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课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考点考点1 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18课标,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 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参加 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 劳动人
2、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中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项。古代中 国传统科技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无法体现 贵族阶层的旨趣,故排除D项。 命题立意命题立意 本题立意在于发挥历史学对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导向作用。试题源于教 材中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概述墨子一书中有关科技方面的论述,联系教材中关于墨子思 想及代表底层劳动人民等知识,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可以得 出正确答案。 2.(2018课标,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 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
3、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 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答案 B 我国药学发展源远流长,题干材料显示,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 著作,这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对古代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能够推动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但不能说 是它的结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与药学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命题评审命题评审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
4、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及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试题通过叙述我国古代 药学的发展情况,凸显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具体 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医中药学的认识。 3.(2016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 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 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
5、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 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 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 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 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
6、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要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从中 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选定的观 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7、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 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 关系。(6分) 材料二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 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 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8、,“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 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答案 (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解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的
9、复兴,“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 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 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 (2)根据材料中的“伤寒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来源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材料中 “创立了温病学说”可回答“新发展”。结合材料中乾隆、光绪年间对瘟疫等疾病的治疗情况 可回答“效果”。 (3)注意审题“相互作用”,从材料中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角度回答。 考点考点2 2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2020课
10、标,24,4分)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 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 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答案答案 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角抵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在秦汉时期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 民百姓的欢迎,汉武帝还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这说明当时角抵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 间都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材料指出角抵与巴俞戏、鱼
11、龙蔓延是同类娱 乐活动,但并没有表明角抵对川剧艺术的影响,排除A项;仅从汉武帝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 域人不能得出“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角抵来源的相关表述,排 除D项。 2.(2020课标,25,4分)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 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答案 C 步辇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入藏的史实,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此画具有珍贵
12、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C项符合 题意。吐蕃与西域是两个概念,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写实的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也不是风 俗画,更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B、D两项。 3.(2020课标,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 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显示,梁思成、林徽因按照唐代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在山西找到了实物 寺庙,现存的佛光寺印证了壁画中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说明此类
13、壁画可与文化遗存相互印证,故C 项正确。壁画“大佛光之寺”真实存在,说明壁画创作不仅仅依靠艺术想象,故A项错误。该壁画 不能完整还原佛光寺的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壁画的艺术、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为 学者的发掘才具有这些价值,D项错误。 4.(2020课标,26,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 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答案答案 B 材料“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意为:我 刚开始听说公主与挑
14、夫争着先走,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 的神韵。这里反映的是张旭深得草书笔法的精妙,其书法呈现出书写气象的灵动性,B项正确。书 写结构的严整性、笔画的繁杂性、技法的内敛性均与材料中“得笔法之意”“得其神”不 符,A、C、D三项错误。 5.(2018课标,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 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 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5、答案答案 D 通过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除士大夫间以书籍作为礼物外,连文 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刻一文稿用来交流,这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出版业较为发达,正确 选项为D项。文化水平较低者“刻一文稿”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是学术文化水平提升的 表现,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B项排除;材料中也未反映出经世致用思想,故C 项也可排除。 6.(2018课标,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 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 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
16、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 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A项,陆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题干中昆曲的流行无必然联系,故排除;京剧形成于清代,吸收了昆 曲等戏曲中的部分元素,B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从题干来看,并未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排 除;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清代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 宴款不敢不用”等现象,说明昆曲符合士
17、大夫的文化品味,因而流行,故D项正确。 7.(2017课标,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频 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镌刻 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书写材料的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 的变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
18、错误;“书同 文”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 8.(2016课标,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 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 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 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做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 行,C项错误;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
19、着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错误。 9.(2016课标,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 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 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答案 C 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促使社会上 形成竞相模仿王羲之书法的风气,这与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有关。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国书 法史上地
20、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应选C项。皇帝的好恶 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排除A项;B项中“不可超越”的说法太绝对;朝 代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D项排除。 10.(2020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 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答案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诗风格的发展变化正是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反映,故A项 正确。安史之乱
21、后唐代由盛转衰,故B项错误。唐诗属于文学创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历史 面貌,但并不能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故C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诗风格的变 化,并不能说明唐诗衰微,故D项排除。 11.(2020天津,2,3分)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 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 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答案 C 木兰诗属于北朝民歌,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但其内容“策勋十二转”属于
22、 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这体现出民歌在流传过程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C项正确。木兰诗主要 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并未记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属于北朝民歌, 不能仅根据“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就判断木兰诗是由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B项 错误。木兰诗虽属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 价值,故D项说法错误。 12.(2019海南单科,5,2分)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 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 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
23、宋 D.元朝 答案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从材料信息看,南方“词”的演唱不被北方 人接受,因而产生了“北曲”,“北曲”同样也不适合南方,故又有“南曲”,“曲者,词之变”反映 的是金、元入主中原后,主流文学形式由“词”到“曲”的转变,故选D项。南北朝时期民歌发达, 但未产生“曲”,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诗歌繁荣,未产生“曲”,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词”的成 就巨大,但未出现“北曲”和“南曲”之分,故C项错误。 13.(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 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