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讲义.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217205
  • 上传时间:2025-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8.2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讲义.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讲义 2025 年中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代 文化 常识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讲义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等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

    2、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其斋名为聊斋),梁启超为

    3、饮冰室主人(其斋名为饮冰室),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郡望昌黎”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称官名: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故也以“司马”为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

    4、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

    5、,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义。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3)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二、古代官职爵:即爵

    6、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

    7、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参见“太师”条。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8、,后职能扩大,其官署为尚书省。隋代始设尚书省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已经不同。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大将军:先

    9、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在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汉人只有清末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章京”,满语“官员”的音译,即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俗称“小军机”。参见“军机大

    10、臣”条。御史:官名。西周为侍从属吏。春秋、战国置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代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改由大臣担任,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代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左徒:战国时楚国设立的职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外国使节。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元代以后废除。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是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11、,也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古代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的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长史:秦代丞相的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后等级超过侍郎

    12、。魏晋时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的宫廷侍卫,汉代以后,权责渐有变化。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尚书六部的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隋唐以后,参军逐渐成为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丞相。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后可用作地方官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是掌管军政、军赋、马政的长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节度使:唐代总揽一州或数州军政

    13、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多设立,世称“藩镇”。后也用作荣衔。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凡遇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刺史:原为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遂也称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参见“刺史”条。范晔曾任宣城太守。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参见“经略使”条。巡抚:明初指巡视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

    14、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抚军:巡抚的别称。参见“巡抚”条。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教头: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缉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汉代以后的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聘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宋代废除。知府:宋代地方行政单位,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明清相沿。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后称“知县”。里正:“里”是古代乡以下的编户单位,里正即一里之长,也称“里长”。里胥:胥是古代官府的小吏,里胥即里正、里吏一类,管理乡里事务。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

    15、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可称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属官;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属官;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属官。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

    16、:“三省六部”制实行以后,原由皇帝与丞相执掌的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 拜。旧时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 除。拜官授职。(3) 擢。提升官职。(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的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

    17、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三 天文历法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方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用这种历法安排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与辛亥革命后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历相对而并行。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总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

    18、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的“至日”指的是冬至。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社日

    19、: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初七:旧俗在农历每月的第一个十天前冠以“初”字,表示是这个月的第一个一、二、十日。“初七”,即农历每月七日。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20、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2)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3) 干支纪年法。(4)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 序数纪月法(2)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夏、商、周三代岁首之月不同,故有建寅、建丑、建子之分。(3) 农历时节纪月法。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2)干支纪日法。(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

    21、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纪时法与地支纪时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四古代地理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与生活于四方的异族相对,而自称“中国”。

    22、后也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其居地为“中国”,自称“中国华夏”,简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中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参见“海内”条。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西河:又称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江东:长江在自安徽芜湖至

    23、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因以此段江流为标准而确定两岸地区的东西或左右。“江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地区的总称。淮左: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西域:古代称今中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岭峤:五岭

    24、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带。“朔”,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种落众多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以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郡:古代的行政区划之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以郡辖县,两汉沿用。隋唐时以州辖县,郡实已废除。后人或用为州、府的别称。州: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之名。汉武帝初设,本是监察机构,后变为

    25、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参见“郡”条。道:古代的行政区划之名。汉代在郡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作为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下辖州、县。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之名,相当于现在的省。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征辟:汉代选拔官

    26、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命题,阐释义理。“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

    27、四书集注为准。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

    28、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不再黜落。实际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

    29、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皇帝对考中进士者要赐锦以示恩宠,进士则披锦于身以示荣耀。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中的“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善

    30、射”,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

    31、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八股文虽然表现了锤炼文句、熔铸典故的写作能力,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实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弊端。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序: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

    32、: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其名始于西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设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参见“太学”条。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

    33、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及汉初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

    34、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明清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与教授传教生徒。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六古代礼俗

    35、1.政治礼俗【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朝、觐】古代各国的诸侯,需在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春见天子曰“朝”,秋见天子曰“觐”。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以农为本,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代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2.生活礼仪【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则标志着成年。举行加冠礼的年龄为20岁。后代虽废冠礼,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36、【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成人,可以结婚。后来也称女子成年为“及笄”“笄年”。【长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表示敬意。【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九拜】古代汉族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些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吊】表示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3.节日习俗节日时间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

    37、狮子、拜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前后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香袋、挂艾草和菖蒲、驱“五毒”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穿针乞巧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祭月、拜月、观潮、吃月饼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祭祖、吃饺子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祭祖、守岁、吃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等4.送别习俗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

    38、送孟浩然之广陵)方式饮酒作别。如: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相伴作别。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折柳相送。如: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设帐送行。七古代器具1.交通工具【舟】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桨、榜、排、橹、篙、帆都是行船的工具。如: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马】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车】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战国以前主要是用马驾。乘,指一车四马。车厢叫舆,與前部可以凭倚扶手的横木,叫轼。【轿】也称轿子、舆,一种靠人扛或畜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2.食器【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本用来盛

    39、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箸】筷子。3.酒器【壶】盛酒浆或粮食的器皿。也指古代滴水计时之器。【杯】盛羹、水、饮料等的器皿。【樽】盛酒的器具。【觥】酒杯。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器具。4.乐器【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玉笛】笛子的美称。【钟磬】两种乐器,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胡琴】泛指西域的琴。5.计时器【漏壶】又称刻漏。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漏断”指深夜。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日晷】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测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6.兵器【刀】兵器名。泛指砍削切割的工具

    40、。【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戈】长柄,横刃横击勾杀。【弓】射箭或发弹的器械。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箭】又名矢,搭在弓弩上可以发射的武器。【戟】矛和戈的合体,兼备直刺、旁击、横勾的作用。八古代文娱1.汉字【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徽墨和歙砚、广东肇庆的端砚、浙江湖州的湖笔。【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和使用方式而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字体】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

    41、、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隶书】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讲究“蚕头雁尾”。【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清楚,更便于书写。【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2.娱乐活动【戏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射】指投壶,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弈】下棋。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一。【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讲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2172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