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中 语文 复习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能力 通关 练习题 答案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第20篇桃花源记(2016)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理想社会,虚景实写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划船)顺着溪水前行,忘记走了多远。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他)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文章开端,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做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
2、、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对大同社会的构想。作者简洁的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从洞中透出)。(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
3、,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这里(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孩子们,都喜悦而自得其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
4、家里去,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地向(他们)详细地说了自己知道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里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到了(武陵)郡城,(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前去,寻找以前所
5、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中心概括: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芳草鲜美鲜美: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穷:3.初极狭,才通人才: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6.便要还家要:
6、7.咸来问讯咸: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志:11. 诣太守,说如此诣:12.寻向所志向: 13.欣然规往规:14.未果,寻病终寻:(二)内容过关1.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在何处。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三)技法过关文章的结构颇有巧妙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桃花源记【乙】水益涩,曳舟不得进
7、,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有删改)【注释】涩:不通畅。曳:拖,拉。不类城府:意为“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越:过。信宿:连住两夜。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畦(q)、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联络:连接。牧竖:牧童。征逐:追逐。髹(xi)书:用赤黑色的漆写。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8、的意思。(1)水益涩()(2)遂缘小溪()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或 强 然 诺 或 不 应 所 问 率 十 问 仅 得 二 三3.根据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第20篇桃花源记能力通关一(渔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沿途)处处都做了标记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生
9、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能力通关二(一)1.新鲜美好2.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尽3.仅仅,只4.整齐的样子5.田间小路6.同“邀”,邀请7.全,都8.妻子儿女9.邀请10.沿着,顺着做记号11.拜访12.先前13.打算,计划14.随即,不久(二)1.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2.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世界,并非真实情景;使故事显得似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感。同时,说明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3.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
10、(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希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三)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但比较模糊,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进入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宛如洞天福地。待渔人进入桃花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又迷失道路,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一笔,说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
11、微茫的希望,但又“未果”。这种层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力通关三1.(1)更,更加(2)沿着,顺着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3.山阻水隔,很难进入。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第21篇小石潭记(2015)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写景手法,思想情感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12、差披拂。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水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第
13、2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描写潭水和潭中游鱼。第3段写小石潭的溪身及岸势。第4段写潭中气氛,以环境的“静”写内心的凄凉,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第5段交代同游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14、。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适合长久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中心概括:本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心乐之乐:2.水尤清冽尤:3.参差披拂参差:4.日光下澈澈:5.佁然不动佁然:6.斗折蛇行斗:蛇:7.凄神寒骨凄:寒:8.以其境过清清:9.不可久居居:(二)内容过关1.作者赏小石潭景色
15、,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小溪为什么“明灭可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情感过关1.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四)技法过关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2.文章善用“对比”和“烘托”描写景物,简要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小石潭记 【乙】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
16、随山转人随涧行。(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山口渐夹()(2)循深潭而行()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飞 泉 自 上 来 注 为 鸣 玉 涧 涧 随 山 转 人 随 涧 行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21篇小石潭记能力通关一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相互取乐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能力通
17、关二(一)1.以为乐2.格外3.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4.穿透5.静止不动的样子6.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7.使悲伤使寒冷8.凄清9.停留(二)1.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又是凄清。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小石潭的景引起的。2.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就没有光亮。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三)1.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的落寞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
18、,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2.情感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原因分析:(两“乐”一“悲”并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因为小石潭被树木包围,罕有人造访,环境异常幽静深远,加之作者被贬官至此,心情抑郁、凄苦,一经环境的触发,更让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所以他觉得“其境过清”。(四)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苦与悲凉渗入其中,反映了作者当时压抑、落寞的心境。2.为了突出
19、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的样子,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能力通关三1.(1)同“狭”,狭窄(2)顺着,沿着2.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3.“西行”“下见”“近岸”“西南而望”“渡溪入山”“循深潭而行”“涧随山转,人随涧行”说明两文都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第22篇核舟记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高超技艺,说明层次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20、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入微。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21、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从船头到船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船舱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