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信息筛选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信息筛选题).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突破 信息 阅读 筛选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突破练专题突破练 1 信息性阅读信息性阅读(信息筛选题信息筛选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 “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 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 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 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 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
2、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 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 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 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 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 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 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
3、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 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 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 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 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 人类的根,
4、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 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 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 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 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 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 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
5、,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 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 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 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 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 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 维系
6、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 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 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 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 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 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
7、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 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 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 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 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
8、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 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 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 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 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
9、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 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 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只要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还必须具有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对点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 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 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10、。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 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 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
11、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 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 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 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 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
12、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 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 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 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 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