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全国卷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高考全国卷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用户(青草浅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全国卷 2021 届高三 摸底 考试卷 语文试题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新高考全国卷新高考全国卷 20212021 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 语文语文试题及答案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 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 8.42%, 而中国垃圾增速超 1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 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 1/4 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 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
2、处理,变 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 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 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 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 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 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 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 工艺制约,发
3、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 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 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 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 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 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 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 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 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
4、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 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 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 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 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 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 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 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
5、也是局部的、缓 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 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 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 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 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 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 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 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
6、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 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 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 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 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 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 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 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
7、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 “垃圾资源化”的理念。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 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运行,其结果必 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 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 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 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
8、再生资源。 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 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 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 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 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 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 B批判者认
9、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 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 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工业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
10、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3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垃圾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 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 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 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 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 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 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 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 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 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 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
12、“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 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 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 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 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 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 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
13、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 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 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 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 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 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 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
14、口饼,说了几句“好吃”, 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 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 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 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 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 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 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 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
15、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 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 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 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 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 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
16、饼一事,他已对康亲 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 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 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 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 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
17、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 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 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 文简要说明。(4 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 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 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
18、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 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 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恂与门下掾闵 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 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 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 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 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 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