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结构汇编(精华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结构汇编(精华版).docx》由用户(小猫不在家)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高 历史 通史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知识 框架结构 汇编 精华版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古代史框架一、 先秦时期时间政治经济文化夏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工商食官商内外服制度青铜器、甲骨文、金文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春秋土地私有农业: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百家争鸣战国重农抑商【高考点拨】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应把握:一个主体、两个角度、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纵向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对比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2、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三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重点把握“变”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水利事业发展,促进粮食的单产提高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商业:“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商铺和金属货币;战国商鞅“重农抑商”政策政治:由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拔、任命、考核官吏制度的变化)文化:由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开创私学,促进教育平民化鬼神: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孔子:敬而
3、远之,关注人类社会实际问题;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老子:世间万物本原是“道”,顺应自然阶层:“士”阶层活跃,自耕农产生,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矛盾: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3.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经营制度两大内容)A.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B.奴隶社会:井田制 实质;一切土地归属于国王(1)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2)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
4、开垦,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君主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拥有的土地虽然不多,但人数最多,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兵役和徭役,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4.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
5、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2)影响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土地兼并与抑制兼并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扩展】宋朝田制“不抑兼并”原因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
6、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因为采取专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属策,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地主占有土地数量的增加,使地主获得的地租增加,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消费需求,也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5.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
7、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
8、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二、 秦清(1840年之前)(一)政治制度朝代时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谏议制度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御史大夫汉朝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内外朝制度郡国并存制、推恩令察举制征辟制刺史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九品中正制隋朝581年618年科举制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唐朝618年907
9、年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6年二府三司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通判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元朝1271年1368年中书省制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明朝1368年1644年废丞相,设内阁特务机构清朝1636年1912年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明清: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提刑按察使司【专制主义】收相权的手段:1.增加内侍人数牵制相权2.增加相的个数分散相权3.分割相的职权削弱相权4.废除相【中央集权】收地方权力的手段:2.官员任免权归中央(秦以后一直沿用)3.增加行政级别(秦郡县、汉州郡县、唐道州郡县、元地方机构之上再加行中书省)4.派出监察官员(汉 刺
10、史、宋 通判)5.收地方权力【监察制度】保证政府官员的廉洁和高效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明清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明清在中央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
11、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隋唐:三省六部制之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朝: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了。作用: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保证官僚机构的廉洁高效。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贵族子弟继承祖权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汉朝察举制、征辟制品行官吏察访
12、、推举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评、官评定授官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考试考试选官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拓展延伸:科举制评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二)经济发展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
13、索一: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
14、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2.农业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经营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垄作法两汉一年一熟战国都江堰集体耕作商周时期木、石耒耜汉朝犁耕法、代田法宋朝江南稻麦轮种一年两熟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个体农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曹魏改制翻车两汉耦犁唐朝创制筒车隋唐曲辕黎犁宋朝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小农经济】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
15、想、科技之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
16、,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影响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