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历史 全国 通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中国 古代文明 奠基 先秦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考点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 以商周时期王位继承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 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 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
2、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 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然 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庭之间的 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后者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 2.(2019课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 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古 代思想家的
3、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包蕴 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 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均与题意 不符,B、C、D三项错误。 3.(2019课标,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 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
4、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 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战国后 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畅有 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4.(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
5、样 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 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 德之心,因此他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 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 主因,故D项错误。
6、5.(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 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 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 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 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
7、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述不当,排除。 6.(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铭文是继承关系, 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
8、符;材料信息体现的 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7.(2017海南单科,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 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答案 D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九鼎是周天子地位的 象征,西周时期诸侯是不能使用九鼎的。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急剧下降,诸侯不仅敢“问周鼎 之轻重”,甚至在墓葬中使用九鼎,这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A、B、C三项都说法绝对且材料并 无体现,故正确
9、答案选D项。 8.(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 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 排除。 9.(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 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
10、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 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无法体现 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10.(2020课标,41(3),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 “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 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 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
11、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 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 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 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 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答案答案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
12、族的凝 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 了重要作用。 解析解析 (3)“文明发展”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据材料一中“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 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促进国家统一、政治体制建构、思想文化 发展、民族交融等角度回答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11.(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
13、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 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答案答案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
14、要求 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解析 (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析材 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体现了 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统 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 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 1.(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 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
15、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 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 “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2.(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
16、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宗法 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死子继,兄 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反映了一 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3.(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 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答案 A 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 的“”,则“”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
17、。由“甲骨文”信息可知, 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 排除。 4.(2014课标,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 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 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 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
18、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 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 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历史的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5.(2013课标,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 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 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
19、封制度 答案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 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 本原因,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 6.(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 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 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
20、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 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7.(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答案答案 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 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8.(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 刻影
21、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答案 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9.(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 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 称、有序,
22、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 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10.(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 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 断(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 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 以通婚,故正确而错误。宋、秦
23、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秦燕可以通婚,故均正确。 11.(2011课标,24,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 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 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答案 C 董仲舒宣扬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是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故C项为 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
24、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反映了西周 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考点考点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河中 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 现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