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甘肃中考复习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甘肃中考复习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甘肃 中考 复习 道德 法治 部编版 第二 单元 遵守 社会 规则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复习_道德与法治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 三 部 分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 2021 内 容 索 引 课前回扣基础牢根基 课堂研透考法提知能 课前回扣基础课前回扣基础牢根基牢根基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三课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维护秩序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内容(P23)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内容: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秩序的重要性(P23)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3)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课 第四课
2、第五课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3.社会规则的形成及种类(P25) (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 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P25)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遵守规则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P2728)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 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 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
3、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 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自觉遵守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社会规则?(P2829)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外在约束)和自律(自我约束)。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 准绳。 3.自律的含义(P28) 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 守规则。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4.怎样维护规则?(P30) (1)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5.如何劝导他人遵守规则?(P3
4、0) (1)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2)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 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3)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 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积极改进规则的原因与做法(P31) (1)原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 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 和完善。 (2)做法: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
5、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 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四课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尊重他人 (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1.尊重的含义、表现(P32) (1)含义:尊重即尊敬、重视。 (2)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P3234)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 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6、,是文明社 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 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尊重从我做起 3.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P3536)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 的、适当的关注。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 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将 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 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
7、欣赏和赞美他人 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以礼待人 (一)待人礼为先 1.礼的体现及主要表现(P37) (1)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主要表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文明有礼有什么意义?(P3739)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 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 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
8、们的团结友爱,有 利于形成安全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 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3.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P3940)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 气质。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 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 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9、4.我们参加社交活动时应注意什么?(P40) (1)容貌整洁。(2)服装整洁、美观、大方。(3)举止规范。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三、诚实守信 (一)诚信无价 1.如何理解诚信? (P41)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 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 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为什么要诚实守信?(P4243) (1)对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10、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2)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 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3)对国家和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诚信能够增进社会互信, 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 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 力。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践行诚信 3.如何践行诚信?(P4345)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 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
11、到要说明理由。 (2)运用诚信智慧。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 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 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 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4.诚实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 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需要我们说些“善意的谎言”。但这不是出于个人的“私 利”,而恰恰是为了维护对方的利益,这并不违背诚实守信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在具体 情境下作出正确选择。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五课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做守
12、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危害(P48) (1)含义: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 (3)危害:违法行为不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秩序,同时也影响着 我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关系(P48) 项目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不 同 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较轻 较轻 严重 违反的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处分或行 政处罚 刑罚处罚 违法示例 欠债不还的行 为 扰乱社会治安 的行为 故意杀人的行
13、为 相同点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P48) 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责任内容 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 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 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 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含义(P49)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 指扰乱公共秩序,
14、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 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5.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P49)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民事活动、民法的作用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P50) (1)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 (2)民法的作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 的关系。 (3)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7.民事权利的内容(P51) 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生
15、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8.合同的含义和重要性(P51) (1)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 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P51)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 规范自己的行为。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 律规定。 (2)在社会交
16、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 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10.民事主体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要求(民法基本原则)(P51) (1)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4)应当遵循诚信原则。 (5)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内容和作用(P52) (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刑罚。 (2)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
17、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P5354)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 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 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 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 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法律后果:刑罚。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P54) (1)含义: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 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
18、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罚 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加强自我防范 4.我们应如何预防犯罪? (P5556)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5.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P56) 不良 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 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