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课知识点梳理.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906978
  • 上传时间:2020-11-30
  • 格式:PDF
  • 页数:26
  • 大小:7.4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课知识点梳理.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课知识点梳理 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人教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1 第第 1 课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经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产生:大约 1 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农 耕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西

    2、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2 畜 牧 业 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表现:距今约 9 000 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 7000 年前, 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约 6 000 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影响 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3、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4、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生产与生活 古巴比伦 王 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 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 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生产与生活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a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e国家重

    5、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 3 葡萄酒和橄榄油。 生产与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4)美洲 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 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

    6、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 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一一、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1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 要。 2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 食物, 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 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

    7、关生物繁殖的 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 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 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二二、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 1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 2不同地区农作物和家

    8、畜的多样性 地区作物畜禽 西亚小麦、大麦、黑麦、豆类山羊、绵羊、牛等 中国水稻、粟、大豆等猪、鸡 中南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南瓜等骆马、羊驼、火鸡 非洲小麦、大米、高粱毛驴 印度稻、龙爪稷、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 第第 2 课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4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 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表现 项目欧洲亚洲 玉米

    9、 16 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 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 物之一 17 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 食作物,传遍欧洲 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 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 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 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 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 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18 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18 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 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 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 番茄开始作为食

    10、用 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 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5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2)推广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 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 麦。 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 (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

    11、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 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

    12、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对美洲 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 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过度的垦荒造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 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4结果

    13、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 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6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 (2)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 (3)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亚洲在 16 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 物,令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 (4)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 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

    14、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 且成为商标。 2消极影响 (1)欧洲人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大 量的文化流失。 (2)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 第第 3 课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7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过程 20 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15、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 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 保证了农牧产 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3)表现 农业机械现代化 原因 20 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 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各 国 特 点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 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影响 a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 了工作效率 b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 动

    16、化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成 就 美国1930 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1941 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20 世纪 60 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 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 献 2畜牧业现代化 (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可饲养 1 000 万到 2 000 万只肉鸡,或 100 万只蛋鸡;大 型养猪场可饲养 1 万到 10 万头猪。 3渔业现代化 (1)现代科

    17、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3)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 时间表现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古代社会 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 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8 21 世纪以来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 低温、 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不断提高 2食物储存技

    18、术的发展 (1)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 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 产业发展起来。 (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 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对冷链物流产 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1)产生原因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

    19、要任务。 (2)解决措施 世界 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 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1996 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 律、法规 2食品安全 (1)产生原因 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 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 内。 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 品安全事件频发。 (2)解决措施 世界:各国重视食品

    20、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用法律 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 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 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 的经营效益。 4农业

    21、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9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 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 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技能,以适应发展现 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人口因素 (1)粮食需求的膨胀。 (

    22、2)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1)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 (2)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4金融因素 (1)农业补贴。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 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2)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个别国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 施。 (3)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 了替代性

    23、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 (4)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部分国家 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 第第 4 课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10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农业工具的变化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 磨制 铜器 距今 5 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 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公元前 15前 14 世纪,

    24、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业生产工具 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古代中国 约 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纺车纺纱;

    25、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 花纹的纺织品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表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11 中国南朝 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 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工匠在器物底部放 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冶炼工具 锻 打 工 具 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 金属的锉等 铸 造 工 具 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劳作方式的发展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

    26、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 式逐渐瓦解。 (2)表现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 生产力低下。 (2)表现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

    27、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作坊式 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 理。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一、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及特点一、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及特点 时间类型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 耕作工具 石、骨、木 商周时期石、骨、木;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汉朝 灌溉工具 翻车 唐朝筒车 二、古代的劳作方式二、古代的劳作方式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2)代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

    28、 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中进行大规模集体劳作。 (2)代表: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和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12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业作坊 (1)特点: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手工业作坊是以作坊 为场所进行集体生产。 (2)两者的共同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统治者登记造 册进行管理。 三、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铁器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3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

    29、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 春秋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4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春秋时期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 总之, 铁器的出现推动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 促进了春秋时期文化的 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第第 5 课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30、 (2)标志:18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 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工厂制度 (1)背景:工厂的出现。 (2)特点 13 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规章制度严格,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 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 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

    31、的经济效益。 3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产生: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 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 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 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

    32、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 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 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 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 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

    33、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 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20 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 工人的健康。 (2)结果:19 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一、工厂制的特点和作用一、工厂制的特点和作用 14 1特点 (1)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

    34、效率大大提高。 (2)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3)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 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2作用 (1)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 社会。 (2)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 从业主制转向合伙制。 二、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角度内容 积极 影响 (1)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 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35、)的比重增大 (3)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 量 (4)工业城市兴起,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5)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 (6)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7)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 (8)教育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 (9)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消极 影响 (1)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2)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3)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第 6 课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1

    36、5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 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表现 (1)计算机 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标志1946 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 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网络 产生发展 1969 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 演化为互联网, 20 世纪 90 年代实现商业化, 遍布全球 影响 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走入家庭 (3)人工智能技术

    37、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出现:20 世纪 50 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 表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 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航天技术 成就 1957 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 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影响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5)海洋技

    38、术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 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1997 年, 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 6 000 米处进行科学试验, 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6 2012 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 7 000 米 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 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39、 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1)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 更加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 电子商务的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 (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难探析】【重难探析】 一、新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和特点一、新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1新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 (1)

    40、现代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现代高新技术 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科学的巨大成就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3)战争和国家间的对抗,是刺激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 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 域也在不断开阔。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加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 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 来越密

    41、切,相互联系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角度内容 进步性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 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 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 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局限性 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 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 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三、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和

    42、影响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1基本特征 (1)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7 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 如激光技术、 电子计算机科学、 遥感技术等已经渗透到考古、 勘探的领域, 探明古代地下遗址和地下宝藏的准确位置和容量。 二是多学科互相交叉,形成了综合性科学。诸如能源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等。这些科 学涉及的面很广,以海洋科学为例,涉及气象、水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由于 交叉科学的产生,这一次新技术革命也不是单项的技术革命,而是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群。三 是两门学科交叉

    43、,形成了边缘科学。诸如生物物理、地球物理、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数量增加极快; 二是科学技术的新 发现和新发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比如从电磁理论的建立到电动机的使用, 经过 65 年,从原子核裂变理论的建立到制造出原子弹只经过了 6 年,晶体管 3 年,激光不 到一年;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设备和产品更新率也大大加快。据资料介绍,大约每一 年左右,就有 50%的设备和产品被更新。其中电子设备和产品更新换代更快,比如电子计 算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现在不足 33 年

    44、时间就经历了五代。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新兴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科学化。因此,这一次新的科 学技术革命与前两次相比,特点更加明显:从体力的解放到脑力的解放;从单项技术革命发 展到了多项技术和综合技术的革命;从利用第一自然资源为主发展到了创造第二资源为主; 从征服地球发展到了征服海洋和宇宙空间。因此,有人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的革命。 2影响 (1)对整个社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信息技术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 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又如,新材料技 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

    45、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 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2)对世界经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 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对人类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 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 其成果还对人类的传 统观念带来

    46、巨大的冲击,对人类的未来观和传统的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 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视野的拓宽使人类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四、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四、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 于农业生产,代替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 底,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 纳米技术使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 生产资料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4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

    47、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最明显的是科学技 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业迅速发展, 逐渐超过了农业的比重,新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18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 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第第 7 课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古代的商业贸易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

    48、国的国内贸易 时期表现 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19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国家或(地区)表现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 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

    49、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 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概况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 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 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 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 严格的规定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知识点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 11 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 8前 7 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两河流域:公元前 22前 21 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 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课知识点梳理.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9069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