中华文化根 1、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聚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也是 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 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 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6、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7、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

    2、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 自信和自豪感。 8、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 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9、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 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0、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信? 11、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12、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 桑仍薪火

    3、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 自信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 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有利于国家兴旺、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动中华优秀传

    4、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积极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树立自信心; 极积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文化。 有利于国家兴旺、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促进人们向上向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1

    5、4、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 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质, 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事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

    6、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方 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4、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5、青少年要推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要身体力行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要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 6、开展全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的意义? 二、凝聚价值追求 (一)高扬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创新传承形式和手段,与生活接轨,让群众喜闻乐见; 发掘和培养文

    7、化创新人才;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创新的做法; 培育适应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有利于中外各国文化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力; 有利于吸引、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 有利于引导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

    8、德建设;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大庆精神、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6、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7、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8、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为弘扬民族精神提建议) (二)构筑中国价值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2、生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

    9、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3、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根植于中 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 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

    10、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 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饶、知难而进。 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 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二奋斗的不竭 精神动力。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 有利于引导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利于国家兴旺、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

    11、展;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文化产业,注重创新,加强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个人: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

    12、创优;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 造精彩人数 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抵制其中腐朽落后的东西。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为什么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0、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 国成立以来感到中国人物”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生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

    13、们必然坚守根植于 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 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利促于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构建人

    14、类命运共同体 有利促于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 有利于国家兴旺、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推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个人:要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

    15、小、落实 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 要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 敢于胜利的英雄一、 夯 精神力量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 第一目 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 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3、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4、我国人口现状呈现新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

    16、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城乡分布不均衡、 “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5、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6、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变,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不会变,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变。 7、坚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人口政策。 8、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9、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0、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义? 11、为缓解人口老龄化提建议 第二目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严峻挑战: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 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7、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 “独生子 女”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变,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不会变,人口与资源环境 的紧张关系不会变。计划生育基本国

    18、策必须长期坚持。 有利于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有利于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有利于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有利于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 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社会:弘扬和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子女:要孝敬父母,自觉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老人自身: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锻炼身体,减轻子女负担。 现象突出; 4、

    19、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5、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 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6、我国资源的国情: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 上资源缺乏。 7、我国环境的国情: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8、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9、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1、保护生态环境就

    20、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设问 答题要点 做 法 类 政府:坚持党的领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坚持计划生育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

    21、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加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学习新技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发展新能源产业; 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践行低碳生活,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正确行使监督权, 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意 义 类 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

    22、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利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有利于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增进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 情; 有利于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让绿色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有利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有利于维护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承担国际责任。 原 因 类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

    23、资源换取经 济发展的现象突出;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 源缺乏。 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 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严峻挑战是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 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 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24、社会; 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第一、二目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资 源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 多元中的一致、 “纷乱”中的有序; 5、开放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7、生态文明作为

    25、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9、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目标; 10、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11、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1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14、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15、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

    26、人类; 16、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保护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 1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8、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9、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0、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 资源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 度、多元中的一致、 “纷乱”中的有序; 开放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

    27、然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为目标;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28、保护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保护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 21、在环境保护中如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22、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23、为

    29、践行低碳生活,青少年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24、我国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举措 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立法; 全体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到全民守法; 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权威;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有利于发展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改进环保技术,提高企业治污能力,保护环境;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衣:少买不需要的衣服,少机洗多手洗; 食:少吃烧烤食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制品; 住:使用节能家电,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 行:外出时尽量步行、骑自行车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实施“限塑令” ; 实施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汇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96988.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