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古代 中国 经济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考点考点1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 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井田制下,村社土地中的私田只是分给村社成员使用的份地,“按制度定期 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可见尽管冠以“私田”之名,但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 有,而非私有,所以D项正确。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没
2、有所有权,所以 不能进行土地的交易买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私田收获的信息,B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 时期逐步形成,是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材料所述不属于这一模式,C项错 误。 2.(2020课标,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 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为“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曹操在许下和各地大力发展 屯田,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有
3、助于缓和东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所以D正确;屯田制建立在封 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商品化进程,B错 误;材料也未提及中原人口的南迁问题,C错误。 3.(2020江苏单科,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 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 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答案 D 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
4、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 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当 时在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 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 赖家庭副业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4.(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 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 答案答案 A 西周井田制规定,土地归周王所有,其他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也不能买卖和交换, 而题干材料中出现了出让土地的现象,这说明井田制出现了松动,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世袭制度 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尚未开始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礼 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5.(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 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
6、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 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 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 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金。战国时期产生;到汉代,“或 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 营成为仅次于自耕
7、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 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6.(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答案 D 根据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的信息,可以
8、排除A、 C两项。B项是本题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的墓葬中铁器实物分 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 影响;分析时也可以联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予以排除。由排除 法可知,D项正确。 7.(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 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9、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答案 B 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富商大 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表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正确答案选 B项。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粮价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 情,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中的多数信息摈弃不用,对农、商矛盾 视而不见,故C项亦不选。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D项错误。 8.(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 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
10、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答案 C 唐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方,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 同于平原地区耕垦模式的田地形式。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 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兼 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 系,故B项错误。人口南迁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刺激了梯田的出现,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 迁,D项因果倒置。 9.(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
11、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 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 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 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 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 10.(2017课标,26,4分) 上表为唐代后
12、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答案答案 A 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0%以上,说明 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 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均田制在唐中期已经瓦 解,
13、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D项错误。 11.(2016课标,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 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农事图中多人共同 劳作的情形即使有也不会普遍,不能用来作为支持当时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的证据,A项错误; 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
14、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 项错误。 12.(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 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和之前的朝 代相比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出现严重 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在城市中实行的制度,与农村租佃
15、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不等于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 13.(2020山东,16,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 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答案答案 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 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
16、(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 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 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人口密度图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要通过人口分布 信息判断地图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突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从图1可知,这一时期南北人口 分布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符合东汉时期北方经 济发达,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故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据图2可知,长江下游江浙地
17、区人 口密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宋及以后经济重心在南方,明初政治中 心在南京,南方经济相对发达,故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反映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下 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符合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状况,故判定图3为唐 代(天宝元年)。 14.(2020课标,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 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 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
18、,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 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 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答案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解析解析 (1)材料一叙述了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概况,根据“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在两岸 筑堤防系统”“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
19、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在永定河修 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等信息概括措施。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 滥,但河道淤积严重”等信息,可以看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治水患。 15.(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 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 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 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
20、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 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 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 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 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 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
21、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 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 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 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答案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 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
22、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 工商领域。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形势 加以分析。(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 系小农经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3)第一小问要从 “农为国本”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古 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 16.(2018课标,41,12分)(节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 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 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 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 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