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5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记叙文 阅读 基础知识 题型 答题 技巧 讲义 练习题 答案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讲义基础知识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二、记叙文的分类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三、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方
2、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设置悬念,引人人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解说。插叙的内容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
3、波澜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四、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老山界一文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故事的。2.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文章题“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3.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就是以台阶为线索来刻画父亲这一农民形象的。4.以人物为线索。如邓稼先一文就是以人物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为线索贵穿始终的。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通过一次全家三
4、辈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的。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阿长与一文就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有明、暗两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如名著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的爱国情感则是文章的一条暗线。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七、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
5、见山、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设置暗线等。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 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技巧】1.要素归纳法。找出记叙要素,按照“人+时+地+事+结果”(写人叙事类)或“景物+特点”(写景类)的格式,归纳概括。2.段意合并法。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巧妙整合。【答题模板】 什么人+什么事+结果 什么景+什么特点考点二 赏析精彩词(句)【答题技巧】1.词语赏析:理解本意揣摩语境义分析作用(表达效果)2.句子赏析:(1)从修辞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表达得更形象、生动。(2)抓关键词
6、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3)从结构角度。如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等。(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答题模板】 品析词语:解释原意+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分析词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品析句子:该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表现了考点三 描写方法及作用【答题技巧】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3.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5.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间、地点;推动情节发展。(2
7、)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6.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考点四 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技巧】1.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2.结构上。(1)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2)中间:承接上文;引起下文;过渡作用。(3)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给人启迪,发人深思。3.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4.写作手法上。常有衬托、渲染、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考点五 拓展延伸(体验、感悟等)【答题技巧】1. 结
8、合人物、主题谈领悟的道理。2. 结合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事物谈体验。3. 以文章中相关情节为出发点令自己有所感触来谈感悟。4. 谈自己对文章中及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的看法谈感悟。【答题技巧】 我从中读出(内容),得出(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考点六 赏析修辞句【答题技巧】1.判断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间、反复等。2.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模板】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等)+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考点七 体会作者情感【答题技巧】1.抓住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在文首或文尾出现的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往往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9、。2.抓住描写心理的词、句。常见的心理描写有:内心独白;动作暗示;衬托;修辞手法;心理概述。3.抓住人物、景物描写句。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能帮助我们分析其情感态度。4.联系作品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中心,又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考点例解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陈柏清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
10、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
11、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
12、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 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
13、综合症的早期反应。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思路】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所写的主要事件,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语句简洁通顺即可。【答案示例】 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
14、,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2. 分析第2段中的加点词“如释重负”的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本题是对语句赏析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对加点词还是对句子的理解,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来分析。【答案示例】“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后的轻松愉快。在这里是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紧张心情,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3第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答题思路】本题是对动作描写及其作用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作者抒发的情感,分析动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主要运用
15、了动作描写。句中“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找不到女儿时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浓浓的父爱。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本题是对重点句子作用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紧扣题目要求,即“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答题思路】本题是对个性感悟
16、能力的考查。在解答时,要紧扣原文主旨,结合自己的实际或成长经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琐事与父母发生争执、产生矛盾,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袁隆平改稿 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摇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岁的时候,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8年之后的2013年1月。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
17、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拿起一包红色中华烟。我们带着清样,这次来是请袁隆平审定他的一篇文稿。记得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他戒烟了。未必又“复辟”了?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举着烟,每个人问个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看稿,竟不带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
18、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袁隆平却没有这样。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我心头悄然一颤。袁隆平做的这个梦,大凡采访过袁隆平、写过杂交水稻的都熟悉,都描述过,我也在“见到袁隆平”这篇文章中用过。回来后一翻检,大报小报、长稿短稿居然都是说袁隆平梦见的谷粒像花生那样大、在水稻下面乘凉。不觉赧颜,随又分明感到有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
19、稿时那雕塑般的身体溢出,充盈在我的面前和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才有的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才有的敬畏虔诚。看完稿,袁隆平欣然应邀为我们题词:办出湖南特色,办出国家水平。他说,我就喜欢这条,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国家水平。我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是世界水平。大家大笑。我还记得上次袁老题写“党的喉舌,读者知音”的一个细节,他一笔一画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旁边有人说是知道的“知”。他说“知音”我知道,坚持翻开字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23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