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鲜素材:读辛弃疾看真英雄.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作文鲜素材:读辛弃疾看真英雄.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素材 读辛弃疾 英雄 下载 _高中作文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作文鲜素材:读辛弃疾,看真英雄高考作文鲜素材: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如果说,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那么辛弃疾则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 辛弃疾的词跟别人不一样,他是英雄,所以他的词带有英雄色彩和个性。 我们先看辛弃疾表达英雄情怀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词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题。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 亮。词的首句,专有名词叫“起拍”,写“醉里挑灯看剑”。我们可以想象,辛弃疾酒喝 多了,抽出宝剑,仔细端详
2、,但见寒光闪闪。“挑灯”,是把油灯拨亮。古代点的是油 灯,灯芯容易结灯花,影响亮度。挑灯,其实是挑拨掉灯花,不是把灯挑起来。这非 常有动作感、形象感,六个字就刻画出一个现实的场景。 “梦回吹角连营”,回想他年少从军,做义军领袖耿京的参谋、秘书时的一次出兵 场景。耿京的部队有二十五万人,军营一排连着一排。“吹角连营”,写每个军营里头 都吹着号角,吹着“集结号”,那场面是相当的辽阔、壮观! 下面两句用的是倒装句式,日常语序应该是“麾下/分/八百里炙,塞外/翻/五十 弦声”。“翻”是演奏。这“五十弦”是指弦乐器,“八百里”其实是一头牛的名字, 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用“八百里”来代指牛,十分高明。首
3、先是场面非常大, 空间辽阔。“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部下的壮士们在出征之前分吃牛排,一个个 牛气冲天,豪情满怀。说“八百里分麾下炙”,既有眼前阔大的场面感,又有戏剧性 的历史感。“五十弦翻塞外声”,耳朵里听到的不仅是军号声,还有雄壮的进行曲。 场面壮观而热烈,一句视觉场景,一句听觉形象。看到这场景、听到这乐曲,让人热 血沸腾! 读到“沙场秋点兵”,才知道原来“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写的就是点兵场景。在以前词里,很少出现真正的沙场、战场。早期的词作, 基本上是女性文学、都市文学,大多是在沙龙、歌楼妓馆里头演唱的流行歌曲。从晚 唐温庭筠以来,词以婉约为本色,以女性美、柔
4、软美为基调。到了辛弃疾这里,“沙 场秋点兵”,充满了男性的力度美,改写了词史的审美趋向。当然从女性到男性审美 趋向的改变,应该说始于苏轼。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而辛弃疾则进一步 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 下阕是特写。上阕“梦回”四句,像是广镜头,下阕“马作”二句,像是特写镜 头,写将士出征的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场面壮阔,气势雄奇。 这里有两个比喻,说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像霹雳那样响亮。辛弃疾为什么用“的 卢”?的卢马是刘备骑过的马。辛弃疾说,现在将士们骑的马,匹匹都像刘备的战马 那样精良。既写了马的飞快,又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故事,让眼前场景与历史场景 叠映,一笔写出两
5、重审美空间。“马作的卢飞快”,是写行军的速度;“弓如霹雳弦 惊”,是写军队的力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的名”,写出了将士们的理想。从主帅到将士,个 个都充满了爱国情怀。辛弃疾和将士们要为君王、为国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个人 也同时赢得生前和身后的名声荣誉。古人重视人生价值的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就可以不朽。立功,也是辛弃疾年少时候就树立的理想。 “可怜白发生”,一下子从过去、从梦境中又回到现实。这首词从“醉里”开始写,写 眼前景、现实景,再用“梦回”转到梦境的描述。辛弃疾的词,包括苏轼在内,如“遥想 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之类, 从眼前到过去、 从现实到梦境的转换, 都有明确的
6、提示。 最后这一句“可怜白发生”,又重回现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年沙场秋 点兵的英雄,如今却成了无所事事、只能手挥宝剑空舞的白发老人。 辛弃疾词的结构也是急剧变化。词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片对称,上片写景,下 片写情。过片,也就是下片的第一句,词意往往要转折。而辛弃疾这首词直到最后这 一句才急转,显示出作者内心激烈的不平。这首词的结构,从对称式变为倾斜式,也 是一大特点。 与以前的词相比,这首词写的是英雄情怀。以前很少有人在词中表达过心怀天下 的英雄情结。另外,之前的词大多是写比较柔美的场景,而这首词写的是战争场面, 而且是真实的、现实的战争场面,又用了一系列军事意象,是一首典型的英
7、雄词。 此外,我们通过一首辛弃疾写中秋的词,看看英雄笔下的中秋跟文士苏轼笔下的 中秋有什么不同。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的中秋之夜,辛弃疾在今天的南京为朋友 吕叔潜写过一首太常引,词题是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词是: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第一句“一轮秋影转金波”直接点题。金波指月亮,全句说月亮在澄静的秋日天 空中转出一轮一轮的圆影。接着“飞镜又重磨”,把月亮比作飞镜,也很常见,但辛 弃疾这句词的新意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富有动作感。 他不直接写中秋月的圆而亮,而是说这像镜子一样的圆月亮,
8、拿来磨了又磨,才 会这么亮。这既写出动作感、新奇感,又切合词题中的中秋夜月。写诗词,首先要切 题。题目说“中秋夜”,词作就要紧扣中夜月来写,写出中秋月亮的特色,而不是普 泛化的写月亮,不能写成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的月亮。 辛弃疾举起酒,“把酒问姮娥”。辛弃疾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表达一种时光 的焦虑。这年他才三十五岁,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白头发。说愁苦而使头发白,李 白早有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则是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个是极度夸张,一个是极度写实,从这里头可以看出李杜两人性格的差异、表现手 法的差异。辛弃疾是说白发欺负人,无可奈何之中,也别有情趣。 中秋词,如果仅仅写
9、到这里,那只是想象新奇、构思巧妙而已,体现不出英雄本 色。果然,过片一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词是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辛弃疾则是乘着飞船到 月亮,深情地俯看大地。壮丽的大好河山,如今分裂,一半被别人占领。这就写出英 雄的情怀,也写出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看到山河里有太多的阴影,阴影代表人间的不平。 “斫去桂婆娑”,到了月宫, 他要把那桂树砍掉,让人间拥有更多光明、公平和正义。这就是英雄辛弃疾和文士苏 轼的区别。苏轼是文人的情怀,而辛弃疾是壮士、英雄的情怀。英雄的使命就是为天 下苍生而奋斗、为民族福祉而奋斗。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菩萨
10、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年(公元 1186 年)深秋, 辛弃疾以平叛之功赢得了孝宗皇帝的信任, 自以为大显身手机会的来了。 他满怀希望, 结果朝廷只是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判官, 这让他大失所望。 第二年秋天, 他离开赣州, 沿赣江北上到位于万安县造口驿时,将这首词题写在壁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从赣州写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情绪显得有些低落,跟 刚刚建功立业之后那种英雄情怀似乎不太相称。原来辛弃疾是怀抱着希望而来,最后 却失望而去。他在这之前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就感叹:“落日楼头,断
11、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今天又奔波在这赣 江之上,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伤心落泪。 不过,词里说“中间多少行人泪”,显然不是词人一个人的眼泪,而是无数江上 往来人的眼泪。为什么那么多“行人”在赣江“中间”要流泪呢?乘船从赣州城区到 万安县的造口村,有七十公里,沿江要经过十八个险滩。行路难、人生的艰难,就像 这十八滩上行船。所以,“中间多少行人泪”,既写出路途的艰难,又写出人生的艰 难。 词的第三句是“西北望长安”,因为长安在赣州的西北方向,所以说“西北望长 安”。长安,是汉唐的国都,宋人常常用来指代宋代的都城,这里是代指南宋王朝所 在地临安。为什么“中间多少行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