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209233
  • 上传时间:2025-01-0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104.2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5 年中 语文 复习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能力 通关 练习题 答案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第11篇 三峡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山水风光,作者情感,结构布局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三峡七百里的行程

    2、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从它们当中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概述三峡山势的特点:山高、岭连。第24段为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

    3、、冬季,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中心概括: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略无阙处略无:阙:2.自非亭午夜分自非:3.至于夏水襄陵襄:4.或王命急宣或:5.虽乘奔御风虽:奔:6.清荣峻茂荣:(二)内容过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请简要分析。(三)技法过关1.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2.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

    4、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怿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注释】油盎:油瓶。罅:裂缝。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岩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发大溪口()(2)屡呼则屡出()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关 西 门 正 对 滟 滪 堆 堆 碎 石 积 成 出 水 数 十 丈3.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甲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5、处”和乙文画波浪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11篇三峡能力通关一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水上涨的时候),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常有高山上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能力通关二(一)1.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2.如果不是3.冲上、漫上4.有时5.即使这里指飞奔的马6.茂盛(二)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6、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三)1.因为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为峡,三峡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水连,所以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先写山势后写水势,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雄奇的画面。2.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个字就写出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能力通关三1.(1)出发(2)多次2.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3.甲文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

    7、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第12篇答谢中书书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山川之美,写景技法,作者志趣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本文是作者寄给朋友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

    8、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统观全文,语言精练。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中心概括: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夕日欲颓 颓:2.沉鳞竞跃沉鳞:3.四时俱备俱:4.晓雾将歇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二)内容过关1.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9、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请简要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乱”和“竞”二字。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三)情感过关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技法过关请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答谢中书书【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吴

    10、均与施从事书,有删改)【注释】故鄣县: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干天:直插云霄。春萝:地衣类植物。散赏:散心,欣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企水之猿实是欲界之仙都B.鸡鸣不已石又再转,转转不已C.百臂相接即更刮目相待 D.千翼竞来负势竞上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故 鄣 县 东 三 十 五 里 有 青 山 绝 壁 干 天 孤 峰 入 汉3.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12篇答谢中书书能力通关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

    11、论的(话题)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能力通关二(一)1.坠落2.指水中潜游的鱼3.全,都4.消散5.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二)1.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缤纷的色彩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和静,二是光色的动和静,三是声响的动和静。2.“乱”,纷乱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悦的气氛;“竞”,争相的意思

    12、,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水中热闹欢快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3.第一问:结尾两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表明作者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第二问: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

    13、部分更加突出、鲜明。(三)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四)“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而后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视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能力通关三1.C2.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3.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甲文中“高峰入云”,乙文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第1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材

    14、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旷达态度,自然写法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层意概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第一层: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的起因及作者与张怀民夜游之事。第二层:写景。描写庭院月景。这是写月光的神来之笔,语言精练,想象新奇。第三层:抒情。抒发既喜

    15、悦又苦闷之情。连发两问,叹息作结。寥寥数语,意味深长。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欣然起行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3.怀民亦未寝寝: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二)内容过关1.文章虽然短小,但很美,请结合原文分析美在何处。2.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文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参考下面的背景

    16、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三)主旨过关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苏轼

    17、书上元夜游,有删改)【注释】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再:同“在”。 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欣然起行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己 卯 上 元 予 在 儋 州 有 老 书 生 数 人 来 过3.甲、乙两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参考答案:第13篇

    18、记承天寺夜游能力通关一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能力通关二(一)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睡觉4.形容水的澄澈(二)1.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明月朗照,触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为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来自语言的“纯”。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

    19、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是准确地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来自结尾的“精”。“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解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含有这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的意味,而景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2.赏景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宜人的景色,不禁沉醉其中,乐从心生。友人之乐:有友人相伴,悠闲漫步,孤寂之感尽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态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3.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

    20、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藻、荇菜,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可谓职闲;他夜晚出行,庭中赏月,可谓清闲;既有被贬的惆

    21、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可谓心闲。(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能力通关三1.B2.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3.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两文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甲文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第14篇与朱元思书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高洁志趣,写景技法,骈散结合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风烟俱

    22、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间的)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

    23、叫。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这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中心概括: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寄情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2.猛

    24、浪若奔若:奔:3.负势竞上负:4.猿则百叫无绝 绝:5.望峰息心息心:6.窥谷忘反窥:反:(二)内容过关1.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三)主旨过关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四)技法过关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与朱元思书【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25、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悉皆怪石()(2)彰示来者()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道 州 城 西 百 余 步 有 小 溪 南 流 数 十 步 合 营 溪3.甲、乙两文情景交融,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相似的情感和志趣?参考答案:第14篇与朱元思书能力通关一风停了,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奇特独异的山水风光,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水中游动的鱼和水底细小的石头,

    26、可以直接看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飞奔的马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相互)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千百座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追逐名利的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能力通关二(一)1.表示约数2.好像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3.凭借4.停止,断绝5.指平息名利之心6.看同“返”,返回(二)1.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领起下文。第二部分为第2、3段,具体描写水之“异”、山之“奇”。先写“异水”,突出

    27、了水清、水急的特点。再写“奇山”,突出了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2.文章第2段写“异水”。先抓住江水“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文章第3段写“奇山”。首先从形(视觉)的角度写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重峦叠嶂。其次从声(听觉)的角度写山中天籁之奇。再次从色(视觉)的角度写密林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

    28、,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这一段写山的形、声、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三)这几句话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的魅力,而且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自然美景、想要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突出了“奇山异水”。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泉水激石,泠

    29、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能力通关三1.(1)全都(2)宣扬,告示2.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3.热爱(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的生活。第15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仁义无敌,设喻说理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30、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呀。,(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条件(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啊。所以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王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得出“得道者多

    31、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强调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2.委而去之委: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4.得道者多助得道:5.亲戚畔之亲戚:畔:(二)内容过关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三)技法过关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

    32、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改)【注释】班彪: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敷:铺叙。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师保多阙()(2)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2.请用“/”给文中画

    33、线的句子断句。倾 侧 危 乱 之 间 行 不 逾 方 言 不 失 正 仕 不 急 进3.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是君王之道,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作为人臣,班彪做到了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参考答案:第15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力通关一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

    34、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王,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能力通关二(一)1.泛指武器装备2.放弃3.震慑4.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5.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二)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

    35、再加以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三)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然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

    36、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文章上一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一部分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能力通关三1.(1)同“缺”,缺点(2)担任2.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3.示例:善于荐才。如:班彪上奏官属、师保,后又荐司徒廉。著书立说。如:“才高而好述作”“敷文华以纬国典”。敢于担当。如:“倾侧危乱之间”。循规蹈矩。如:“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不急功近利。如:“仕不急进”。不违信义。如:“贞不违人”。甘于贫贱。如:“守贱薄而无闷容”。第16篇富贵不能淫(2020)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

    37、点:大丈夫之道,善用修辞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意概括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由景春对公孙衍和张仪的认识引出“何谓大丈夫”的论题。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说:“?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

    38、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志愿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愿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运用类比论证,主要论述了“大丈夫”应有的优秀品质。孟子把“居于仁,立于礼,行乎义”作为大丈夫具备的高尚品德;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坚贞的节操。中心概括: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这一问题的探讨,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激励人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

    39、,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父命之命:3.以顺为正者正:4.与民由之由: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二)内容过关1.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2.请比较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三)技法过关1.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作“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2.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内容简要分析。3.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

    40、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乙】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有删改)【注释】公仪子:公仪休。夫子:对男子的尊称。下人之色:迁就他人。即:假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眈眈相向B.虽嗜鱼虽有嘉肴 C.其弟

    41、谏曰其一犬坐于前D.故不受也公问其故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 即 受 鱼 必 有 下 人 之 色 将 枉 于 法3.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仪休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第16篇富贵不能淫能力通关一(他们)一发怒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这怎么能算得上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能力通关二(一)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常法,标准4.遵从5.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使动用法,

    42、使改变,使动摇使动用法,使屈服(二)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等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三)1.不能。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即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这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对根本原则的

    43、一种补充;第三,“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特定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2.使用反问,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使用排比,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3.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其次,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能力通关三1.B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3.示例一:我赞同,因为公仪休不接受进献的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精神,所以他是大丈夫。示例二:我不赞同,因为公仪休不接受进献的鱼是怕自己会因为接受进献的鱼而丢掉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20923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