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 2021 年高 物理 人教版 新教材 必修 第二 课件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人教版(2019)_物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七章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二节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目标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构建 课前预习反馈课前预习反馈 课内互动探究课内互动探究 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提升 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 夯基提能作业夯基提能作业 目标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构建 【学习目标】 1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了解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的推 导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其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 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思维脉络】 课前预习反馈课前预习反馈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猜想:太阳对行星的_。 2模型建立: 行星以太阳为圆心
2、做_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知识点知识点 1 引力引力 匀速圆周匀速圆周 3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_,行星绕太阳,行星绕太阳 运行的线速度:运行的线速度:v_,行星轨道半径,行星轨道半径 r 与周期与周期 T 的关系:的关系:_ k。于是得出:。于是得出:F42km r2,即 ,即 F_。 mv 2 r 2r T r3 T2 m r2 4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F 也也 应与太阳的质量应与
3、太阳的质量 m 太太成成_。 5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由由 Fm r2, ,Fm 太太可得可得 Fm 太太m r2 ,可写成,可写成 F_。 正比正比 Gm 太太m r2 月地检验 知识点知识点 2 1牛顿的思考:牛顿的思考: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若为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若为 同一种力同一种力,其大小的表达式满足其大小的表达式满足F_。 2检验过程检验过程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 对月对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由由 FGm 月月m地地 r2 和和 a 月月 F m月 月, ,可得:可得:a 月月_ Gm 地地m月月 r
4、2 Gm地 地 r2 对苹果自由落体,由对苹果自由落体,由 FGm 地地m苹苹 R2 和和 a 苹苹 F m苹 苹 得:得:a 苹苹_ 由由 r60R,可得:,可得:a 月月 a苹 苹 _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 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 g9.8 m/s2,月地中心间距,月地中心间距 r 月地月地 3.8108m,月球公转周期,月球公转周期 T 月月2.36106 s,可求得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可求得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 周运动的加速度周运动的加速度 a 月月4 2 T2 月月 r 月地月地2.710 3m/s2, ,a 月月 g _。 Gm地 地 R2 1 602 1 602 3检验结
5、果: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太阳与 行星间的引力,遵从_的规律。 相同相同 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_,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_ 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_成正比、与它们之间 距离r的_成反比。 知识点知识点 3 吸引吸引 连线连线 乘积乘积 二次方二次方 2表达式 F_ 式中,质量的单位用_,距离的单位用_,力的单位用 _。 3引力常量:式中G叫作_,大小为6.671011 _,它是由英国科学家_在实验室 里首先测出的,该实验同时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Gm1m2 r2 kg m N 引力常量引力常量 N m2/kg2 卡文迪许卡文迪许
6、 判一判 (1)太阳系中各行星原本就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 ) (2)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它们受到太阳的引力。 ( ) (3)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因为月球受力平衡。 ( ) (4)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天体之间,也存在于普通物体之间。 ( ) (5)引力常量是牛顿首先测出的。 ( ) (6)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间的距离成反比。 ( ) 预习自测预习自测 选一选选一选 如图所示是流星雨的图片,流星雨是大量陨如图所示是流星雨的图片,流星雨是大量陨 石落向地球穿过大气层形成的壮观景观,陨石落石落向地球穿过大气层形成的壮观景观,陨石落 向地球是因为向地球是因为 ( ) A 陨石对地球的引力远小于
7、地球对陨石的引陨石对地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对陨石的引 力,所以陨石才落向地球力,所以陨石才落向地球 B陨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引力大陨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引力大小相等,但陨石的质量小相等,但陨石的质量 小,加速度大,所以陨石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小,加速度大,所以陨石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 C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落向地球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落向地球 D陨石是受到其他星球斥力作用落向地球的陨石是受到其他星球斥力作用落向地球的 B 解析: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他们的大小相等, 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故选项A、C、D不正确。陨石落向地球是由于 陨石的质量和地球相
8、比小得多,故运动状态容易改变且加速度大,选项 B正确。 想一想 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与月球对“嫦娥二号”的引力性质是否相同?遵守的 规律是否相同? 解析:相同,相同。 课内互动探究课内互动探究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探究探究 一一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如图甲所示,两个挨得很近的人之间的 万有引力是不是很大呢?如图乙所示, 设想将一个小球放到地球的中心,小球 受到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少呢? 提示:两个挨得很近的人,不能看作质点,不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他 们间的万有引力;物体放在地球的中心,地球的各部分对物体的吸引力 是对称的,物体受的万有引力是零。 1万有引力定律的四个特性 (1)普遍
9、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 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力。 (2)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要点提炼要点提炼 (3)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 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 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其他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 (4)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与它们之 间的距离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 2万有引力表达式万有引力表达式 FGm1m2 r2 的适用条件的适用条件 (1)严格地说,万有
10、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的相互作用。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的相互作用。 (2)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或球壳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用万有引力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或球壳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用万有引力 定律计算,其中定律计算,其中 r 是两个球体或球壳的球心间的距离。是两个球体或球壳的球心间的距离。 (3)如果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看成如果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看成 质点,公式可近似适用,其中质点,公式可近似适用,其中 r 为两物体质心间的距离。为两物体质心间的距离。 3引力常量 (1)1789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如图所示)
11、比较准确 地测出了G的数值。 (2)标准值G6.672 591011 Nm2/kg2,通常取G6.671011 Nm2/kg2。 测定G值的意义: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 真正的实用价值。 (1)任何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都是同种性质的力。 (2)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一般情况下,质量较小的物体 之间万有引力忽略不计,只考虑天体间或天体对放入其中的物体的万有 引力。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D 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 为F。若将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半径是小铁球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 一起,则两大铁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 ) A2F B4F C8F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