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历史.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865711
  • 上传时间:2020-11-17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962.1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历史.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2020 2021 学年 学期 期中 备考 历史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资源描述:

    1、(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 历历 史史 2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 个小题个小题,每小题每小题 2 分分,共共 48 分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春秋时齐国攻打鲁国,平民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先后回答“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性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认为不妥,直 到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认为可以应战。据此可知,曹 刿认为迎战的主要条件是( ) A取信于民,众志成城 B得到贵族的支持 C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D神灵和祖先庇护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性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知曹刿强调迎战必须做到让百姓衣食

    3、无忧、减轻赋税、司 法公平,以此赢得民心,故选 A 项 ; 材料强调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并没有涉及贵族,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鲁国,管仲改革在齐国,排除 C 项;材料强调迎战必须取得百姓的支持, 并不是神灵与祖先的庇护,排除 D 项。 2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 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 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中

    4、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 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本大而末小” ,即分封主体 中央王朝强大的前提下,能够“是以能固” ,从而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根据材料“但只要本 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可知,一旦周王室“本大末小” 即周王室强大的局面变化,周王室统治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故选 C 项 ;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 制下,一旦周王室维持不了“本大末小”的局面,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不是强调分封制的 作用,排除 A 项 ;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一旦周王室维持不了“本大末小”的局面,就会 受到诸侯的挑战,不是强调分封制的作用,

    5、排除 B 项;家国一体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法制,排除 D 项。 3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 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 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 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 B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 C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柏拉图认为雅典公民不受任何限制,“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 放在心上”,说明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故选 C 项;灵魂变得敏感并不等同于出 卖灵魂,排

    6、除 A 项 ; 柏拉图只是对雅典民主制提出批判,并未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排除 B 项;柏拉图抨击的是雅典民主制,而不是雅典法律,排除 D 项。 4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 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 ( ) A阻碍了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体现出罗马法的严酷 C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民 D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 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 ,可知罗马法之 下官员并不具有绝对

    7、权威,故选 C 项 ; 罗马法的这种规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并不会阻碍 司法实践顺利开展,排除 A 项;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灵活性,并非严酷,排除 B 项;材料只 是提到公民上诉的相关规定,与公民范围无关,排除 D 项。 5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 地纠纷共计 75 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 类别 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 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解决 形式 经乡村各种调 停和仲裁解决的事 例 当事人之间 经谈判解决的事 例 提 诉 后 在 当地调停的诉 讼 在法庭上经地 方官裁定解决的诉 讼 数量 38 例 5 例 27 例 5 例 比例

    8、 506% 67% 36% 67%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 官府解决的纠纷 合计 70 例(933%) 5 例(67%)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中,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 的事例比例超过一半,可知具有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故选 A 项 ; 材料中案件涉及乡村 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不仅是土地兼并,排除 B 项 ; 材 料中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并没有涉及法律法规,排除 C 项 ; 材料中提及基层自治以宗族社会 为主,不能

    9、体现影响权威,排除 D 项。 6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 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对外贸易繁荣 B地区经济差异 C交通工具创新 D经济政策改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 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可知南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南方的 商品经济较北方发达,出现北方的原棉在南方加工后又卖回北方的现象,故选 B 项 ; 材料强 调的是国内贸易情况而非对外贸易,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排除 C 项;明清 时期中国

    10、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 D 项。 7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 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清廷颁布禁海令后多地官员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说明海 禁政策受到质疑,故选 A 项;官员要求解禁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排除 B 项;材料“福建总 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没有表明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排除 C 项 ; 禁海令体现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属于经

    11、济政策, 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排除 D 项。 81845 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 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 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 上海租地章程。 这表明( ) A清朝官员卖国求荣 B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 C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答案】D 【解析】“上海道台宫慕久害怕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加之“租界是 国中之国” 说明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故选 D 项。 A 项中的 “卖国求荣” 、 B 项中的 “妥 善处理”、C 项中的“分而治之”说法错误。 9欧文于 1832 年

    12、在伦敦创办了“全国劳动公平交换市场” ,用发行劳动券来取代货币。但 劳动券的面值不使用通用的货币单位,而是“1 小时”“2 小时”“5 小时”等。根据这 种估价发给相应的劳动券,作为所花费劳动时间的凭证,持券者可以随时到市场提取等 价的其它商品。这表明,欧文( ) A探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 B旨在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实践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方案 D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A 项, 欧文创办了 “全国劳动公平交换市场” , 尝试着使用劳动时长作为面值的劳动券来取代货币, 鼓励和提倡人们都去劳动, 表明他在探 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途

    13、径。故 A 项正确。B 项,他用劳动时长作为面值的劳动券来取代货 币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劳动,并没有揭露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故 B 项错误。C 项,题干中的 劳动券的面值是劳动时长,表明多劳动所获得的劳动券会更多,能买的东西也就越多,说明 他并没有提倡平均社会财富。故 C 项错误。D 项,题干没有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相关信 息。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0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 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

    14、国政府这一举措 (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 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 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 ; 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 A 项 ; 1972 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 C 项 ;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 90 年代, 故排除 D 项。 11据香港某大学在 2004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回归前 48%受

    15、访澳门市民以正面形容词 描述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心情 ; 而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 于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这反映出( ) A“一国两制”对澳门社会实际影响并不大 B澳门社会制度实现了平稳改变 C“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过渡 D香港人民十分关心澳门的回归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澳门回归后的社会变化,可以看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大多澳 门市民对中国国民身份感到自豪, 即社会状况和市民心理状态良好, 澳门社会实现了平稳过 渡,故 C 项正确;澳门顺利回归和过渡,并不意味着“一国两制”的影响力不大,A 项错 误;在“

    16、 一国两制”方针下,澳门特区可以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B 项错误;D 项 不能由材料得出,这只是香港某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不能代表香港人民。 12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 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与西方国家广泛建交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B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表明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 B 项正确。 131972 年 3 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

    17、、朝鲜 38 度线和古巴,这 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 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 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C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日关系。根据材料可知,田中角荣认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对远东局势 有重要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对日本来说,美日关系仍然重要于中日关 系,排除项表述正确,但从题干中无法推断,排除项与

    18、题干无关,排除。 14图为一块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 A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 D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日本投降后, 美国和苏联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图片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故选 D 项。 15 下图创作的背景是 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 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 从图中可以 看出,造成 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A“冷战”影响下的局 部热战 B伊拉克恐怖主义的泛滥 C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 中的动荡 D美国插手别国事务使国际冲突加剧 【答

    19、案】D 【解析】漫画中“畸形”“癌症”的礼物是美国送给战后伊 拉克的,说明由于美国的插 手国际冲突加剧了。故选 D 项。 16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 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 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 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沿海地方土地并不适宜农耕,居民多以海为生;如果禁海的 话,民众无以为生,多结队出海为盗;故选

    20、D。A 项材料并未体现;B 项不是材料的中心意 思,材料主要是说禁海政策影响民众的生计;C 项材料也为体现。 17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蚕)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组馎(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题干中的诗文大意是,通过贩卖粮食,农民购 买养蚕的工具和耕地的工具。A 项,从题中“卖余粟”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生产的粮食首要 目的是实现自给自足, 只是将剩余的粮食贩卖来获得生产工具, 不

    21、能证明宋代农业生产走向 市场化。故 A 项错误。B 项,题干反映出当时的农民需要在市场上通过贩卖粮食获得农业生 产工具,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表 明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故 B 项正确。C 项,题干反映 的是中国传统小农生产的正常现象, 并不能看出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故 C 项错误。 D 项, 题干中“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从侧面提到了家庭手工业,但是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生产 规模扩大。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8 下表为明清时期迁入江西南部寻乌县境内的村落统计表, 据此分析影响该地区人口大量 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迁入代数 26-30 代 20-26 代 17-20

    22、 代 10-17 代 6-10 代 历经时期 明前期 明中期 明后期 清前期 清后期 建立村数 10 个 71 个 12 个 37 个 13 1 个 A赋税改革 B民族交融 C人地矛盾 D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解释历史图表信息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农民最关心的问 题是土地问题。 明清两朝在中国古代史上都是存续时间比较长的朝代, 江西地区多以丘陵为 主,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发、发展更为显著。明前期,经过元末战乱,人地矛盾不突出, 人口迁人较少,明中期,随着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少地农民迁入山区求生存,明 后期,此地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故迁入较少。清朝人口迁移规模与此类

    23、似。由此可以看出人 地矛盾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 陚税改革和民族交融与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小。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之后小农经济一直存在,小农经济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 大量迁人的主要因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9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道,“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 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材料反映了(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C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D

    24、【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在社会上遭受歧视、限制,压制了商业 的发展。 20“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0 年, 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2 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 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据此可知,这些公司( ) A由政府建立且垄断经营 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17 世纪英国、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一大特点利用特权公司充 当侵略先锋,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商人组织股份公司的题意;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这种 股

    25、份公司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客现上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C、D 项错误。 21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 推动了工业革命,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 “向下” 和 “向外”。 “向 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发展需要原料、市场、资金、 劳动力、技术等,其中原料和市场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向下挖煤是提供原料, 向外是拓展市场。 221584 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

    26、银,也肯定 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 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表明殖 民带来了财富和就业。故 B 项符合题意。 23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 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 济差距,造成这一 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 B东

    27、部地区的交通便利 C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 D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A、B、C 项,从“近代以后”“西部不如 中部,中部不如东部”可知,题干所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 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 距大。 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和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都会影响地区经济差距, 但是这并不是主 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部地区最早遭受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最早开始解体,较早 开始近代化,这才是造成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C 项正确。D 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并不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故 D 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

    28、为 C。 24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 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材料表明( ) A中国获得了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 B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 C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依然存在 D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A 项,由于身体构造不同,长嘴鹤和猫在使用长颈 瓶喝水时,结果是不同的,可知中国并未获得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故 A 项错误。B 项, 长嘴鹤由于拥有较长的喙, 比猫更容易喝到长

    29、颈瓶里的水, 金冲及以此来形容美国相较于其 他国家拥有经济优势,更容易在中美贸易中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故 B 项正确。C 项,材料 中提到的长嘴鹤的优势是其自身生理特征所具有的, 即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具有的经济优势 是其自身具有的,并不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故 C 项错误。D 项,题中强调的是美国在 中美贸易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而非强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所具有的劣势。故 D 项错误。综 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第第 II 卷卷 本卷包括四个大题本卷包括四个大题,共计共计 52 分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12 分)以考试来选用人

    30、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 革, 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 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可以追求文辞的华丽和 形势的完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 规范。 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 加在省试之上, 由皇帝亲自主持, 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 “发 解试” 、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 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即 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

    31、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 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材料二 1870 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 5 门 ; 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 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 11 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 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 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 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 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 19 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32、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 (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 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4 分) 【答案】(1)新变化: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 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4 分) (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 重专业科

    33、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 ; 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 机制。(4 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 参知政事主持改革, 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 得出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 学代替诗赋 ; 据材料一“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 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得出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 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 实行了锁院制度”得出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 ; 据材料一“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

    34、在 殿试中实行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结合所学得 出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 (2)据材料二“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 5 门; 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 11 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 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 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得出文官知识结构失衡, 重文轻理 ; 据材料二 “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 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 接关系”得出忽视科技的地位。 (3)综合以上材

    35、料结合所学可从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考试内容不 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 ; 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 制等角度入手。 26(12 分)1515 年,葡萄牙人皮雷斯完成东方概要一书,成为 16 世纪第一部介绍中国 情况的书籍。1517 年,由于其丰富的东方知识,他被任命为大使来到中国。以下为东 方概要一书的内容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物产很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是一个受人尊敬、美丽和富饶 的国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皇帝从来不见老百姓,也不见大 人物, 即使是外国使节朝觐, 也只能模糊地看到皇帝帘子

    36、后的身影。 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 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中国皇帝不是父子相传, 也不传给侄子, 而是由常驻北京的 王国委员会进行选举,并经大臣们通过产生。 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 没有广州行政长官的批准, 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到其他国 家和地区去,而外国人来中国后也不能随便离开,任何船只如违反停泊规定,其货物被没收 上缴皇帝,人员被处死中国人轻易就能被打败。多次去过那里的人们断言,曾夺取马六 甲的印度总督用十条大船就可以征服整个沿海。 我们的大船二十天就能到达中国, 六月底从 马六甲出发最好,借助季风航行十五天即能抵达。 (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6 分

    37、) (2)根据材料,评析东方概要的史料价值。(6 分) 【答案】(1)信息 1: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现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4 分)信息 2: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现象:皇帝制度。信息 3: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 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现象:朝贡贸易。信息 4: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现象:明 朝实行海禁政策。信息 5: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征服中国。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 积极侵略扩张。(答出 2 个现象得 6 分) (2)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1 分)首先,东方概 要 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 (1 分)而且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 客观

    38、性比较强, (1 分)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次,东方概要作为一部著作,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 观色彩,(1 分)而且该书是作者来中国之前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皇 帝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就违背历史事实。(1 分)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注意与其他史料相 互印证。(1 分) 【解析】(1)第一小问信息,据材料“中国物产很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 是一个受人尊敬、美丽和富饶的国家”得出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 ; 据材料“中国的最高 统治者是皇帝,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得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 据材料“使节们把所 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得出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

    39、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 倍的赏赐 ; 据材料“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没有广州行政长官的批准,任何中国人 都不能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得出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 ; 据材料“中国人轻易 就能被打败。 多次去过那里的人们断言, 曾夺取马六甲的印度总督用十条大船就可以征服整 个沿海。我们的大船二十天就能到达中国,六月底从马六甲出发最好,借助季风航行十五天 即能抵达”得出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征服中国。第二小问现象,结合所学写出与信息相匹 配的史实即可,如,物产丰富可对应农耕经济的发达 ; 最统治者是皇帝可对应皇帝制度的建 立;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可对应朝贡贸易;与中国进

    40、行直接 贸易困难重重可对应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 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征服中国可对应新航路开辟 后,葡萄牙积极侵略扩张。 (2)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 评析时可从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及写作的主观性来进行分析, 从其写作视角看, 作者是一个外 国人,视角独特,较为客观地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从其 写作的主观性看,这本书写作于作者来华之前,因此记录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难免有失误 的地方,因此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据材料“中国皇帝不是父子相传,也不 传给侄子,而是由常驻北京的王国委员会进行选举,并经大臣们通过产生”可

    41、知,作者认为 中国皇帝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就违背历史事实。 2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5 是 19291979 年美国总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统计数据整理 材料二 1934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政府提交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该 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惠贸易协定, 并可根据协定修改关税税率, 上下幅度可达 50%。 1934 年到 1939 年, 美国先后与 28 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该法律(互惠贸易协定法 ) 最初有效期为 3 年,以后延长了 11 次,直至 1962 年才失效。 据金卫星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42、 (1)指出第一波峰期形成时世界经济面临的形势,并说明 1934 年关税税率调整的意义。(8 分) (2)结合第二波峰期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 互惠贸易协定法 失效的原因。 (6 分) 【答案】(1)形势:从经济大危机的角度作答(2 分);意义:从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角度 作答(2 分);从缓和国际矛盾角度作答(2 分);从对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影响角 度作答(2 分)。 (2)能答出西欧崛起,并简要说明其与互惠贸易协定法失效的关系(2 分);能答出 日本崛起,并简要说明其与互惠贸易协定法失效的关系(2 分);能答出美国经济竞争力 下降,并简要说明其与互惠贸易协定法失效的关系(

    43、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形势,根据材料一中的曲线图可知,第一波峰的起止时间为 1929 年到 1949 年,其峰值出现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经济面 临的形式是经济危机,即“大萧条”时期。第二小问意义,关税税率调整主要涉及国与国之 间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 ; 就本国经济方面而言,该税率调整可以促使美国经济的恢复,就 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使得二战之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到了稳定 ; 就政治方面而言,可 以促使“大萧条”时期国际矛盾的缓和。 (2)根据材料曲线图可知, 第二波峰期指的是 20 世界六七十年代, 结合经济史的相关内 容可知,在该时期西欧、日本

    44、等经济实体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美国经济的实力却出现了相对 下降趋势,这就挑战了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所以导致互惠贸易协定法于 1962 年失效。 28(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初叶,法国政论家圣皮埃尔首次提出要在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除了 建立一个欧洲“邦联政府”之外别无他途。19 世纪,法国哲学家比舍主张应在基督教思想 的指导下创建 “欧洲联邦” ; 圣西门认为欧洲应该成为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 各国仍旧独立, 但必须摒弃极端民族主义。 据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源 : 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 基督教, 他们还指出欧洲国

    45、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 考登霍夫卡莱基创建了泛欧洲 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1930 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但由于相当 多的政府犹豫不决,这个计划流产。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三 1948 年 4 月 16 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 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自 1950 年起,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 该组织于 1960 年成为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根据你的理解重构这一主题的历史进程。(14 分) 【答案】主题:欧洲的合作问题。(2 分) 层次三 : 闸述能

    46、够结合材料, 从欧洲合作的早期探索、 现代合作的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 并得出规律性认识。(912 分) 示例: “欧洲联合”的观念由来已久,它随着时代被赋子新的内容。近代法国的圣比埃尔就提 出了建立“邦联政府”以实现欧洲和平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和平”是欧洲走向合作的 初衷。(阐述欧洲走向合作的早期探索,2 分)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欧洲国家陷 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 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 经济一体化的探索。(阐述现代欧洲

    47、走向联合的原因,4 分) 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欧洲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1967 年,欧共体的成立, 彰显了各成员国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 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决心。 伴随世界经济区城 集团化的发展,1993 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欧洲的合作进步深化。(阐述欧洲一体化的主要 过程,4 分) 欧洲的分裂与合作是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变迁的一个缩影 ; 合作共赢,是世界和人类发 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欧洲合作史实形成规律性认识,2 分) 层次二,阐述仅仅从某角度着重阐述。(58 分) 层次一,阐述罗列观点,运用史实不准确,思路不清晰。(04 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概括总结,材料一主旨是欧 洲走向合作的早期探索, 材料二是现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材料三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过 程。据此,不难看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关于欧洲的联合或合作问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 对三则材料进行史实建构, 对材料一可直接引用材料圣比埃尔的观点, 点明近代仁人志士已 有欧洲联合的初步想法, 对材料二可用相同的文化传统(古希腊罗马文化)、 近代战争的教训 (如普法战争)、二战后欧洲的普遍衰落、美苏格局的冲击等史实,对材料三可用欧洲煤钢共 同体、欧共体、欧盟、欧元等史实来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历史.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6571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