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四部分 一、考前必记的50个知识点.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942572
  • 上传时间:2020-12-11
  • 格式:PPTX
  • 页数:91
  • 大小:3.7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四部分 一、考前必记的50个知识点.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四部分 一、考前必记的50个知识点 2021 高考 数学 二轮 复习 第四 部分 考前 50 知识点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资源描述:

    1、一、考前必记的一、考前必记的5050个知识点个知识点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2021 1.集合 (1)集合间关系的两个重要结论 AB包含A=B和AB两种情况,两者必居其一,若存在xB且xA,说明 AB,只能是AB. 集合相等的两层含义:若AB且BA,则A=B;若A=B,则AB且BA . 提醒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有2n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有2n-2个非空真子集. (2)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ABAB且AB,类比于abab且ab. ABAB或A=B,类比于aba0且a1)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R (0,+) 值域 (0,+) R 图象 关

    2、系 互为反函数 奇偶性 非奇非偶 非奇非偶 单调性 当0a1时,在R上是增函数 当0a1时,在(0,+)上是增函数 提醒直线x=1与所给指数函数图象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为底数值,直线y=1与 所给对数函数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底数值. 9.函数零点的判断方法 (1)利用零点存在定理判断法: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 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 f(b)0),(logax)= 1 ln(x0,a0,且 a1). (ex)=ex,(ax)=axln a(a0,且a1). (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uv)=uv. (uv)=vu+vu(cv)=cv(c为常数). ( )= -

    3、2 (v0). 提醒(1)若两个函数可导,则它们的和、差、积、商必可导;若两个函数均 不可导,则它们的和、差、积、商不一定不可导. (2)利用公式求导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及符号,如(xn)=nxn-1中 nQ,(cos x)=-sin x. (3)注意公式不要用混,如(ax)=axln a,而不是(ax)=xax-1. (4)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可由两个可导函数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可导函数 的情形,即u(x)v(x)w(x)=u(x)v(x)w(x). (5)一般情况下,f(x)g(x)f(x)g(x),f(x) g(x)f(x)+g(x), () () () (), () ()f(x)

    4、-g(x). 1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f(x)0,那么f(x)在该区间内为增函数;如果f(x)0,右侧f(x)0,则f(x0)是极大值. 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则f(x0)是极小值. 提醒(1)可导函数在极值点处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如函数f(x)=x3,x=0就不是极值点,但f(0)=0. (2)极值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数x0,当x=x0时,函数取得极值.在x0处有 f(x0)=0是函数f(x)在x0处取得极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函数f(x)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大值与其端点 函数值

    5、中的最大值,函数f(x)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小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 的极小值与其端点函数值中的最小值. (2)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函数的极值 函数的最值 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 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 使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点可 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 端点 函数的极值是通过比较极值点附 近的函数值得出的 函数的最值是通过比较整个定义 域内的函数值得出的 函数的极值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 一个没有 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的最大值、 最小值最多各有一个 函数的极大值不一定大于函数的 极小值 函数的最大值一定大于函数的最 小值 联系:()当连续函数在开区间内的极值点只有

    6、一个时,相应的极值点必 为函数的最值点; ()极值有可能是最值,但最值只要不在区间端点处取得,其必定是极值. 1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sin2+cos2=1. (2)商的关系:tan =sin cos(k+ 2,kZ). 提醒(1)公式常见变形:sin2=1-cos2,cos2=1-sin2,sin = 1-cos 2, cos = 1-sin 2,sin =cos tan ,cos =sin tan (k,kZ)等. (2)对“同角”的理解:只要是同一个角,基本关系式就成立,不拘泥于角的形式, 比如 sin2+ 3 +cos2+ 3 =1,tan 3= sin3 cos

    7、3 3 + 6 ,kZ 等都成立,但 sin2+ 3 +cos2+ 6 =1 就不一定成立. 1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 ,kZ. 公式二: sin(+)=-sin ,cos(+)=-cos ,tan(+)=tan . 公式三: sin(-)=-sin ,cos(-)=cos ,tan(-)=-tan . 公式四: sin(-)=sin ,cos(-)=-cos ,tan(-)=-tan . 公式五: Sin( 2-)=cos ,cos( 2-)=sin . 公式六: Sin( 2+)=cos ,cos(

    8、 2+)=-sin . 推广公式: Sin(3 2 +)=-cos ,cos(3 2 +0=sin , Sin(3 2 -)=-cos ,cos(3 2 -)=-sin . 提醒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奇、偶”指的是 的倍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名 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或余弦变正弦).“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 角看作锐角,看n (nZ)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 是负号. 2 2 15.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1)y=sin x的图象向左平移(0)个单位长度得到y=sin(x+)的图象(当 0时,则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2)y=sin x的图

    9、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倍,得 到y=sin x的图象. (3)y=sin 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 y=Asin x的图象. 1 提醒(1)由y=sin x的图象经过平移变换得到y=sin(x+)的图象,平移的单 (2)函数图象平移、伸缩变换的实质是点的变化,所以可以借助三角函数图 象上特征点坐标的变化寻找平移、伸缩变换的规律,一般借助于两个函数 图象上的最高点或最低点的坐标来分析. 位长度不是|,而是 . 16.三角函数的对称性 (1)曲线 y=sin x 的对称中心为(k,0),kZ,对称轴方程为 x=k+ 2,kZ. (2)曲线

    10、 y=cos x 的对称中心为 k+ 2,0 ,kZ,对称轴方程为 x=k,kZ. (3)曲线 y=tan x 的对称中心为 2 ,0 ,kZ,无对称轴. (4)求曲线y=Asin(x+)(或y=Acos(x+),y=Atan(x+)的对称中心(或对 称轴),只需令x+等于对应的值,求出x即可. 17.三角恒等变换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 cos()=cos cos sin sin . tan()= tantan 1tantan (2)二倍角公式 sin 2=2sin cos . cos 2=cos2-sin2=2cos2-1=1

    11、-2sin2. tan 2= 2tan 1-tan2. 18.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1)正弦定理 sin = sin = sin=2R(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a=2Rsin A, b=2Rsin B,c=2Rsin Cabc=sin Asin Bsin C. (2)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 A,b2=c2+a2-2cacos B,c2=a2+b2-2abcos C.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 A+B+C=C=-(A+B) 2 = 2 + 2 2C=2-2(A+B). (4)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C=1 2bcsin A= 1 2acsin B= 1

    12、 2absin C(A,B,C 是ABC 的三边 a,b,c 所对的角). 19.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两种形式 若a=(x1,y1),b=(x2,y2),则abx1y2=x2y1,此形式对任意向量a,b(b0)都适 用. 若 a=(x1,y1),b=(x2,y2),且 x2y20,则 ab 1 2 = 1 2.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利用 1 2 = 1 2来判定 ab,但是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2)有关数量积应用的常见结论 已知非零向量a=(x1,y1),b=(x2,y2),则: aba b=0 x1x2+y1y2=0. |a|= = 1 2 + 1 2. cos= | = 1

    13、2+12 1 2+12 2 2+22. 20.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定义法:an+1-an=d(d为常数,nN*)an是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法:an=a1+(n-1)d(其中a1,d为常数,nN*)an为等差数列. 等差中项法:2an+1=an+an+2(nN*)an是等差数列. 前n项和公式法:Sn=An2+Bn(A,B为常数,nN*)an是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 通项公式法:当a10,d0时,Sn有最大值,可由an0且an+10求得n,从而 求出Sn的最大值;当a10时,Sn有最小值,可由an0且an+10求得n,从而 求出Sn的最小值. 二

    14、次函数法:用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方法求Sn的最值. 值得注意的是nN*,因此等差数列前n项和取得最值时n的值可能不是一 个值,也有可能是两个值. 2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 +1 =q(q为常数且 q0,nN*)或 -1=q(q为常数且 q0,n2)an为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法:+1 2 =an an+2(an0,nN*)an为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an=a1qn-1(其中a1,q为非零常数,nN*)an为等比数列. 提醒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还有一种直观的判断方法,即前n项和 公式法:若Sn表示数列an的前n项和,且Sn=-aqn+a(a0,q0,q1),则数列

    15、an 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但此方法不能用于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22.数列中项的最值的求法 (1)根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构造相应的函数f(n)=an,利用求解函数 最值的方法(多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解,但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必须 是正整数的限制. (2)利用数列的单调性求解,由不等式an+1an(或an+1an)求解出n的取值范 围,从而确定数列单调性的变化,进而确定相应的最值. (3)转化为关于n的不等式组求解:若求数列an的最大项,则可解不等式组 -1, +1;若求数列an的最小项,则可解不等式组 -1, +1,求出 n 的取 值范围之后再确定取得最值的项. 23.不等式的

    16、解法 (1)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分式不等式() ()0(或0(0(a(x)f(x)(x)(a1)或f(x)(x)(0aloga(x)f(x)(x)0(a1)或0f(x)(x)(0a0(0(a0),且0(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整式形式:ab + 2 2(a,bR),a2+b22ab(a,bR),(a+b)24ab(a,bR), + 2 2 2+2 2 (a,bR),以上不等式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分式形式: + 2(ab0),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倒数形式:a+1 2(a0),当且仅当a=1时,等号成立;a+ 1 -2(a0),当且仅当 a=-1 时,

    17、等号成立.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对于正数 x,y,若积 xy 是定值 p,则当 x=y 时,和 x+y 有最小值 2 . 对于正数 x,y,若和 x+y 是定值 s,则当 x=y 时,积 xy 有最大值1 4s 2. 已知 a,b,x,y 为正实数,若 ax+by=1,则有1 + 1 =(ax+by) 1 (+ 1 )=a+b+ + a+b+2 =( + )2. 已知 a,b,x,y 为正实数,若 + =1,则有 x+y=(x+y) + =a+b+ + a+b+2 =( + )2. 提醒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最小值时应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即:所求式中的相关项必须是正数;求积

    18、xy的最大值时,要看和x+y是否 为定值.求和x+y的最小值时,要看积xy是否为定值.求解时,常用到“拆 项”“凑项”等解题技巧;当且仅当各项相等时,才能取等号.以上三点应特 别注意,缺一不可. 25.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直棱柱的侧面积:S侧=cl(c是底面周长,l为侧棱长). 正棱锥的侧面积:S侧=1 2ch(c 是底面周长,h为斜高). 正棱台的侧面积:S侧=1 2(c+c)h(c,c分别是上、下底面周长,h为斜高). 圆柱的侧面积:S侧=cl=2rl(c 是底面周长,l 为母线长). 圆锥的侧面积:S侧=1 2cl=rl(c 是底面周长,l 为母线长). 圆台的侧面积:S侧=

    19、1 2(c+c)l=(r+r)l(c,c分别是上、下底面周长,l 为母线长). 球的表面积:S=4R2. (2)柱体的体积:V柱=Sh(S为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 锥体的体积:V锥=1 3Sh(S 为底面积,h 是锥体的高). 球的体积:V球=4 3R 3=1 3S 表R. 26.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正方体 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 的体对角线长. (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棱长为 a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6 12a(正

    20、四 面体高 6 3 a 的1 4),外接球的半径为 6 4 a(正四面体高 6 3 a 的3 4). 27.证明空间位置关系的方法 (1)线面平行: a, a, a. (2)线线平行: = ab, ab, = = ab, cb. (3)面面平行: , = , , , . (4)线线垂直: ab. (5)线面垂直: , = , l, = , a, a, b . (6)面面垂直: , . 提醒利用定理证明线面关系时要注意结合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尤其要注意 灵活利用正棱柱、正棱锥等特殊几何体的性质,进行空间线面关系的相互 转化. 28.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设a=(a1,a2,a3),b=(b1,b2,

    21、b3),则 (1)a b=a1b1+a2b2+a3b3; (2)aba1=b1,a2=b2,a3=b3(R,b0); (3)aba1b1+a2b2+a3b3=0(b0); (4)|a|= = 1 2 + 2 2 + 3 2; (5)cos= | | = 11+22+33 1 2+22+ 3 2 12+22+32(a0,b0); (6)点 A(x1,y1,z1),B(x2,y2,z2)之间的距离 d=| |= (2-1)2 + (2-1)2+ (2-1)2. 29.空间向量的应用 (1)夹角公式:设非零向量a=(a1,a2,a3),b=(b1,b2,b3),则 cos= 11+22+33 1 2

    22、+ 2 2+ 3 2 12+22+32. 推论:(a1b1+a2b2+a3b3)2(1 2 + 2 2 + 3 2)( 1 2 + 2 2 + 3 2).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cos =|cos|= | | | | = |11+22+33| 1 2+ 2 2+32 12+22+32 ,其中 (090)为异面直线 a,b 所成的角,a,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 a,b 的方向 向量. (3)直线 AB 与平面 所成的角 满足:sin =|cos|= | | | | |(m 是平面 的法向量). (4)二面角 -l- 的平面角 满足:|cos |=|cos|= | | | |(m,n 分别是平面

    23、, 的法向量). 提醒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图形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还是 钝角,以确定角的大小. 30.直线 (1)直线方程的5种形式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常数的几何意义 适用范围 点斜式 y-y0=k(x-x0) (x0,y0)是直线上一定点,k 是斜率 不垂直于x轴 斜截式 y=kx+b k是斜率,b是直线在y轴上 的截距 不垂直于x轴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常数的几何意义 适用范围 两 点 式 y-y1 y2-y1= x-x1 x2-x1 (x1,y1),(x2,y2)是直线上两定点 不垂直于 x 轴 和 y轴 截 距 式 x a + y b=1 a是直线在 x轴上的非零截距,b是

    24、直线在 y 轴上的非零截距 不垂直于 x 轴 和y轴,且不过 原点 一 般 式 Ax+By+C=0 (A,B不同 时为零) A,B 都不为零时,斜率为-A B,在 x 轴 上的截距为-C A,在 y轴上的截距为 -C B 任何位置的直 线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A1,B1,A2,B2全不为0),则l1,l2 相交1 2 1 2,l1l2 1 2 = 1 2 1 2,l1,l2 重合1 2 = 1 2 = 1 2. 当A1,B1,A2,B2中有0时,应单独讨论. 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

    25、C2=0垂直A1A2+B1B2=0. 提醒讨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应注意斜率不存在或斜率为0的情况,当 两条直线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它们也垂直. 31.圆 (1)圆的四种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r0).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圆的参数方程: = + cos, = + sin ( 为参数). 圆的直径式方程:(x-x1)(x-x2)+(y-y1)(y-y2)=0(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A(x1,y1),B(x2,y2).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l:Ax+By+C=0和圆C:(x-a)2+

    26、(y-b)2=r2(r0)有相交、相离、相切三种 情况.可从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来判断: 代数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所得方程组的解的情况):0相 交;0相离;=0相切; 几何方法(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为d,则dr相离;d=r相切.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 O1:(x-a1)2+(y-b1)2= 1 2(r10),圆 O2:(x-a2)2+(y-b2)2= 2 2(r20),则其位置关系 的判断方法如下表: 位置关系 几何法 代数法 公切线的 条数 圆心距d与r1,r2的关系 联立两圆方程组成方程 组的解的情况 外离 dr1+r2 无解 4 外切 d

    27、=r1+r2 一组实数解 3 相交 |r1-r2|dr1+r2 两组不同的实数解 2 内切 d=|r1-r2|(r1r2) 一组实数解 1 内含 0db0) y2 a2 + x2 b2=1(ab0) 图形 标准方程 几 何 性 质 范围 -axa,-byb -bxb,-aya 对称性 对称轴:x轴,y轴;对称中心:原点 焦点 F1(-c,0),F2(c,0) F1(0,-c),F2(0,c) 顶点 A1(-a,0),A2(a,0); B1(0,-b),B2(0,b) A1(0,-a),A2(0,a); B1(-b,0),B2(b,0) 轴 线段A1A2,B1B2分别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长轴长

    28、为2a,短轴长为2b 焦距 |F1F2|=2c 离心率 焦距与长轴长的比值:e(0,1) a,b,c的关系 b2=a2-c2 x2 a2 + y2 b2=1(ab0) y2 a2 + x2 b2=1(ab0) 提醒椭圆的离心率反映了焦点远离中心的程度,e 的大小决定了椭圆的形状, 反映了椭圆的圆扁程度.因为 a2=b2+c2,所以 = 1-2,因此,当 e 越趋近于 1 时, 越趋近于 0,椭圆越扁;当 e 越趋近于 0 时, 越趋近于 1,椭圆越接近于圆. 所以 e 越大椭圆越扁,e 越小椭圆越圆.当且仅当 a=b,c=0 时,椭圆变为圆,方程 为 x2+y2=a2. 33.双曲线 (1)双

    29、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x2 a2 y2 b2=1 (a0,b0) y2 a2 x2 b2=1 (a0,b0) 图形 几 何 性 质 范围 |x|a,yR |y|a,xR 对称性 对称轴:x轴,y轴;对称中心:原点 焦点 F1(-c,0),F2(c,0) F1(0,-c),F2(0,c) 顶点 A1(-a,0),A2(a,0) A1(0,-a),A2(0,a) 轴 线段A1A2,B1B2分别是双曲线的实轴和虚轴;实轴长 为2a,虚轴长为2b 焦距 |F1F2|=2c 离心率 焦距与实轴长的比值:e(1,+) 渐近线 a,b,c的关系 b2=c2-a2 y= x y= x 提醒离心率

    30、e的取值范围是(1,+).当e越接近于1时,双曲线开口越小;当e 越接近于+时,双曲线开口越大. 满足|PF1|-|PF2|=2a的点P的轨迹不一定是双曲线,当2a=0时,点P的轨 迹是线段F1F2的中垂线;当02a|F1F2|时,点P的轨迹不存在. (2)双曲线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若双曲线的方程为 2 2 2 2 =1,则渐近线的方程为 2 2 2 2 =0,即 y= x. 若渐近线的方程为 y= x,即 =0,则双曲线的方程可设为 2 2 2 2 =(0). 若所求双曲线与双曲线 2 2 2 2 =1 有公共渐近线,其方程可设为 2 2 2 2 =(0,焦点在 x 轴上;0) y2=-

    31、2px (p0) x2=2py (p0) x2=-2py (p0) 图形 几 何 性 质 对称轴 x 轴 y 轴 顶点 O(0,0) 焦点 F p 2 ,0 F -p 2 ,0 F 0,p 2 F 0,- p 2 准线 方程 x=-p 2 x=p 2 y=-p 2 y=p 2 范围 x0,yR x0,yR y0,xR y0,xR 离心率 e=1 (2)抛物线焦点弦的常用结论 设AB是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弦,若A(x1,y1),B(x2,y2),为直线AB的 倾斜角,则 焦半径|AF|=x1+ 2 = 1-cos,|BF|=x2+ 2 = 1+cos. x1x2= 2 4 ,y1

    32、y2=-p2. 弦长|AB|=x1+x2+p= 2 sin2. 1 | + 1 | = 2 . 以弦 AB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SOAB= 2 2sin (O 为抛物线的顶点). 3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弦长的求解方法 设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A(x1,y1),B(x2,y2)两点,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为k), 则|AB|= 1 + 2 |x1-x2|;若 k0,则|AB|= 1 + 1 2 |y1-y2|,其中 |x1-x2|= (1+ 2)2-412,|y1-y2|= (1+ 2)2-412. 当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时,可直接求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坐标,利用 两点间的距

    33、离公式求弦长. (2)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进行转化,一般在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值. 求圆锥曲线上的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的最值,当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与圆 锥曲线相切时,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为所求.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3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频率具有随机性,在不同的试验中,同一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不同; 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是一个确定的常数,不管进行多少次试验,同一事 件发生的概率是不变的. (2)联系 频率和概率都是用来刻画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概率可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随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可近似地作 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7.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34、(1)包含关系: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 记作BA(或AB). (2)相等事件:如果BA且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作A=B. (3)并(和)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 为事件A与事件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AB(或A+B). (4)交(积)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 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AB(或AB). (5)互斥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同时发生. (6)对立事件:若AB为

    35、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只有一个发 生. 提醒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都是指两个事件的关系,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 发生的两个事件,而对立事件除要求这两个事件不同时发生以外,还要求二 者必须有一个发生.因此,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而互斥事件未必是对 立事件. 38.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1)任何事件A的概率都在01之间,即0P(A)1. (2)若AB,则P(A)P(B). (3)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P(A+B)=P(A)+P(B).注意没有事件A与事件B互

    36、斥这一条件时,这个公式不成立. (5)若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则P(A)+P(B)=1. 提醒当一事件的概率不易直接求,但其对立事件的概率易求时,可运用(5), 即用间接法求概率. 39.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如果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m,总的基本事件数为n,则 P(A)=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总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 . 提醒求解古典概型问题的步骤 (1)判断本次试验的结果是否是等可能的,设出所求的事件A. (2)分别计算总的基本事件的个数n和所求的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 数m. (3)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求出事件 A 的概率. 40.均值的相关结论 (1)

    37、E(k)=k(k为常数). (2)E(aX+b)=aE(X)+b. (3)E(X1+X2)=E(X1)+E(X2). (4)若X1,X2相互独立,则E(X1 X2)=E(X1) E(X2). (5)若随机变量X服从两点分布,则E(X)=p. (6)若X服从二项公布,即XB(n,p),则E(X)=np. 提醒E(X)是一个常数,由X的分布列唯一确定,它描述X取值的平均状态,作 为随机变量X是可变的,可取不同的值. 41.方差的相关性质结论 (1)D(k)=0(k为常数). (2)D(aX+b)=a2D(X). (3)D(X)=E(X2)-E(X)2. (4)若X1,X2,Xn两两独立,则D(X1

    38、+X2+Xn)=D(X1)+D(X2)+D(Xn). 提醒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都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 中与离散程度,其中标准差与随机变量本身有相同的单位. 方差也是一个常数,它不具有随机性,方差的值一定是非负的. 42.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1)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当 P(B)0 时,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 条件概率为P(A|B)=() () ;类似地,当P(A)0时,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为 P(B|A)=() () . (2)二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 p,那么在 n 次独立重复 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 k 次的概

    39、率是 P(=k)=C pk(1-p)n-k,其中 k=0,1,n. (3)若随机变量 X 服从正态分布 N(,2),则 P(a0). 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性质: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0)的大小决 定函数图象的“胖”“瘦”;P(-x+)=0.682 7,P(-2x+2)=0.954 5,P(-3x+3)=0.997 3. 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概率、百分比计算时,关键是把正态分布的两个重要 参数,求出,然后确定三个区间(范围):(-,+),(-2,+2),(-3,+3), 与已知概率值进行联系求解. 43.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其相关性质 (1)排列数 公式 A =n(n-1)(n-2)(n-m+1

    40、)= ! (-)!(mn,m,nN *),A =n!=n(n-1)(n-2)2 1(n N*), A = ! (-)!主要有两个作用:当 m,n 较大时,可使用计算器快速算出结果;对 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时常使用此公式. (2)组合数 公式 C = A A = (-1) (-+1) ! = ! !(-)!(mn,n,mN *). C = ! !(-)!主要有两个作用:当 m,n 较大时,利用此公式计算组合数较为 简便;对含有字母的组合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证明时,常用此公式. 组合数的性质 C = C - (mn,n,mN*),C+1 = C -1 + C (mn,n,mN*), C 0

    41、 + C 1 + C 2+C +C =2n, C 1 + C 3 + C 5+=C0 + C 2 + C 4+=2 n-1 . 44.求解排列组合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1)元素相邻的排列问题“捆绑”法. (2)元素相间的排列问题“插空”法. (3)元素有顺序限制的排列问题“除序”法,即先把这几个有顺序限制的 元素及其他元素一同进行全排列,然后用总的排列数除以这几个元素的全 排列数. (4)带有“含”“不含”“至多”“至少”的组合(排列)问题间接法,即先不考虑 限制条件求出组合(排列)数,再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组合(排列)数. 45.二项式定理 (a+b)n=C 0an+C1 a n-1 b+C a

    42、n-rbr+C bn(nN*),这个公式叫做二项式定 理,右边的多项式叫做(a+b)n的二项展开式,它一共有n+1项,其中各项的系数 C (r=0,1,n)叫做二项式系数,式中的C an-rbk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用 Tr+1 表示,即通项为展开式的第 r+1 项:Tr+1=C an-rbr(其中 0rn,kN,nN*). 提醒(1)(a+b)n的二项展开式的第 r+1 项是C an-rbr,(b+a)n的二项展开式的第 r+1 项是C bn-rar. (2)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项式系数与a,b的值 无关,项的系数不仅与项数有关,也与a,b的值有关. 46.两种抽样法

    43、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 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 个个体被抽到的 可能性相等; 每次抽出个体 后不再将它放回, 即不放回抽样 从总体中逐 个抽取 最基本的抽 样方法 总体中的个 体较少 分层 抽样 将总体分成 几层,分层按 比例进行抽 取 分层抽样时 采用简单随 机抽样或系 统抽样 总体由差异 明显的几部 分组成 提醒用分层抽样法抽样时,各层抽样标准要一致,互不重叠;各层抽取的比 例都等于样本容量在总体中的比例,即为 . 47.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线性相关系数r是从数值上来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的,|r|的值越接近 于1,说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r|的值越接近于

    44、0,说明变量之间 的线性相关程度越低.当两个变量的关系可用一次函数表示时,r=1,若斜 率为正,r=1,否则r=-1.r为正时表示正相关,r为负时表示负相关. 48.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步骤 (1)利用散点图或进行相关性检验判定两个变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2)列表求出, =1 xi 2, i=1 n xiyi. (3)利用相应公式计算 , . (4)写出线性回归方程. 提醒回归直线一定经过样本点的中心( ),据此性质可以解决有关的计 算问题、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 49.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般地,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和Y,它们的取值分别为x1,x2和y1,y2,其样 本频数列联表如表: y

    45、1 y2 总计 x1 a b a+b x2 c d c+d 总计 a+c b+d a+b+c+d 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由公式K2= 所给出的随机变量 K2的观测值k,并且k的值越大,说明“X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可以 利用数据来确定“X和Y有关系”的可信程度. (-)2 ( + )( + )( + )( + ) 50.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1)(a+bi)(c+di)=(ac)+(bd)i. (2)(a+bi)(c+di)=(ac-bd)+(bc+ad)i. (3)(a+bi)(c+di)=+ 2+2 + - 2+2i(a,b,c,dR,c+di0). 提醒几个结论:(1i)2=2i. 1+i 1-i =i, 1-i 1+i=-i. i 4n =1,i4n+1=i,i4n+2=-1,i4n+3=-i,i 4n +i4n+1+i4n+2+i4n+3=0,nN*. (4)=-1 2 3 2 i,且 0=1,2=,3=1,1+2=0.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四部分 一、考前必记的50个知识点.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42572.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