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

  • 上传人(卖家):青草浅笑
  • 文档编号:973448
  • 上传时间:2020-12-23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2.1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由用户(青草浅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数学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资源描述:

    1、富宁一中 高中数学必修 1 至必修 5 知识点总结(复习专用) 人教版 - 1 - 必修必修 1 1 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集合 A 记作 aA , 相反,a 不属于集合 A 记作 aA 二、集合间的基本

    2、关系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真子集:如果 AB,且 B A 那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 B(或 B A)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 A 且属于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B 的交集(即找公 共部分)记作 AB(读作”A 交 B”),即 AB=x|xA,且 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B 的并集。 (即 A 和 B 中所有的元素)记作:AB(读作”A 并 B”),即

    3、 AB=x|xA,或 xB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 S 是一个集合,A 是 S 的一个子集(即 ) ,由 S 中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叫做 S 中子集 A 的补集(或余集) (即除去 A 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四、函数的有关概念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 x 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 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 它的 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

    4、x 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 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4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7函数单调性 (1) 增函数 设函数 y=f(x)的定义域为 I, 如果对于定义域 I 内的某个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a, b, 当 ab 时, 都有 f(a)f(b),那么就说 f(x)在区间 D 上是增函数。区间 D 称为 y=f(x)的单调增区间(睇清楚课本单调 区间的概念)

    5、如果对于区间 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a,b,当 ab 时,都有 f(a)f(b),那么就说 f(x)在这个 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 D 称为 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a,b;当 ab 时,总有 f(a)f(b) 。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 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 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 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 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

    6、法:任取 a,bD,且 a1 0a1 0a L A B 公理 1 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使 A、B、C。 公理 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L,且 PL 公理 3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L A P L 共面直线 富宁一中

    7、高中数学必修 1 至必修 5 知识点总结(复习专用) 人教版 - 7 - 平行直线: 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 a、b、c 是三条直线 ab cb 强调:公理 4 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 4 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a与 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 a、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 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两条异面直线所

    8、成的角(0, 2 );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ab;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 a 来表示 a a=A a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

    9、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 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b = a ab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b ab = P = a =ac 富宁一中 高中数学必修 1 至必修 5 知识点总结(复习专用) 人教版 - 8 - b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 2.2.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

    10、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 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 a = ab = 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的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 a = ab = 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如果直线 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 L ,直线 L 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

    11、做直线 L 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 P 叫做垂足。 P a L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 垂直。 注意点: 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A 梭 l B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l-或-AB-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 2.3.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

    12、垂直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第三章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富宁一中 高中数学必修 1 至必修 5 知识点总结(复习专用) 人教版 - 9 -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 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180 (2)直线的斜率 定义: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 k 表示。 即tank。斜率反映直

    13、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0, k = tan0=0; 当直线 l 与 x 轴垂直时, = 90, k 不存在. 当 90,0时,0k; 当 180,90时,0k; 当 90时,k不存在。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1 12 12 xx xx yy k ( P1(x1,y1),P2(x2,y2),x1x2) 注意下面四点:(1)当 21 x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 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

    14、直线方程 点斜式:)( 11 xxkyy直线斜率k,且过点 11, y x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 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 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 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斜截式:bkxy,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两点式: 11 2121 yyxx yyxx ( 1212 ,xxyy)直线两点 11, y x, 22,y x 截矩式:1 xy ab 其中直线l与x轴交于点( ,0)a,与y轴交于点(0, )b,即l与x轴、y轴的截距分 别为, a b。 一般式:0CByAx(A,B不全为

    15、0) 注意: 1 各式的适用范围 2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y (b为常数) ; 平行于y轴的直线:ax(a为常数) ;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 111: bxkyl, 222 :bxkyl时, 212121 ,/bbkkll; 1 2121 kkll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0: 1111 CyBxAl 0: 2222 CyBxAl相交 富宁一中 高中数学必修 1 至必修 5 知识点总结(复习专用) 人教版 - 10 -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0 0 222 111 CyBxA CyBx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21

    16、/l l ; 方程组有无数解 1 l与 2 l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1122 (,),A x yB 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22 2121 |()()ABxxyy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00,y xP到直线0: 1 CByAxl的距离 22 00 BA CByAx d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1 l和 2 l的一般式方程为 1 l:0 1 CByAx, 2 l:0 2 CByAx,则 1 l与 2 l的距离为 22 21 BA CC d 第四章第四章 圆与方程圆与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

    17、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2 22 rbyax,圆心ba,,半径为 r; 点 00 (,)M xy与圆 222 ()()xaybr的位置关系: 当 22 00 ()()xayb 2 r,点在圆外 当 22 00 ()()xayb= 2 r,点在圆上 当 22 00 ()()xaybb 解的讨论; 一元二次不等式 ax 2+bx+c0(a0)解的讨论. 0 0 0 二次函数 cbxaxy 2 (0a)的图 象 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0 0 2 a cbxax 有两相异实根 )(, 2121 xxxx 有两相等实根 a b xx 2 21 无实根 的解集)0( 0 2 a

    18、cbxax 21 xxxxx或 a b xx 2 R 的解集)0( 0 2 a cbxax 21 xxxx 对于 a0 的不等式可以先把 a 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11、设a、b是两个正数,则 2 ab 称为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ab称为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0b,则2abab,即 2 ab ab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22 2,abab a bR; 22 , 2 ab aba bR ; 2 0,0 2 ab abab ; 2 22 , 22 abab a bR 14、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 若xys(和为定值) , 则当xy时, 积xy取得最大值 2 4 s 若xyp(积为定值) , 则当xy 时,和xy取得最小值2 p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7344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