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2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2章.ppt》由用户(kld)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画法几何 机械制图 课件 02
- 资源描述:
-
1、第2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2.1 投影法基础2.2 点的投影2.3 直线的投影2.4 平面的投影2.5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2.1 投影法基础2.1.1 中心投影法中心投影法是由投射中心(ABC)、物体和投影面组成的投影方法,如图2-1所示。图2-1 中心投影法 2.1.2 平行投影法若将投射中心S按指定的方向移到无穷远处,则所有的投射线可看做是互相平行的,这种投射线互相平行的投影法称为平行投影法(如图2-2所示)。(a)斜投影法 (b)正投影法 图2-2 平行投影法 2.2 点 的 投 影2.2.1 投影面体系如图2-3所示,作空间点A的正投影,只要作过A点到投影面P的垂线
2、,得到垂足a即为点A在投影面P上的正投影。图2-3 点的一个投影不能唯一确定空间点的位置由两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构成的两投影面体系,可以反映空间点的三个坐标,即可用两投影面体系来确定空间立体的位置。(a)四个分角的划分 (b)第一分角图2-4 两投影面体系虽然在两投影面体系中已经能够确定空间点的位置,但是对于立体来说,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其形状结构,也常将立体放置在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体系中,画出立体的三面投影。这个三投影面体系将空间划分为八个分角,如图2-5(a)所示。图2-5(b)是三投影面体系中的第一分角。(a)八个分角的划分 (b)第一分角图2-5 三投影面体系2.2.2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
3、的投影如图2-6(a)所示,将点A置于两投影面体系第一分角中,过点A分别向V面和H面作垂线(投射线),得垂足a和a。a为点A的正面投影;a为点A的水平投影(在投影法中规定:用大写字母表示空间的点,用对应的小写字母加一撇和小写字母表示该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实际作图时需要将互相垂直的V面和H面展开,方法是:V面保持不动,将H面绕OX轴向下旋转90,使H面与V面共面,如图2-6(b)所示。点的投影只取决于点在投影面中的位置,与投影面的大小无关。在实际作图时,可只画出投影轴,不画投影面边框,也不必标出aX,点A的两面投影图如图2-6(c)所示。(a)立体图 (b)投影面展开图 (c)投影图 图2
4、-6 点的两面投影2.2.3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图2-7(a)表示空间点A在三投影面体系第一分角中的情况。如果将三个投影面看做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坐标面,则三条互相垂直的投影轴即为直角坐标系中的三根坐标轴。(a)立体图 (b)投影面展开图 (c)投影图 图2-7 点的三面投影 1点的投影与坐标的关系2.点的投影规律【例2-1】如图2-8所示,已知点A的两面投影a和a,求a。(a)已知条件 (b)作图结果图2-8 由点的两面投影求第三投影【解】分析:由点的投影规律(1)可知,a应位于过a的垂线上;由点的投影规律(3)及其推论可知,点a应位于过a“的垂线与斜线的交点所作的水平线上,这条水平
5、线与过a的垂线的交点即为所求a。作图步骤如下:(1)过a作垂线。(2)作过a”的垂线与斜线的交点,并过交点作水平线。(3)过a的垂线与水平线的交点为所求a。【例2-2】如图2-9所示,已知点A距离H、V、W面分别为13、12、10,画出其三面投影。图2-9 已知点到投影面的距离求点的投影【解】该题可以根据所给的A点到三个投影面的距离直接作图,也可将A点到三个投影面的距离转换为A点的三个坐标A(10,12,13)来求解。具体作图步骤如下:(1)在OX、OY、OZ轴上分别量取X=10、Y=12、Z=13。(2)过量取的各点作相应轴线的垂线。(3)各垂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A的三面投影a、a和a。2.
6、2.4 投影面和投影轴上的点空间点相对于投影面体系的特殊位置,是位于投影面和投影轴上。如图2-10所示,点B在V面上,点C在H面上,点D在OX轴上。(a)立体图 (b)投影图图2-10 投影面和投影轴上的点 2.2.5 两点的相对位置我们作如下约定:OX轴为左右方向,OY轴为前后方向,OZ轴为上下方向。如图2-11(a)所示,相对于A点而言,B点在A点之右、之后、之下。它们之间在三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应为它们的坐标差:左右方向为XAXB;前后方向为YAYB;上下方向为ZAZB,即A、B两点与W面、V面和H面的距离差,这样就确定了两点的相对位置,如图2-11(b)所示。因此,若已知两点的相对位置及其
7、中一点的投影即可作出另一点的投影。图2-11 两点的相对位置【例2-3】如图2-12(a)所示,已知点A的三面投影a、a、a“,B点在A之左10 mm、之前5 mm、之上8 mm;作出B点的三面投影。【解】具体作图步骤如下:(1)如图2-12(b)所示,可以根据B点在A点之左10 mm、之上8 mm,作出B点的正面投影b;再根据B点在A点之前5 mm作出B点的水平投影b。(2)如图2-12(c)所示,据b和b,作出B点的侧面投影b。(a)已知条件 (b)作出b和b (c)作出b,完成作图图2-12 利用两点的相对位置求点的投影2.2.6 重影点如图2-13(a)所示,点C在点A的正后方YAYC
8、处,点C与点A无左右距离差(XAXC=0),也无上下距离差(ZA-ZC=0),因此A与C的正面投影重合为一点,我们称A点与C点为对正面投影(或对正面)的重影点。同理,若两点处在正上、正下的位置,这时两点在H面的投影重合,称这两点为对水平面的重影点;若两点处在正左、正右的位置,这时两点在W面的投影重合,称这两点为对侧面的重影点。(a)立体图 (b)投影图 图2-13 重影点【例2-4】如图2-14(a)所示,(1)已知点A与点B为对H面的重影点,B距A为5 mm,求b、b“;(2)已知点C与点A为对W面的重影点,C在A之左10 mm,求C的三面投影c、c、c”。【解】(1)求b、b。因为点A与点
9、B为对H面的重影点,从图2-14(a)的水平投影b(a)可知,只有B点在A点的正上方时,才产生B点的水平投影b遮住A点的水平投影a的情况,根据已知条件“B距A为5 mm”可知,B点应该在A点的正上方5 mm,由此可作出b点的正面投影b;再根据点的投影规律,作出B点的侧面投影b(图2-14(b),完成作图。(a)已知条件 (b)求b、b (c)求c、c及作图结果 图2-14 利用重影点求点的投影(2)求c、c、c。如图2-14(c)所示,因为点C与点A为对W面的重影点、C在A之左,所以侧面投影中,C、A两点重影,且据“左遮右”,侧面投影中,c可见,a不可见,从而可确定c;根据“C在A之左10 m
10、m”,在正面投影中a正左方10 mm处得到c;再根据点的投影规律,可作出C点的水平投影c,完成作图。2.3 直线的投影2.3.1 直线的分类和投影特性 1直线对单一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直线相对于单一投影面(以H面为例)有三种位置:(1)直线平行于投影面:(2)直线垂直于投影面:(3)直线倾斜于投影面:(a)平行 (b)垂直 (c)倾斜图2-15 直线对单一投影面的三种位置及投影特性2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分类及投影特性 1)投影面垂直线投影面垂直线指垂直于一个投影面,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平行的直线。按照直线垂直于哪一个投影面,可将投影面垂直线分为当直线垂直于投影面时,倾角为90;当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时
11、,倾角为0。表2-1给出了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2)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平行线指平行于一个投影面,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按照直线平行于哪一个投影面,可将投影面平行线分为表2-2给出了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3)一般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H面、V面、W面,投影图上不能反映该直线的实长及对投影面H、V、W的倾角、的真实大小(见图2-16(a)。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如图2-16(b)所示。(a)立体图 (b)投影图 图2-16 一般位置直线 2.3.2 直角三角形法如图2-17(a)所示,AB为一般位置直线,ab为水平投影,ab为正面投影。在平面AabB中,作AB0ab,构成直角三角形ABB0
12、。在直角三角形ABB0中,直角边AB0=ab,BB0=BbAa=ZBZA(B、A两点的Z坐标差);斜边AB即为实长。实长AB与水平投影ab的夹角为AB与H面的倾角。如图2-17(b)所示,已知直线AB的水平投影ab和正面投影ab,可在H面上利用水平投影ab作出直角三角形,求出实长AB和;也可如图2-17(c)所示,在正面投影中利用两点的Z坐标差ZBZA,作出直角三角形,求得实长AB和。(a)立体图 (b)解法一 (c)解法二图2-17 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实长同理,我们也可以正面投影长ab或侧面投影长ab为一直角边,以Y坐标差或X坐标差为另一直角边构成直角三角形,求得实长AB和倾角或。在图2-1
13、8所示的每个直角三角形中,包含着四个要素:投影长、坐标差、实长和倾角。只要知道其中两个要素,即可求出另两个要素。图中X、Y、Z分别表示两点在X轴、Y轴和Z轴的坐标差。(a)求实长和 (b)求实长和 (c)求实长和 图2-18 直角三角形法中四个要素关系图【例2-5】如图2-19(a)所示,已知EF=30 mm,且F点在E点的上方,试用直角三角形法求出正面投影ef。【解】本例是确定f的问题,只要能够得到正面投影长ef或Z坐标差(Z=ZeZf),即可确定f。由已知条件可知,用直角三角形法解题有三个条件:EF实长30 mm,水平投影长ef和Y坐标差Y=YeYf,因此可以用图2-18(a)、(b)所示
14、的直角三角形解题。图2-19(b)、(c)分别给出了两种解题方法。解法一:如图2-19(b)所示,在H面上以ef为底边,根据EF=30 mm,作出直角三角形,求出Z坐标差;在正面投影中,根据Z求得f,连接ef 即可。解法二:如图2-19(c)所示,在H面上以Y为直角边,根据EF=30 mm,作出直角三角形,求出ef的实长;在正面投影中,根据ef的实长求得f,连接ef即可。(a)已知条件 (b)解法一 (c)解法二图2-19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ef2.3.3 直线上点的投影(1)如果点在直线上,则点的投影在直线的同面投影上。在图2-20(a)中,因为点D是线段AB上的一点,所以点D的正面投影d必在
15、ab上,点D的H面投影d必在ab上。同理,点D的侧面投影d必在AB的侧面投影ab上(图中未给出)。(2)不垂直于投影面的直线上的点,分割直线之比在投影前后保持不变(定比定理)。由图2-20(a)可知,在平面AabB上,AaDdBb,因此AD:DB=ad:db=ad:db=ad:db(在侧面投影上)。图2-20(b)为投影图。(a)立体图 (b)投影图图2-20 直线上的点【例2-6】如图2-21(a)所示,已知直线AB的两面投影,试在直线上求出一点C,使AC:CB=2:3,C点用两面投影c、c表示。并知D点也在AB上,距离V面为7 mm,求出D点的两面投影d和d。【解】如图2-21(b)所示,
16、如果AC:CB=2:3,则ac:cb=ac:cb=2:3。只要将AB分成5等份,再根据比例关系即可求出C点的水平投影c和正面投影c。如图2-21(c)所示,因为D点距离V面为7 mm,所以d应在OX轴下方距离为7 mm的水平直线上(实为一平面),由d求得d。作图求点C(见图2-21(b):(1)由a(或b)任作一直线aB0。(2)在aB0上以适当长度取5等份,得等分点1、2、3、4、5。(3)连b5,自2作直线平行于b5,此直线与ab的交点即为c点。(4)由c求得c,c及c即为所求。作图求点D(见图2-21(c):(1)在OX轴下方作一条相距OX轴7 mm且平行于OX轴的直线,此直线与ab的交
17、点即为D点的水平投影d。(2)由d作OX轴的垂线,在ab上得到其正面投影d,d及d即为所求。(a)原题 (b)求点C的两面投影 (c)求点D的两面投影图2-21 求点C和点D的两面投影【例2-7】如图2-22(a)所示,试判断点K是否在直线AB上。【解】图中AB是一条侧平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K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似乎都在AB的同面投影上,但还不足以说明K一定在直线AB上(也可能是直线与线外一点构成的一个垂直于H、V的平面),这时可用两种方法判断。解法一:根据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利用第三面投影即求出侧面投影来判断。如图2-22(b)所示,构建三投影面体系,作出AB的侧面投影ab;再按照点的投
18、影规律,求出K点的侧面投影k。如果k在AB的侧面投影ab上,则K点在直线AB上,反之则不在。由作图结果可知,K点不在直线AB上。解法二:利用定比定理来判断(如图2-22(c)所示)。过b(也可过a、a或b)作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bA0=ab,bK0=bk;连接aA0,过K0作直线平行于aA0,如果K点在直线AB上,则过K0所作平行于aA0的直线与ab应相交于k点,反之,则K点不在直线AB上。由作图结果可知,K点不在直线AB上。(a)原题 (b)解法一:利用第三面投影判断 (c)解法二:利用定比分点判断 图2-22 判断点K是否在直线AB上2.3.4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1.平行两直线如图2-23(
19、a)所示,若空间两直线平行,则两直线的同面投影也分别平行,即ABCD,则abcd、abcd、abcd。一般情况下,要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只要看它们在两个投影面上的同面投影是否平行即可判断,如图2-23(b)所示。但当两条直线都是投影面平行线时,则要看它们的第三个同面投影是否平行(参见例2-10)。(a)空间情况 (b)投影图图2-23 平行两直线2.相交二直线如图2-24所示,若空间两直线相交,同面投影均相交,且交点的投影一定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即交点的正面投影与水平投影的连线OX轴;正面投影与侧面投影的连线OZ轴;水平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侧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a)空间情况 (b)投影图
20、图2-24 相交两直线【例2-8】如图2-25(a)所示,已知AB、CD为相交两直线,求AB的正面投影。【解】根据相交两直线的投影特点,可求出交点K的正面投影k,a必在bk的延长线上,据此求出a,得到ab。作图步骤如下:(1)如图2-25(b)所示,ab、cd的交点即为K点的水平投影k,过k作OX轴的垂线,在cd上得到k。(2)如图2-25(c)所示,连接bk并延长,过a作OX轴的垂线与bk的延长线相交得到a,连接ab即为所求。(a)已知条件 (b)求交点K的两面投影 (c)求出a,完成作图图2-25 求AB的正面投影3交叉两直线如图2-26(a)所示,AB、CD为空间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直线
21、,称为交叉两直线。如图2-26(b)所示,交叉两直线的同面投影可能都相交,但各同面投影交点的关系不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均为重影点的投影。有时,交叉两直线会出现两组同面投影平行,另一组相交的情况,如图2-26(c)所示,图中的直线AB、CD是两条交叉的侧平线,有一对重影点。如图2-26(d)所示,还会出现两组同面投影相交、另一组平行,有两对重影点的情况。图2-26 交叉两直线【例2-9】如图2-26(d)所示,作出交叉两直线AB、CD对水平面的重影点EF和对侧面的重影点MN的三面投影,并表明重影点的可见性(不可见的点放在后面)。【解】(1)求EF。如图2-27(a)所示,首先在H面上确定AB、CD
22、对水平面重影点的水平投影ef,然后作投射线垂直于OX轴,在AB、CD的正面投影上得到e和f;根据直线上的点的投影特性,分别过e、f作投射线垂直于OZ轴,即可在AB、CD的侧面投影上得到e和f(也可由ef利用45斜线得到e、f)。对H面的重影点的可见性可由V面投影的“上遮下”判断,显然,在V面上,ab上的e点位于cd上的点f的上方,所以在水平投影中,e点可见写在前面,f点不可见写在后面。(2)求MN。如图2-27(b)所示,首先在W面确定AB、CD对侧面重影点的侧面投影mn,然后作投射线垂直于OZ轴,在AB、CD的正面投影上得到m和n;根据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分别过m、n作投射线垂直于OX轴,即
23、可在AB、CD的水平投影上得到m和n(也可由mn利用45斜线得到m、n)。对侧面重影点的可见性可由V面投影的“左遮右”判断,显然,在V面上,ab上的m点位于cd上的点n的左方,所以在侧面投影中,m点可见写在前面,n点不可见写在后面。图2-27 求交叉两直线的重影点【例2-10】如图2-28(a)所示,判断直线AB和CD的相对位置。【解】由已知条件可知,AB、CD是两条侧平线,在V、H面的投影中,abcd、abcd,这种情况下不能直接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需要通过分析或作图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a)解法一 (b)解法二 (c)解法三图2-28 判断AB、CD的相对位置【例2-11】如图2-2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