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历史 上册 知识点 梳理 期末考试 复习 提纲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1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末考试复习提纲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第 1 课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已确认的最早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元谋人, 距今约 170 万年,发现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元谋人能 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约 70 万至万至 20 万年万年。 第第 2 课课 原始的原始的农耕农耕生活生活 一、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1、时间:距今约 6000 年 2、地点:地
2、点: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3、生产生活情况: 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种植粟粟,饲养猪狗;进行渔猎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有装饰品,有乐器。 二、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1、时间:距今约 7000 年 2、地点:地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市 3、生产生活情况: 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木结构水井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种植水稻水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家畜
3、饲养的出现聚落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磨制工具的发展 四、原始农耕时代的中国之最:四、原始农耕时代的中国之最: 1、最早的木构建筑干栏式建筑 2、最早的木构水井木结构水井 3、最早的象牙雕刻 4、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5、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黄河流域 第第 3 课课 华夏之祖华夏之祖 1、中华民族的人文人文始始祖祖是炎帝炎帝和黄帝黄帝。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其中“轩辕”指的是黄帝黄帝。 3、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三个部落联盟首领依次是尧尧、舜舜、禹禹。 4、禅让制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家
4、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时期:早期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第 4 课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夏、商、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 2070 年,禹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早期国家的产生。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队、刑法和监狱等) ,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夏历” 。 3、启启继承禹的位置,世袭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启开启了世袭制世袭制。 ) 4、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暴君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 2070 年年 约公元前 1600 年 阳城阳城 禹禹 桀桀 桀桀 商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 1600 年年 公
5、元前 1046 年 亳、殷亳、殷 汤汤 纣纣 纣纣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771 年 镐京镐京 周武王周武王 周厉王周厉王 周幽王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 770 年 公元前 221 年 洛邑洛邑 周平王周平王 5、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盘庚时迁到殷殷。 6、周武王、周武王得到吕尚、周公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公元前 1046 年,与商军在牧野牧野决战,商朝灭亡。 2 7、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8、周代的贵族等级、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第第 5 课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灿烂的青铜文明 1
6、、商朝商朝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重的青铜器。的青铜器。 2、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商周时期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等兽骨上龟甲和等兽骨上的文字。 (定义) 3、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商朝开始。 4、甲骨文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法。 第第 6 课课 动动荡的春秋时期荡的春秋时期 1、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2、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出现 (强调: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农
7、具和牛耕推广推广 ) 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 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第第 7 课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 “马陵之战” 、 “长平之战” (会填图 P32)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体现法家 思想) ) 目的: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时间:公元前 356 年 主持者:主持者:商鞅 支持者:支持者:秦孝公 内容: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
8、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 作用或影响:作用或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 3、都江堰:主持修建者:主持修建者:秦国秦国蜀郡郡守李冰李冰 地点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第第 8 课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的代表有:一、春秋时期的代表有: 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 道德经 ) 主要思想主要思想: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9、。 2、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仁者爱人” 。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教育成就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强调:孔子的贡献=政治思想 2 条+教育成就 4 条) 评价孔子: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战国 时期 儒家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 非正义
10、的战争。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 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 “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理 国家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第 9 课课 秦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 1、秦朝秦朝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公元前 221 年年 都城:咸阳咸阳 建立者:嬴政嬴政 3、秦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秦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
11、的措施?(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体现法家 思想】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物) 地方上,建立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 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的大将:蒙恬蒙恬)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 4、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有哪些?、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答: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
12、币、度量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 衡等衡等。 第第 10 课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表现:、秦的暴政表现: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刑罚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 )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时间:公元前 209 年 起义地点:起义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领导人:陈胜、吴广 政权政权地点:陈县 (张楚政权) 历历史意义: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 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3、。 3、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公元前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年,秦朝灭亡。仅存 15 年年。前前 221 年年前前 207 年年) 项羽:项羽:公元前 207 年巨鹿之战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刘邦:刘邦:公元前 207 年,直逼咸阳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 (四年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 5、秦始皇评价: 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答出其功绩) ;但也有残暴的一面(答出其暴政) ;总体功大于过。 第第 11 课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4、 1、西汉的建立时间: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公元前 202202 年年 都城:都城:长安长安 建立者:建立者: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政策: (吸取秦亡教训) 背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士兵返乡,释奴为民。 轻徭薄赋。 作用: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 “文景之治” : (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 (盛世局面) 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15、。 重视“以德化民” ,废除严刑苛法。 提倡勤俭治国。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强调:强调:汉文帝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节俭著称。 4 第第 12 课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上:、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建立刺史制度。 1、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 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文化
16、上: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 诗 书 礼 易 春秋作为教材)诗 书 礼 易 春秋作为教材) 3、 经济上: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统一盐铁经营权。统一盐铁经营权。 统一调配物资。统一调配物资。 作用:作用:汉武帝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第 13 课课 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 1、 公元 9 年,王莽,建立新朝。 2、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东汉的建立者:刘秀 建立时间:建立时间:25 年年 都城:洛阳都城:洛阳 3、 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释
17、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表现: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 (注意: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注意: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 4、 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5、 黄巾起义黄巾起义: 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发;创立太平道。 时间:时间:184 年年 领导者:张角领导者:张角
18、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强调: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 ) 第第 14 课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 的 时 间 结 果 第一次 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公元前 138 年年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 但 是了解到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 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 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