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侧重筛选和概括的信息性阅读(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侧重筛选和概括的信息性阅读(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侧重筛选和概括的信息性阅读含解析 2021 高考 语文 复习 教学 专题 连续性 实用 文本 阅读 侧重 筛选 概括 信息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二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侧重筛选和 概括的信息性阅读 核心价值 阐释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选择题 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获取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合 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图文转换和概括文章的内 容要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合乎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有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当 代文化等的发展,对文化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考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传播中,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必备知识 夯基 掌握文体知识,明
2、确文体特征 1.消息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标 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 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一般包括引题(引 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 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 的主要内容或事实,明确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 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相应地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
3、它一般按事件发 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主要交代事件的起因;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价值等。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语。结语可对全文 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 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 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
4、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 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 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 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 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 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
5、 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 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 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 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 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 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 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
6、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 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 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 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节选自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罗森塔尔) 材料二 2015 年, 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意味着中 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 播的新里程碑”。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仅在 2017 年,就有 26 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 同文
7、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 情。”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 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 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挪威学者、有着“和 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 加尔通感慨。 继 2016 年 10 月共同见证:1937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进行后, 2018 年 6 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 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 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共同
8、见证:1937 南 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 深彼此的了解。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 的全面知晓。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 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 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8 年 12 月 13 日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一起点亮和平 之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头描绘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
9、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 维辛集中营形成鲜明的对照。 B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后来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有价值 有意义的新闻,没什么好说的。 C材料一参观者“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沉重,暗示这 里曾经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D材料二中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 杀历史事实,给参观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理解分析的能力。 B 项, “后来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有价 值有意义的新闻”错。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 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有什么好说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
10、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 1 段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 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臵信,明确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B 材料一第 6 段交代了写作动机, 强调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同时也呼应标题,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 C 材料二用参观纪念馆的具体人数和不同文字的留言以及史实展走进白俄罗 斯、捷克等事实,反映近年来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 D材料二加拿大海瑟 杰克逊、白俄罗斯史利亚赫金、捷克卢卡斯等在了解 南京大屠杀史实后都认为应当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概括分析的能力。A 项,“明确表达”错,应是
11、“含 蓄表达”。 (3)材料一侧重写记者的主观印象,而材料二侧重写被采访者对南京大屠杀的 感受,这是为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材料一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目的是揭露 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材料二客观叙写了外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了解与感受,目的是为了揭 示日本法西斯暴行不容掩盖和忘记,激励读者铭记历史,推动世界和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叙述角度的作用,重点分析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被 采访者的感受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材料一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 辛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目的是对历史反
12、思,对受害者的哀悼, 同时也在向人们呼吁对和平美好世界的珍惜。材料二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国外 知名人士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和感受,目的是客观呈现真实的历史,揭露日 本法西斯的残酷暴行,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 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 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另外,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 化,注重以情感人。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四种。其 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酒泉 10
13、月 16 日电 2003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 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 9 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 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 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
14、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 始祖”万户的国度。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 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 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 滩 20 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 年 4 月 24 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 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 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 思草图中。
15、1986 年 3 月“863 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 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 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 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 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 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 7 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 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
16、“长征”二号 F 型运载火箭;建立了 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 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 “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 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 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 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 年 1 月 10 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 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飞船 发射升空。 9 个月后的
17、12 月 30 日, “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 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 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 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 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 时 10 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 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摘编自贾永 曹智 白瑞雪飞向太空的航程) (1)下列对中国航天
18、事业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被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后,国家主 席毛泽东于 1958 年 5 月提出了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计划。 B 1970 年 4 月, 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宣告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C“神舟”二号这一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于 2001 年 1 月成功 发射,是古老的中国对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D2003 年 10 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 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
19、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神舟五号飞船顺 利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错误,文中 说的是“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 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在短短的 7 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 验飞船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人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B短短四年内,“神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创造了我国载人 航天发展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人“摘星揽月”的梦想。 C作为飞天的故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在真正的“航天始
20、祖”万户的 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飞天勇士杨利伟送入了太空。 D文章点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新闻事实后,并未详细叙述其发射过 程,而主要回顾了中国航天研究史,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在短短 的 7 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验飞船送入太空”错误, 于文无据。 B 项, “神 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错误,第 10 段说的是“神舟四号飞船 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选项有两个错误:一、 “短短四年内”不是“五战五捷”,而是“四战四捷”;二、文中只提到“神舟” 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
21、下发射成功,其他神舟飞船没有提到是不是在低温严寒 条件下发射成功。D 项,“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错误,并没有冲淡新闻的时效 性。 (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够实现“飞天梦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 答案 政府方面:国家重视,确定方向并出台计划。科学家方面:科学 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中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 中来看,主要应从政府和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概括。第 4 段“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 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 星!”,第 6 段“1986 年
22、3 月863 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 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由这些可知,国家重视载人航天事业,确定方向并出台计 划;第 6 段“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 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第 8 段“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 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由这些可知,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科 学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3.特写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 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 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
23、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消息、通讯与特写的对比如下表: 消息 通讯 特写 主 题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 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 事实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选 材 重事件,“何事”是其要着 重报道的。 纵然是人物消息, 也主要是写人物做的事,以 “事”显人。偶尔也有细节 (纵剖面) 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 人。即使重在写事, 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 “何事”为最终目 的,而是力图展现事 件的全貌。没有细节 就不会有好的通讯 (纵剖面) 镜头式的新闻片段,描 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 (横断面) 续表 消息 通讯 特写 表 达 方 式 以叙述为主, 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 或者议论, 也看
24、不到报道者明显的 态度、立场或者评论 融叙述、 描写、 议论 和抒情于一体 以描写为主, 可以适 当穿插议论、抒情, 使读者对事实的认 识得以升华 结 构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突出 主要事实 结构灵活, 类似于散 文, 结构有纵式、 横 式、层层递进式 结构灵活, 如同讲故 事,怎样好听怎样 讲。 用“文无定法” 形容最恰当 语 言 客观、冷静、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 生动形象,富有文 采。 重细节描写, 现 场感强 时 效 性 讲究传播的时效性, 被称为“带着 露珠的新闻” 较消息时效性差些 讲究传播的时效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6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