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高二 上学 生物 选择性 必修 环境 期末 复习 知识点 清单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种群及其动态1.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两个要素:同种生物 全部个体 一个条件:一定区域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问题:是不是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就大?不是;因为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 (1)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
2、采用这种方法)(2)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双子叶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3)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 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 (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3.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
3、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 种群密度。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 4. 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 5. 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Nt=N0t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 6. 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资源和空间 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
4、 生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7. S 形增长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 S 形。 8. K 值: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不是种群的数量最大值,是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大小与环境有关,环境变,一般K值变。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有害动物防治降低环境容纳量。 9.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0. 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分析(1)“J”形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5、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数学模型:Nt=N0t。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三种类型的“S”形曲线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K/2的应用: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K值的应用: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S”形曲线中K
6、值的变化(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有时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后续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下降135.模型中值变动与K值确认分析(1)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倍,由此,若=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1,则种群数量增长;
7、若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图所示:(2)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4.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如下图:11. 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迁出的个体数)/该
8、种群个体总数x100%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迁出的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x100%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结构通过影响_出生率_和_死亡率_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指种群中_雌雄个体_数目的比例。12. 注意: 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如某些雌雄同株的植物。13. 利
9、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 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4.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方法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 15. 实验过程:准备 将10ml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接种 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混合均匀。培养 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培养7天。计数 连续7天取样计数并记录这7天的数值。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的操作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10、,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问题1.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为什么?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2. 为什么不能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 计数室内液体增多,导致结果偏高。 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会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少而造成误差3. 为什么要待酵母细胞全部沉到底部后再计数?如果酵母菌未能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 能看清
11、楚酵母菌但看不清方格线; 能看清楚方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4.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什么措施?稀释一定倍数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5.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么计数?应取相邻两边及顶角计数。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6.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7. 需要做重复实验吗?需要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平均值。计数方法:进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影响种计数群数量变化的
12、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郁闭度林窗;温度、水-干旱东亚飞蝗等)影响是综合性的; 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因素种内竞争;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人类捕杀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的作 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二、群落的结构与功能16.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17. 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 18.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群落中的物种
13、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这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规律: 随纬度降低,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随海拔降低,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随水深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19. 优势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优势种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优势取得资源的优先地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
14、优势种去除,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变化。常见种: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20.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21. 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 数量有限的物种)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种群数量。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问题1: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
15、的空隙的原因?为了使空气流通问题2:70%酒精起什么作用?脱水杀死土壤小动物并固定土壤小动物的形态,防止腐烂。问题3:如果需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应将酒精换成什么?湿棉花(保存活体)实验步骤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2)取样 去除表层落叶,取一定的土壤样品,标明取样时间、地点。3)采集小动物 诱虫器采集法 简易采集法4)观察和分类 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5) 统计和分析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小动物类群因取样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
16、物。在装样品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22. 种间关系: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如大豆和根瘤菌,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马蛔虫与马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不同步变化,被捕食
17、者先变化)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步变化,“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 23. 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25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24. 群落
18、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5. 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决定地上分层的还有温度;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是水分、无机盐等。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意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注意:同种生物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或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强调的是不同种生物。例如:竹子的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6.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影响因素:水分,温度和光照27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19、,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等。研究植物 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6. 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7.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根据物种组成是否发生变化判断。 28. 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