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合肥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全部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合肥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全部教案.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和正方体 2020 2021 合肥市 苏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一 单元 长方体 正方体 全部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出相应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2. 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操作, 理解体积 (容积) 的意义, 知道常用的体积 (容 积)单位,初步建立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升)、1 立方厘米(毫升)的 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经历操作、 猜想、 验证、 讨论、 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
2、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 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 学思考。 5.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 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 (棱长) 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 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
3、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 14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认识 教学内容:P1-2 例 1、例 2,练习一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 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 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提问:它们是什么形状?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 (1)回顾。出示长方体教具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按照 一定顺序记住)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直观图。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 (3)棱与顶点。学生摸学具感受面、棱、顶点特征。 (4)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按照一定顺序) (5)认识长、宽、高。 2.完成相应的练
5、一练 3.完成练习一的第 1 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 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 1 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 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三、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 3 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
6、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同步。 板书板书设计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 学 反 思: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本节课借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 “面” 认识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引出 “棱” 、 “顶点”概念,充分利用教具与学具,面面相交得“棱”,棱棱相交得“点”, 引入自然,直观易懂。对长方体观察最多可以看到 3 个面,引导学生画出长方体 立体图形,特别是长方体框架教具的使用,直观形象,学生对棱的个数、长短关 系等一
7、目了然,效果非常好。“几何”还是“直观”好! 第第 2 2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展开图 教学内容:P3 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 59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引入: 如果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会是什么样子呢? 板书课题。
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
9、,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 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 5、8、9 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让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来观察,加深了学生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印象, 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如果让学生及时画出展开图,把正方体展开图的各种形式 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教具,寻找正方体展开图特点,进而探究图形不能折出正 方体原因,从正、反两个
10、方向探究,学生可能从本质上把握展开图,并且学会举 一反三,快速判断一个图形能否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第 3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 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 6 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 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 盒。 提
11、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 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 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 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 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 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
12、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 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 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 都算出了它 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
13、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 过程。 2.做练习二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 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 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 (1) 题的结果来解答第 (2) 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 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 3、4 题。 板书设计: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相邻三个面的面积和2。 正方体的表面积 = 任意一个面的面积6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在上课时,对教案做了临时改动,改变了教材的教学顺序。由正方体 框架外面的包装纸展开,引入表面积概念。在明确表面积概念之后,提出:“这 个正方体表面积如何求?”学生很容易找出方法, 并口头回答出给定棱长数值的 正方体表面积具体答案。接着出示长方体,借助上节课长方体展开图的基础,学 生独立寻找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对几种方案进行优化。 学生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教学效果良好。 第 4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
15、积(2) 教学内容:P7 例 5 和“练一练”,练习二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 4 个或 5 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 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
16、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举例:生活中表面积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5 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17、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 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 9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 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 5、7 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最大收获:例 5 教学后,及时安排了一个举例环节。鱼缸的玻璃面积 是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计算表面积,计算
18、的 面也有变化。 如: 计算影集盒子表面积、 通风管铁皮、 标签包装、 游泳池贴瓷砖、 粉刷教室的天花和墙壁(含有门窗怎么办?)学生自己举例,并说出需要求 出哪几个面,在大量举例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理解不同 情况下表面积计算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教师结合标签包装纸,适时补充侧面积的 另一种方法:地面周长乘以高。整节课教学容量大。 第第 5 5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1) 教学内容:P10-11 例 6、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
19、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 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 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
20、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 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 3 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 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4.用橡皮泥放在红色水里记下刻度,取出后,改变形状,再放进去,观察体积大 小有无变化。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 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
21、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 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 先做第 1 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 2 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 1-4 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教 学 反 思 实验观察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百闻不如一见,但多媒体应用的泛滥, 学生已经不
22、再感兴趣了。我改为现场真实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实 验效果良好,三次实验分别得出结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物体占有空间是有大 小的;物体占有空间大小与形状无关(教材无此实验,我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而 特别安排的)。 第 6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 例 8 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 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23、: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 1 厘米和 1 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 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 1 分米和 1 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 5 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 6 个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 8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