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古诗文日习计划(58篇省市适用)(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962488
  • 上传时间:2020-12-18
  • 格式:DOC
  • 页数:122
  • 大小:1.9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古诗文日习计划(58篇省市适用)(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古诗文日习计划58篇省市适用含解析 2021 高考 语文 复习 教学 古诗文 计划 58 省市 适用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编古诗文日习计划第二编古诗文日习计划(58 篇省市适用篇省市适用) 日习计划第 1 天 劝学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木直中(zh n)绳, (r u)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o)暴(p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n)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 n)非异也, 善假于物

    2、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ku)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 )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强调了整天 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 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

    3、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 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 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5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 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锲而不舍。 6 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是:“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7 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 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4、 错误原因 虽有槁暴 暴 曝 通假混淆 金就砺则利 砺 厉 同音致误 君子生非异也 生 性 通假混淆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臾 叟 形近致误 吾尝跂而望矣 跂 歧 形近致误 假舆马者 舆 興 形近致误 故不积跬步 跬 硅 形近致误 蟹六跪而二螯 螯 鳌 形近致误 用心躁也 躁 燥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绝 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动词,横渡 群响毕绝 动词,终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形容词,隔绝的,隔断的 以为妙绝 副词,到了极点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介词,凭借 假 作真时真亦假形容词,假的,不真实的 乃悟前狼假 寐动词,假装,装作 3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5、也形容词,大,强 草枯鹰眼疾 形容词,敏锐 君有疾 在腠理名词,病,疾病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qi ng,形容词,强壮 赏赐百千强 qi ng,形容词,有余 将军强 留之qing,副词,尽力,竭力 5故 故 木受绳则直连词,所以 温故 而知新形容词,旧的 既克,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词尾语气助词 7而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 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名词作动词,游

    6、泳) 2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 3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5故木受绳则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6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7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动词作名词,水流) 9用心一 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2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的泉水。 今义:迷信说

    7、法中的地府。 4金 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斧等。 今义:黄金。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安身。 今义:托付;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又一次)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见识)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臵句,应为“利爪牙”“强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

    8、表判 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的。 3. 以为轮。(省略句,应为“ 以(之)为轮”。) 译文: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臵句,应为“而于水寒”。) 译文: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日习计划第 2 天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 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

    9、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 ),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 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k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xi n)。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zhu n 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垢,皭(ji o)然泥而不滓(z)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屈原列传中

    10、对“离骚”含义进行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 忧也。” 2 屈原列传中写离骚透彻阐述了理论内容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 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 屈原列传中阐述屈原“怨”的原由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4 屈原列传中阐述离骚的文风特点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 5 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 日月争光可也。” 6 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认为离骚 的内容虽然是寻常文字但含意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谗谄之蔽明也 谄 馅 形近致误 人穷则反本

    11、反 返 同音致误 疾痛惨怛 怛 恒 形近致误 下道齐桓 桓 垣 形近致误 明道德之广崇 崇 祟 形近致误 靡不毕见 见 现 通假混淆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 擢 形近致误 蝉蜕于浊秽 蜕 褪 同音致误 不获世之滋垢 垢 诟 形近致误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皭 嚼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志 推此志 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其志 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名词,意愿 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动词,做标志 2直 屈平正道直 行名词,正直 直 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形容词,纵向的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名词,通“值”,价值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形容词,对的 3疾

    12、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 君有疾 在肌肤名词,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形容词,大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屈平疾王听 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力) 2方正 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3蝉蜕 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蜕壳那样) 4明 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旨趣)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日习计划第 3 天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n)者,必固其根本;欲流

    13、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 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

    14、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 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 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 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

    15、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2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 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 葬送李唐的天下。 3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这样就会 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4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 谏太宗十思疏中表明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是:“鸣琴 垂拱,不言而化。” 6 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说戒奢侈之风,如喜 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 7 谏太宗十思疏中“乐

    16、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 的欲望,要持之有度。 8 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 己要端正身姿,罢黜奸恶的人。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必浚其泉源 浚 俊 形近致误 夫在殷忧 殷 阴 同音致误 虽董之以严刑 董 堇 形近致误 振之以威怒 振 震 通假混淆 可畏惟人 惟 唯 形近致误 忧懈怠 怠 殆 同音致误 虑壅蔽 壅 雍 形近致误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谬 缪 同音、形近致误 弘兹九德 弘 宏 同音致误 文武争驰 驰 弛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固 必固 其根本动词,使稳固 根不固 而求木之长形容词,牢

    17、固,稳固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副词,究竟,到底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副词,本来 2安 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安 能屈豪杰之流疑问代词,怎么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名词,安逸,安乐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动词,奉养,养 安 步当车形容词,缓慢的 3理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形容词,治理得好 当户理 红妆动词,整理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名词,纹理,纹路 4简 简 能而任之动词,挑选,选拔 衣冠简 朴古风存形容词,简单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 易形容词,简便,容易 5信 信 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 之动词,信任 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6诚 诚 能见可

    18、欲连词,如果 必竭诚 以待下名词,诚心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必固 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2欲流之远 者(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 3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重,重任,重权;大,重大 的地位) 4居安 思危 (形容词作名词,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 5塞源而欲流长 者也(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6则思江海下 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7君 人者(名词作动词,统治) 8貌 恭而不心 服(名词作状语,貌,在表面上;心,从内心里) 9则思正 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

    19、名词, 邪恶的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则思知止以安 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弘 兹九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13何必劳 神苦 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劳,使疲劳;苦,使辛苦) 14乐 盘游忧 懈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为乐;忧,以为 忧)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古义:使心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20、。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应为“(陛下诚能)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川”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臵句)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2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 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忠、信、

    21、敬、刚、柔、和、固、贞、顺。(逸周书 常训解) 日习计划第 4 天 师说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22、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 u)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y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 n)子、苌(ch n)弘、师襄、老聃(dn)。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23、,六艺经传(zhu 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 )之。 1 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 表达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在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 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24、之先后生于吾乎?” 6 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句读很努力,对于道理却很漠然,这种做法本 末倒臵,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 同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授 通假混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雍 同音致误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授 受 同音致误 或不焉

    25、 不 否 通假混淆 官盛则近谀 谀 庾 形近致误 其可怪也欤 欤 与 形近致误 李氏子蟠 蟠 潘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传 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chu n,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chu n,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zhu 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得璧,传 之美人chu n,动词,传送,传递 舍相如广成传 zhu n,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2从 惑而不从 师动词,跟从 民弗从 也动词,依顺,听从 弟走从 军阿姨死动词,参加 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名词,指堂房亲属 从 余问古事动词,跟,向 指从 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介词,自,由 于是从 散约败名词,合纵

    26、的盟约 樊哙从 良坐动词,紧挨着,依傍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 伐我名词,军队 4道 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正确的方法 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5.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形容词,糊涂 6.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语气助词,“者也”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27、语气 其可怪也 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吾师 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或师 焉,或不焉(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3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 4吾从而师 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孔子师 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君子不齿 (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7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8则群 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9小 学而大 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0圣 益圣,愚 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11惑 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28、12而耻 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吾从而 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3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要(文中指句读)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4师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9、”,用在句中表否定)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 语后臵句,应为“于余学”。)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臵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 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 书 礼 乐 易 春

    30、 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 停顿处为“读”。 日习计划第 5 天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 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n q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 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

    31、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y n qi n),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 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 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 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 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 其间。鼎铛(chn)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l y),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 锱铢(z zh),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32、多于机上 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 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 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 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

    33、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 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 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运用倒臵式的暗喻,以璀 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 阿房宫赋中,写秦朝政权迅速垮台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5 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 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7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

    34、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 宫墙。” 8 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 余里,隔离天日。”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钩心斗角 钩 勾 同音致误 高低冥迷 冥 暝 同音致误 妃嫔媵嫱 媵 滕 形近致误 明星荧荧 荧 莹 同音、形近致误 梳晓鬟也 鬟 鬓 形近致误 剽掠其人 剽 摽 形近致误 金块珠砾 砾 砺 形近致误 弃掷逦迤 逦 俪 同音、形近致误 奈何取之尽锱铢 铢 珠 同音、形近致误 架梁之椽 梁 粱 同音、形近致误 钉头磷磷 磷 粼 同音、形近致误 直栏横槛 栏 拦 同音、形近致误 戍卒叫 戍 戌 形近致误 秦人不暇自哀 暇 睱

    35、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出 蜀山兀,阿房出 动词,出现,意思是建成 永和初,出 为河间相动词,离开朝廷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名词,出产的东西 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动词,超出,超过 量入为出 名词,支出,开支 2.齐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形容词,相同,一样 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动词,整顿,治理 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副词,一齐,同时 在肠胃,火齐 之所及也名词,通“剂”,药剂 3.族 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矣名词,宗族;家族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族 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 每至

    36、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取 奈何取 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掠夺 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取得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动词,拿 留取 丹心照汗青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动词,通“娶”,娶妻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动词,选取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3朝歌 夜弦 ,为秦宫人(名词作动词,歌,唱歌;弦,弹琴) 4族 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5辇 来于秦(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骊山北 构而西 折(名词

    37、作状语,北,从北边;西,向西) 7后人哀 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形容词为动用法,为 哀伤;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8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9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2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服 务。 3齐楚之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4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

    38、悯,同情。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是秦统治者本身, 并不是天下的人民。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译文: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译文: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臵句,“于南亩之农夫多”。) 译文: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 5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臵句,应为“哀自”。) 译文: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或哀叹自己)。 五、古代文化

    39、常识积累。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 n)”“嫱(qi n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际是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 n )”,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她们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 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日习计划第 6 天 六国论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 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40、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ju )先祖父,暴(p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 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

    41、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 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 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w 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两

    42、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 意赅,要言不烦。 2 六国论中作者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回答了“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的提问,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 六国论中“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照应开头四 句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 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4 六国论中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 就越要加紧侵略。即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 六国论中“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三句,分析秦国的 疆域之所以能够大量地扩展,六国诸侯的土地之所以大量地丢失,主要是由于土 地的割让,而不是

    43、由于战争。 6 六国论中用“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寻常事理,推论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个结论。 7 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来描写创业的艰难。 8 六国论中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来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祖国 的疆土毫不爱惜。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诸侯之所大患 侯 候 形近致误 暴霜露 暴 曝 同音致误 举以予人 予 与 同音致误 至于颠覆 覆 履 形近致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嬴 赢 同音、形近致误 洎牧以谗诛 谗 馋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矣副词,已经 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剑斩虞

    44、常已 形容词,完毕,完了 可以已 大风、挛踠、瘘疠动词,治愈 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连词,已而,然后 2.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 城动词,获得,得到,取得 此言得 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名词,心得,收获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于己,快然自足形容词,得意,满足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助动词,能够 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助动词,应该,应当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3暴 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p ,动词,暴露,冒着 暴 秦之欲无厌b o,形容词,强暴的 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b o,副词,

    45、突然地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 如雷b o,形容词,急躁,暴躁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p ,动词,晒 4事 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动词,侍奉,礼待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名词,事物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名词,特指战事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来说,从道理上讲)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小 则获

    46、邑,大 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战果;“大”,大的战 果)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在”表判断。)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 土地)贿赂秦国。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胁迫。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臵句,应为“再击赵”。)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臵句,应为“于秦弱”。)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 5举以予人。(省略句,应为“举(之)以予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古诗文日习计划(58篇省市适用)(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62488.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