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赏鉴4页.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824449
  • 上传时间:2020-11-03
  • 格式:PDF
  • 页数:4
  • 大小:110.1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赏鉴4页.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故都的秋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赏鉴 4页 故都 赏鉴 世间 坟墓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注之、 后顾之,“顾” 、“注” , 抑所谓文眼 者也。 (刘熙载 艺概 文概 ) 师: 大家按这个方法找一找, 文章 的文眼句是哪一句? 生 1: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来得特 别地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师: 从这个文眼句你读到了什么信 息? 生 1:“清、 静、 悲凉” 是故都秋的特 点。 师: 说得很好, 请旁边的同学点评 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 2: 他读得还行, 可是读错了一点。 原文是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 悲凉” , 而他读成了 “却来得特别地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 师:“却来得特别地清”与“却特别 地来得清” 一词之差, 二者有何区别? 生 2: 前

    2、者只是 “清” 的 “特别” , 而后 者 “清, 静, 悲凉” 都是 “特别” 的。 (师板书 “特别” 。 ) 师: 请你再来尝试读一下这个文眼 句。 (生读。 )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 处 理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 凉” 特别舒缓而深沉;“可是啊” 比 “可 是” 多了一种感慨的语气, 三个音节也 比两个音节要抒情性更强, 读出了浓得 化不开的情感。 (师生齐读。 ) 师:“特别”强化了一种与众不同, 故都的秋到底 “特别” 在哪里呢?郁达夫 为什么要把 “特别” 的爱给 “特别” 的秋 呢? 师: 我们再来看看集中写景的文字 在哪些段落。 生: 在 311 段。

    3、 二、 改动分析法品读第 3 段 师: 我们首先来品读第 3 段。 (配乐齐读。 ) 师: 老师将文章第 3 段进行了特别 的改写, 同学们任选一处品析改动前后 的特别之处。 (投影) 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 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坐在院中, 你 也能看到蓝色的天, 飞过的鸽子, 你还 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 也会注 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如果 文贵老师的课上很少有知识性的直接 传授, 而是创设种种情境, 让学生与文 字零距离接触, 引导学生在看似浅淡的 字缝间揣摩,发现作品的深刻意蕴。 比如 看戏相亲一段, 杨老师让学生玩味 “盯” “

    4、跳”“走”“钻” 几个动词, 没有概念化的 表述、 标签式的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体 验特定语境下人物的心理、 情感, 通过 比较、 替换等言语活动方式, 对人物的 风貌、 传神的笔法, 学生自会有深刻的 了悟。这样的教学活动, 是让学生在文 字中 “犁” 过去的, 而绝不是 “滑” 过去 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 “于平淡中见深 意” 的阅读发现之旅, 阅读的素养自然 会得到提升。 故都的秋 课例赏鉴 本课例为 2015 年成都市教科所组织的 “散文教学内容的 确定 与优化专题研讨及现场课堂观摩” 市级精品观摩 课。 摘要: 对于散文这种类型的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

    5、寄 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本课抓住 “特 别” 二字,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会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关键词:故都的秋 特别情景交融 精品课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 “特别” 二字,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的 写法, 体会作者所创设的 “物”“我” 之间 完美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 感。 【课堂实录】 一、 导入 师: 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经典散 文 故都的秋 , 这个题目特别触动你的 是什么? 生: 当我读到标题的时候, 最触动 我的是 “故都

    6、” 二字。首先, 给人一种怀 旧的感觉; 其次,“故” 在古代诗文中带 有悲凉的感觉, 一种浓情。 师: 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 一篇现代散文, 所以教大家读散文的方 法。 (投影) 揭全文之旨, 或在篇首、 或 在篇中、 或在篇末。在篇首, 则后必顾 之; 在篇末, 则前必注之; 在篇中, 则前 你观察仔细, 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 着秋草, 使作陪衬。 生 1: 原文的 “一坐” 显出闲适、 轻 松。 师:“一坐” 的词性是? 生 1: 动词, 动作描写。 生 2: 我鉴赏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改动后, 没有了细节的描写。如 “很高很 高” ,

    7、可以看出作者的闲适;“驯鸽的飞 声” 是很细小的, 一般不容易听到, 在这 里以声衬静, 更显出院落的安静。 师: 以声衬静让人联想起 “蝉噪林 逾静, 鸟鸣山更幽”。很好, 继续。 生 3: 我找到的是 “从槐树叶底, 朝 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 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 “细数”“静对” 这两个形容词, 表现出悠 然闲适的状态。 师: 很好, 你读出的是作者的闲适。 生 4: 粗看,“一丝一丝” 是个量词, 实际写出了阳光柔美的质感, 让我们读 到了文字背后细腻的作者。 师: 你的发言很有质感, 从量词的 角度, 由景读到了景后的作者。 生 5: 我找到的是最

    8、后一句:“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作者在 画面中排布如何使得它更美, 可见作者 很闲适, 沉醉在这样的景中, 也沉醉在 这样的心绪里。 师: 我也沉醉在你的答案里。郁达 夫有部很出名的小说,名字中也有沉 醉春风沉醉的晚上 , 希望你去读 读。其实, 郁达夫不仅仅是作家, 他还在 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过书, 有很多画家 朋友, 包括艺术大师刘海粟。我们来看 看画家刘海粟是怎么评价郁达夫的散 文的。 (投影) 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的游 记, 画不了浙皖二省间的山水; 不看钱 塘、 富春、 新安, 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 漫论郁达夫 ) 师

    9、: 结合刘海粟这段精妙的评论, 我 们来看看郁达夫对色彩的特别选择是 怎么样的。 生 1 (有感情地朗读) : 说到了牵牛 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 次之, 淡红者最下。 师: 大家发现没有, 作者特地给牵 牛花配上了颜色,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蓝 色、 白色? 生 2: 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 再加上 前面的 “青天” 等色彩词给人清新、 悲凉 的感觉, 如同前面提到的秋天, 特别来 得清、 静、 悲凉。 师: 很好, 作者随形敷色, 蓝色, 宁 静、 深远; 白色, 素雅、 纯净。我们来看同 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 老舍对于色彩的 欣赏是如何的。 (投影文字, 齐读。 ) 济南的秋天

    10、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 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 有睡着了的大城 楼, 有狭窄的古石路, 有宽厚的石城墙, 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倒映着山影, 岸上 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终年在那 儿吻着水波, 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 鸭子, 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老 舍 济南的秋天 ) 师: 老舍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 而 郁达夫追求色彩的特别 “淡” 。因为 “淡” 而 “雅” , 其中蕴含着一种特别的趣味, 这就是 “淡雅” 。 师 (总结) : 同学们抓住一些特别的 词语如动词、 量词、 形容词和色彩词, 一 些特别的意象,能够读出一个柔美、 清 静、 淡雅的郁达夫。 (齐读第 3 段。 ) 三、 明

    11、手法 师: 故都北京, 即使是在郁达夫那 个时代, 秋天里, 明艳之色有, 香山的红 叶; 繁闹之境在, 故宫、 颐和园。作者为 何避而不写? 生 1: 课文注释提供了作者的背景 资料, 此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 而开 篇的 “清、 静、 悲凉” 奠定了全文的情感 基调, 所以作者不会去写热闹的香山的 秋。 师: 这位同学读文本读得很细, 关注 到了注释, 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 生 2: 我认为秋天的色彩是丰富的, 以红色、 黄色、 天蓝色居多, 而一个人在 一个地方呆久了, 他不仅仅拘泥于一种 颜色,作者写出了这样特别的色彩, 是 因为他对故乡北京的爱。 师: 刚才这位同学由色彩提及对

    12、故 乡的爱, 郁达夫的故乡在北京吗?请问 有没同学有质疑? 生 3:“故都” 的 “故” , 是旧的, 原来 的意思, 北平曾是元、 明、 清三个朝代的 都城, 可谓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这个 “故”字传达出对这片土地一种特别深 厚的眷恋之情。 生 4: 从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 作者 去日本留学时, 由于国家的落后, 饱受 歧视,再加上作者个人性格比较敏感、 忧郁、 自卑, 另外当时他的儿子也夭折 了, 就有一种悲情, 所以这篇 故都的 秋 不会有鲜艳的色彩。 (全场掌声。 ) 师: 非常精彩。这位同学从作者的 经历、 性格来分析, 郁达夫的儿子龙儿 也是多年前患脑膜炎在北平夭折, 虽然 作

    13、者的故乡是浙江富阳,但却因为种 种, 而对北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有种 特别的生命体验, 所以写出了这样特别 的秋景、 特别的秋情。作者有意识地进 行审美筛选,“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 心灵世界” , 正如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 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 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 都的秋色, 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 的心情,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特别的秋 景中有特别的情, 这样的手法叫 “情景 交融” 。 (投影, 齐读。 )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蓝色字 ) 碧云天,

    14、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红 色字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蓝色字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 (红色字 ) 师: 这一部分大家又品出了哪些特 别之味? 生 1: 我找到了 “缓慢悠闲”“青布单 衣” , 有种特别的京腔京味。 生 2: 我发现 “凉” 字有一种淡淡的 悲凉, 和文眼句相扣合, 估计是郁达夫 “以我观物” 的结果吧。 师:很好, 此时郁达夫再度进京, 已 经是老大之年, 凉不仅是天气凉, 更是 心里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 凄凉” 。就在郁达夫赶到北京之前, 郁

    15、达 夫在青岛见到了十年前在北京城居住 时的邻居邓仲纯, 写下了“握手凄然伤 老大, 垂髫我尚记当年” 的诗句。而此时 日寇进犯距北平仅仅 50 公里的密云, 故都北平岌岌可危, 过去和现在, 小家 和大国, 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 岸, 而此时他不能像鲁迅那样 “横眉冷 对千夫指” , 也做不到陶渊明那样 “结庐 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 而是在故都的秋 色中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 与其说 “清、 静、 悲凉” 的秋是古都 北平所特有的, 不如说 “清、 静、 悲凉” 是 郁达夫所特有的 “秋士之悲” 。 (投影文字, 齐读。 ) 写到山水, 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 光,

    16、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 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 每 一块巉岩、 每一株小草, 让大自然的一 切具有性格和情味。 (刘海粟 漫论郁达 夫 ) 如果说故都的秋特别的话, 它不仅 写出了特别的秋色、 特别的秋味、 特别 的秋景, 更是能与作家的 “特别” 的生命 体验形成深度契合, 形成了这样互文性 的表达。有一种特别的爱! 五、 运用迁移 师: 考试和我们的学习是一体的, 阅 读和理解永远在路上。高考离我们仿佛 很远, 其实很近, 我们来看一道特别的 题, 作为今天的作业。 (投影 2014 年高考四川卷第 18 题, 内容略。 ) 执教感言 以生为本, 上出新意 一、 力求打破

    17、传统经典讲法, 抓住 “特别” 一词, 境界全出 故都的秋作为现代散文的经典 篇目, 如何上出新意, 这是个让人头疼 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新教材和老教材 故都的秋 一课的课后练习题, 发现新 教材从某种程度弱化了对 “悲凉” 及其 原因的探究分析。再加之笔者查阅了多 篇有关 故都的秋 的论文, 以及多次研 读文本, 发现郁达夫的 “清、 静、 悲凉” 并 非全部的着力点, 而 “特别” 才是作者的 用心着力之处。与南国之秋的比较、“家 家户户” 的秋蝉、“下得奇” 的秋雨、 作为 “奇景” 的枣树, 都是一种特别之景, 再 加上作者独特的生命历程、 对故都的秋 的特别的深情, 这篇文章就由 “

    18、特别” 二 字贯穿起来了。 二、 研究学情、 考情, 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 2014 年四川卷选了郁达夫 山水及自然 景物的欣赏 一文, 并让考生结合选文 和 故都的秋 等材料谈谈对 “欣赏山水 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 就是欣赏艺术与 人生的心情” 的思考。 此外, 2013 年北京 卷 浙江的感兴 最后一题, 让考生谈谈 对 “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理解。由考题指 向笔者确立了将本文的教学目标指向 “情景交融” 的手法, 去探究自然景物的 “客观色彩” 与作家内心 “主观色彩” 的 关系。 三、 以生为本的课堂 没有热热闹闹的讨论, 没有电光声 色的多媒体, 而是想方设法

    19、引导学生进 入文本, 读透文本, 并适时适度地引导 学生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品析、深读文 本。笔者先通过改动后的文字教学生品 读散文的方法,再让学生深入文本, 自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 自由。 (蓝色字 ) 师: 蓝色的字打出来的诗文属于冷 色调, 给人的感觉是孤独寂寥; 而红色 的字打出来的诗文属于暖色调, 给人的 感觉是积极、 热烈。可见,“以我观物, 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 。 四、 运用 “情景交融” 法品读文章其 他写景的段落 生 1:衰弱的蝉声,寒蝉的悲凉之 声, 秋景中有一种特别的悲凉之感。 生 2: 槐树的落蕊声音也没有, 气味 也没有, 有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师:

    20、 我也读到了这部分, 作者为什 么说是 “脚踏上去” 而不是 “鞋踩上去” 呢? 生 3: 有种文学色彩, 感觉到作者细 腻的情怀, 正如后面所说, 有种落寞的 色彩。这是郁达夫特别的生命体验。 师: 很好, 其实郁达夫这样的细腻, 也深受日本文学细腻风格的影响。 生 4:我还想继续刚才那位同学的 谈, 不用 “踩” 而用 “踏” , 仿佛作者害怕 破坏这样的意境。 师: 让我联想到徐志摩生怕打破康 桥的美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这里一 个 “踏” 字读出的是对故都的一种特有 的深情。 生 5:由扫帚留下的丝纹这些生活 中的寻常之景, 可以看出郁达夫对生活 的细腻观察, 他笔下的秋在平常

    21、中有一 种非同寻常的景色。 生 6: 我发现, 郁达夫笔下的秋雨特 别地奇、 特别地有味, 秋蝉的啼叫作者 认为 “更是北国的特产” , 是 “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写出秋蝉特别多, 特别普遍, 一个 “啼唱” 更是读出了作者 对它们, 其实也是对故都特别的爱! (全场掌声。 ) 师: 非常漂亮, 这位同学抓住文本 词句, 由景入情。刚才作者都在谈自然 之景。这幅故都的秋景图中, 不光有特 别的自然之景,还有一群特别的人, 作 者描绘的都市闲人在第 7 段, 我们一起 来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 ) 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例赏鉴 课 例 赏 鉴 本课例荣获 2012 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

    22、年教师教学 评选一等奖。 获奖课例 【教学目标】 1 . 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策略, 准确 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和写作意图。 2 . 通过拓展延伸, 深入了解托尔斯 泰伟大的人格及其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 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内 涵。 【课堂实录】 一、 预习准备, 熟读原著 观看由迈克尔 霍夫曼导演的托尔 斯泰的传记片 最后一站 ; 熟读课文; 熟 读原著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 忆 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 日落西山 ) ; 熟 读茨威格所著 托尔斯泰传 一书中的相 关章节 ( 投奔上帝 ) 。 二、 背景导入, 阅读质疑 由鉴赏, 照应了新课标中 “阅读优秀作 品, 品味语言

    23、, 感受其思想、 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能力发展要 求。 名师观察 一词破的巧构思 “特别” 二字总关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 执教者紧紧围绕 “景与情的关系”这一文本核心教学价 值, 别出心裁, 删繁就简, 以文眼句中的 “特别” 二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牵一发 而动全身。通过品味 “特别的词语” , 感 受 “特别的情感” , 体悟 “特别的生命体 验” , 让散文之美境界全出。 一、 着力语言, 着意精神, 彰显散文 教学的特质 散文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 过程, 重在怡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 审美为目的, 以此收获 “感性的感动和 知性的深刻” 。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 于语

    24、言的品味与感悟的过程。披文入 情, 读是前提, 本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 分别设计了 “美读、 析读、 品读、 比读” 等 多种读的方式,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并以教师的文学素养去熏陶、 影响学生, 逐步达成“品文品情品人” 的教学 目的。如在 “观秋色” 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 师引导学生将删改过的片段与原文进 行比读。教学生抓住动词、 细节描写、 量 词、 形容词、 色彩词和一些特别的意象 等去鉴赏散文,学生驻足于字里行间, 或浮想联翩, 或怦然心动, 或悠然心会, 鉴别了优劣, 辨明了妍媸, 进而真切感 悟到文章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 实现了 言语与精神共生。问题虽为教师预设, 但却引出了诸

    25、多精彩的课堂生成答案。 二、 以生为本, 强化实践, 守护鉴赏 者的权利 执教者充分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 言说权, 让学生成为 “积累、 理解、 表达” 的主体。如板书出学生课堂现场生成的 答案, 用学生的答案去总结课堂, 学生 的被认同感增强, 又不断激发出学习的 “内趋力” 。学习过程中, 安排的 “我读、 我思、 我写、 我评、 我赏” 等学习活动, 由 教师示范赏析典型例段到学生自选语 句、 段落赏析评价, 由 “学” 到 “用” 、 由 “知” 到 “会” 的研读学习过程, 都表现出 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 体现 了语文课堂的真实性。 三、 常态教学, 有效拓展, 聚焦语文 素

    26、养的形成 要体悟本文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 趣, 知人论世不可或缺。但本课教学并 未大量引用介绍郁达夫身世的背景材 料, 而是根据本课教学的主体目标需要 作了相应的资料补充和拓展。引用 故 都日记 的只言片语, 链接高考现代文 阅读 山水与自然景物的欣赏 的理解 探究试题,以及引用刘熙载艺概 文 概 关于 “文眼” 的定义和刘海粟 漫论 郁达夫 中的感言, 有的是为引发思考, 有的是为强化情感体验, 有的是去教学 生进行阅读经验的结构化, 这些拓展的 课外资源并非作秀卖弄, 实为教学真正 需要。 课堂既务实, 又具有灵动的色彩, 弥漫着生命的气韵,温润着学生的情 怀。 摘要:世间最美的坟墓 看似寻常简单, 实则寄意遥深。教者引领学生分别从 “知其人”“论 其世” 两个角度深入解读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感受文本折射出来的时 代精神风貌。在课上, 敢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 乐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变得更真 实, 更活泼, 更有趣。 关键词: 坟墓精神世界拓展阅读质疑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赏鉴4页.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244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