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953950
  • 上传时间:2020-12-15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 人教版 新教材 选择性 必修 二分 章节 课时 教案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资源描述:

    1、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 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 1 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阐明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 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种群的数量特征。 2.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三、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大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种群密度 的概念、调查种群密度的必要性,然后重点介绍了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接下来依次讨了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教师进行总 结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 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此外还讲 述了我国人口实际介绍了我国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 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3、。 教师首先展示东北豹的图片,讲解问 题探讨中的问题。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利用展示大草 原上的图片 引导导学生理解种群密度的含义。 展 示 濒 危 动 物、农田、农 林害虫以及捕 鱼等相关图片 片 讲解种群密度的应用。 依据课件展示 实例 讲解样方法的一般步骤、适用范围、 样方的选取以及常用的取样方法以及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东北豹的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4、1.通过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可以了解东北豹的生存状态和濒危程度,从而采取一系列 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对 于濒危动物的拯救和数量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2.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从而预测种群的发 展趋势。 2.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大草原上草的稀疏和茂密对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密度的含义。 展示课本第五 页的探究实 践中的各个步 骤 着重讲解样方法,并讲解讨论中的问 题。 引导学生思考 海里的鱼的种 群密度的测量 讲解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具体步 骤以及注意事项。

    5、展示濒危动物 以及老鼠图片 东北豹在东北 地区的迁出和 迁入的实例 展示年龄结构 的三种结构的 图片 通过人类诱杀 害虫的实例 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 讲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含义。 讲解这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特征、出生 率和死亡率大小以及发展趋势。 讲解讲解性别比例的类型、意义以及 应用。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种群密度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濒危动物、农田、农林害虫以及捕鱼等相关图片,讲解种群密度的应用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 教师活动:以上例子都运用到了种群密度,同学们已经知道种群密度的含义,那么种群密 度是如何测量的呢? 教师活动:讲解估

    6、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教师活动:依据课件展示实例,讲解样方法的一般步骤、适用范围、样方的选取以及常用 的取样方法。并利用课件展示资料,讲解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课本第五页的探究实践。 (如果有条件带学生去做这个实验) ,在实验过 程中要提醒到的注意事项有:调查时要做到爱护植被,不攀折花木,不破坏草坪,不毁坏 庄稼,不采食野果,不伤害野生动物。 教师活动:讲解讨论中的问题,讲解要点为: 1. 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 接近真实情况。但是,

    7、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 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3. 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鼓励学生针对调查结果提出 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刚才提到了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测量 大海里的鱼的种群密度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不可以。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解标记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具体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展示资料,讲解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教师活动:展示濒危动物以及老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前者种群数量不能迅速增长

    8、以及 后者数量繁多的原因。通过对比,讲解繁殖能力,并引出出生率的概念。 教师活动: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并讲解我国大陆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教师活动:展示东北豹的图片,讲解东北豹在东北地区的迁出和迁入的实例。并强调每个 种群都有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现象。 教师活动:讲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四、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教师活动:展示年龄结构的三种结构的图片,讲解这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特征、出生率和死 亡率大小以及发展趋势。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思考讨论中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并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 A 为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9、,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B 为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 C 为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2.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年和死亡率 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少, 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等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3. 24 年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减少,若不提高生育率,我国是一 个正在向高度老龄化演进的人

    10、口年龄结构的国家。 教师活动:通过人类诱杀害虫的实例,讲解性别比例的影响。 教师活动:讲解性别比例的类型、意义以及应用。 教师活动:展示男孩、女孩图片以及相关资料,讲解我国的性别比例以及治理方法。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 1 章第 1 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含义 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 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根据上述要求,

    11、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3.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4. 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探究培养液中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师主要讲述引导学生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12、,种群的“J”形增 长、种群的“S”形增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本节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重视联系社会实 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展示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的图 片,为讲解构建模型做铺垫。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展示野兔资料 和环颈雉种群 数量增长曲线 讲解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以及 J”型 增长的 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建立 模型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展示高斯实验 的资料 讲解“S”型增长的形状和含义以及 环境容纳量。 展 示 “S” 型 增长的图片 讲解 S”型增长的特点并展示种群增 长速率图。 展示东亚飞蝗 的相关资料 讲解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是总在波 动中的。 四、教学步骤四、教学

    13、步骤 1.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的图片,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思 考课本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设细菌初始数量为 N0,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为第一代,数量为 N02,第 n 代的数量为 Nn=N02n。 2.2216个。 3.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 四、四、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教师活动:依据细菌分裂的实例,讲解构建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用 N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同学们尝试写出细菌 种群增长的公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表格,利

    14、用表格中的数据,以繁殖代数为横轴,细菌数 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并填写表格、画曲线。 教师活动:那么在自然条件下能否找到类似于细菌种群增长的例子呢?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思考讨论中澳大利亚野兔的资料和某岛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2.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 3.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二、种群的“J”型增长 教师活动: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 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

    15、教师活动:展示“J”型曲线的相关图片,讲解“J”型曲线的特点以及公式。 教师活动:那么“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怎样的呢? 教师活动:讲解“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建立模型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教师活动:刚才提到了“J”型增长是在理想环境下才会出现的,那么如果遇到资源、空间 等方面的限制,种群还会呈“J”型增长吗? 三、种群的“S”型增长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高斯实验的资料,讲解“S”型增长的形状和含义。 教师活动:上述大草履虫种群的数量之所以呈“S”形增长,这是由于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 多,它们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

    16、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在自然界当一 种生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较快增长,但是,资源和空 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 水平。 教师活动:讲解环境容纳量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种群的 K 值是部是固定不变的 呢? 教师活动:讲解“S”型增长的模型假设和建立模型。 教师活动:展示“S”型增长曲线的图片,讲解 S”型增长的特点并展示种群增长速率图。 教师活动:展示大熊猫的图片,讲解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以及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教

    17、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10 页的思考阅读,并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2. 例如,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等问题,说明地球上的人口可能已经接近 或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应当控制人口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 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鼓励学生上网搜集相 关数据作为证据。 2.对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防治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 考,还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

    18、殖 或释放它们。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教师活动:展示东亚飞蝗的相关资料和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图。讲解大多数生 物的种群数量是总在波动中的。 教师活动:那么蝗灾、鼠灾、赤潮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活动:依据以上实例,讲解种群爆发。 教师活动:同样,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 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11 页探究实践中的内容,讲解探究思路。 (如有条件带领全 班同学完成实验) 教师活动:课下同学们可以搜索稀有动物的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 五

    19、、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 1 章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4.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观察对象提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 5. 种群的“J”型增长(理想条件下) 6. 种群的“S”型增长(有限条件下) 7. 种群数量的波动 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 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 3 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 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

    20、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5.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包括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种群研究的应用。教师中间讲解了非生物因素对种 群数量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种群研究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的应用。本课的教学应以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在情境教学中渗透 生命观念教育。 展示北方原野的图片,讲述北方原野 一年

    21、四季的变化。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展示人工树林 的少量图片 带领学生阅读课本 13 页思考讨论 中的资料和表格,讲述非生物因素对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展示高斯单独 培养草履虫以 及猞猁和雪兔 的资料和图片 讲述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 响。 四、教学步骤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北方原野的图片,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资料中的古诗。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述北方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等。 2.春夏

    22、时节植物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当地动物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出生率升高,死亡丰 降低,同时食物来源丰富,动物间的竞争程度减小也降低了死亡率。秋冬时节则相反, 植 物种群密度降低,动物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教师活动:就像刚才讲的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其他种群的数量也处于在不断变动中 的。上节课讲到了种群数量的波动,那么引起数量波动的因素是什么?下面来学习非生物 因素。 2.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非生物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人工树林的少量图片,带领学生阅读课本 13 页思考讨论中的资料和表格。 教师活动:讲述郁闭度,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进行小组讨

    23、论。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五、阳光。 2.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 大一枝黄花更低。 3.除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温度、水、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有关于阳关、气温、水影响因素实例的图片(森林的种群密度、种子春季 萌发、蚊子气温低的时候死亡、干旱缺失使植物种群死亡率增加) ,讲解非生物因素对种群 展 示 濒 危 动 物 、 渔 民 捕 鱼、有害生物 图片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 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 17 页思维训 练的问题 讲解循环

    24、因果关系。 的影响。并展示东亚飞蝗的相关资料,讲解种群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教师活动:利用实例,讲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对于动物 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下面让我们学习生物因素。 3. 生物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 14 页高斯单独培养草履虫以及猞猁和雪兔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讲解大 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空间、资源等的限制,而且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 加剧,使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水蚤与大草履虫存在捕食关系,数量变化体现了循环 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25、,竞争力弱的数量会不断下降。 2.猞猁和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 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免种群数量下降时, 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 3.猞猁种群数量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死亡率上升而种群数量下降;雪 免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猞猁食物匮乏,猞猁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也 下降;猞猁种群数量下降会减轻对雪免的捕食压力,使雪兔种群数量得以恢复;雪免种群 数量上升,猞猁因食物充足,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种群数量上升。如此循环,二者 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

    26、响的。 4.有。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教师活动: (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同种生物,还有捕食者、竞争者、食物、 寄生者等。生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来改变种群数量。同时,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往往体现出循环因果 关系。循环因果关系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有什么意义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什么应用 呢? 4. 种群研究的相关应用 教师活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 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展

    27、示这三个方面的图片。 教师活动:展示濒危动物图片,讲解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需要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 态,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才能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教师活动:展示渔民捕鱼的图片,讲解在养殖和捕鱼过程中,养殖量不能超过 K 值,否则 会破坏环境,导致 K 值下降;捕捞(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种群数量会迅速回 升。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的实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17 页思维训练的问题。讲解循环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8.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 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TSH)

    28、;TSH 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 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在这个过程中,TRH 和 TSH 含量增加是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是果;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又成为新的“因”,经过反馈调节产生抑制 TRH 和 TSH 分泌的新 的“果”,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9. 猎物数量增加促进捕食者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抑制猎物种类增加。 10. 可以讲解资源、科技进步以及人口的联系的实例。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寻找实例。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29、 第 1 章第 3 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五、非生物因素:水、温度、光照等等。 六、生物因素 七、种群研究的应用 濒危动物的保护 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第第二二章章 第第 1 节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比较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不同。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三、教学设想设想 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 教师要强调,

    30、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 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 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 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 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 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 哪些

    31、问题。 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通过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并 且通过剖析稻田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 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 方法。 (一)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 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 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 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 10 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

    32、。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 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 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 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 识。这时,可以有两种教学策略:一是先进行探究“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然 后再回到正文学习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二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将探 究活动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从贯穿、突出科学方法教学的角度,我们提倡运用前一种 教学策略。探究的教学策

    33、略见下文。 (二)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 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除了书上列举的例子,可以进一步加深讲解: 种间关系的其他实例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 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对竞争对 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例如,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之间的 竞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岛上,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有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 (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两种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但食物改变了,勇地雀集中去 采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选择较大的种子。 相互干涉性

    34、竞争也很常见。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 生长。 (2)捕食 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以下几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 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 ;食草,指食草 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一定全部被吃掉;寄生,指寄生物 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 (3)偏利共生 两个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对一方有利的现象称为偏利共生。例如,附生植物与被 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于被附生植 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几种高度特化的鱼

    35、类,其头顶的前背鳍转化 为卵形吸盘,借以牢固地吸附在鲨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的身上,随之移动并获取食物,也是 偏利共生的典型例子。 (三)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教学 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 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 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的分布就是动物分层 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 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36、、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此外,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例如,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匀性,对林下植物的分布 就有密切影响。光照强的地方,生长着较多阳生植物,而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生长着耐阴 植物。 群落空间结构的实例 (1)群落的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 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 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大多数温带森林至少有 34 层,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 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

    37、,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在地面以下,由于各种 植物根系所穿越的土壤深度不同,形成了与地上层相应的地下层。热带雨林的种类成分十 分复杂,群落的层数最多。多数农田植物群落仅有一个层次。 正如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一样,各种动物也因生态位不同而占据着不同的层。例如,鸟 类经常只在一定高度的林层做巢和取食。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白翅拟腊嘴雀 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最上层活动,吃食大量的滇藏方枝柏的种子;而血雉和棕尾虹雉是典 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食地面的苔藓和昆虫;煤山雀、黄腰柳莺则喜欢在森林中层做巢。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藻类总是分布在阳光能够照射或透过的水体 上层;浮游

    38、动物生活在植物能延伸到的地区,而且能够在较深的水域活动;软体动物、环 节动物和蟹类则生活在水体的底层。不同鱼类也常分布在不同层次上,这些动物的垂直分 布都与水体的物理条件(温度、盐度和氧气含量等)和生物条件(食物、天敌等)有密切 关系。 群落成层现象的出现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 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农业生产中的间作、套种和“多层楼”等,就 是人们模拟天然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应用。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 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39、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在镶嵌群 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 个群落的一小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 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就是小群落。 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嵌群落的典型例子。在这些群落中往往形成 15 m 左 右的锦鸡儿灌丛,呈圆形或半圆形的丘阜。这些锦鸡儿小群落内部由于聚集细土、枯枝落 叶,具有良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形成一个局部优越的小环境。小群落内部的植物较周围 环境中的返青早,生长发育好,有时还可以遇到一些越带分布的植物。

    40、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 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人为的干扰,诸 如过度放牧、粗放开垦等能破坏地表的植被,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快土壤盐分向地表聚积 的速度,导致地表土壤的含盐量逐渐增加,使一些耐盐碱植物生活良好,而其他植物逐渐 死亡,形成碱斑裸地,在景观上体现镶嵌性或植物的斑块分布。 由于存在不大的低地和高地而发生环境的改变形成镶嵌,这是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引起镶 嵌性的例子。由于土壤中动物的活动,像因田鼠活动而在田鼠穴附近经常形成不同于周围 植被的斑块,这是动物影响镶嵌性的例子。 (四)关于“群落的季节

    41、性”和“生态位”的教学 主要说明不同的季节给群落带来的变化。比如群落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景象是不一样 的;动物迁徙时和不迁徙时是不一样的;动物冬眠与不冬眠时群落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说明生态位的概念和现象,前面群落垂直结构所举的例子也是生态位的一种体现。最 后说明研究生态位的方法和意义。 (五)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教学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是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 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要求 与步骤,在野外采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 况,利于学生建立群落与环境

    42、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若无条件,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将不同 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可用大塑料整理箱盛放) ,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最好配有照 片) 。这样,学生在实验室便能进行该项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与群落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 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可就此广泛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材 中已列出一些问题,帮助引导、启发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 2、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在前面的各项探究活动中都强调了这方面的教学要 求。本项探究活动的要求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制订一份研究计划,教材中提供了式样,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

    43、学生的创造性,结合具体的探究问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 3、实施计划 本课题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关于“取样” ,教材中已 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 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 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来采集。采集到 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溶液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一般学生难以鉴别。教师可以事先将 当地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列好名册,供学生分类时参考。 “统计和分析”的教学要求是

    44、让学 生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这也是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方 面。教学中要从科学、简明、美观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 第二章第二章 第第 2 节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 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据此,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分析并概括荒漠、草原、森林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3.分析生物对不同群落的适应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

    4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生物对不同群落的适应策略 三、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步骤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 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 世纪,因气候变化 和人为干扰,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刷.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退牧还草是其中一项。现在,三江源的生态环境 正在好转。 讨论 1. 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 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上植树造林呢?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46、1.荒漠生物群落 荒漠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降水量稀少且分布布局,水多的地方形成绿洲, 水少的地方就很荒凉,昼夜温差大。 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仙人掌的茎 内可以储存大量的水;骆驼刺地上植株比较矮,地下的根可以是地上植株的十几倍长,用 来汲取地下的水分。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爬行动物蜥蝎和蛇的表 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它们的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它们 的体温是变化的,早上当太阳升起时,他们会到太阳底下晒太阳,随着体温的升高,身体 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够捕食,待天热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防止体温过高

    47、。某 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 一些甲虫获取水的方式也很特别,早晨这些甲虫倒立在沙子上,风中的雾滴碰到了甲虫的 身体,停留下来,许多小雾滴聚集起来,最终在身体上形成一个小水滴。当小水滴变得相 情境导入 介绍 3种陆地 群落 简单介绍水域 群落 分别从整体特点,生物特点,动植物类型以及动植物对 群落的适应等方面进行介绍 介绍 2种水域群落 简单介绍三江源,并由讨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当大而且有些重的时候,它们从身体的顶端滚落,慢慢地汇集到头部的小沟里,最后顺着 小沟到了甲虫的嘴里。 2.草原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比荒漠生物群落的物种要丰富些。草

    48、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 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 非常少见。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 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如土拨鼠、狮子和猎豹等。 3.森林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是物种最丰富的群落。森林植物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以及分布不规律的藤本植物。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营树栖和 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等。森林下面是 一些阴生植物如三七、人参、黄连、半夏、贝母以及某些蕨类、苔藓等。阴生植物的茎细 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因此,这类植物适 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植株高大,分支不发达, 形成树冠争夺阳光;藤本植物交错攀缘,甚至直达树冠;草本植物如芭蕉长有巨大的叶片, 充分利用有限阳光;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林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53950.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docx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docx
  •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docx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docx
  •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必背考点清单.docx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必背考点清单.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考点复习提纲.docx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考点复习提纲.docx
  • 备课素材:蜘蛛的结网-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备课素材:蜘蛛的结网-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
  •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问题提纲(实用必备!).docx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问题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本问题参考答案(实用必备!).docx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本问题参考答案(实用必备!).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必背考点清单(实用!).docx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必背考点清单(实用!).docx
  •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
  • 3.1生态系统的结构第1课时ppt课件-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3.1生态系统的结构第1课时ppt课件-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
  • 3.1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课ppt课件-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3.1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课ppt课件-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
  • 一轮复习ppt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一轮复习ppt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2023新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ppt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