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 统编 九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复习 温习 古诗文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 送东阳马生序笔记1、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答案】(1)困难及克服: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生活之苦。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2) 细节描写: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体现嗜学的特点。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虔诚情态。如“四支僵劲不能动”的受冻之状体现作者求学毅力过人。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
2、连串的动词,如“被”“戴”“腰”“佩”“备”等反衬自己的苦寒之状。(3)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文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同舍生”的衣着的,这样写的目的?答案:连用“被”“戴”“腰”“佩”“备”等动词,着力写“同舍生”服饰的华美。通过与“同舍生”衣着的对比突出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强大,反衬其独得学习之乐。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条件,专心治学。(分析,1分,目的,2分。共3分)(4) “穷冬烈风”“大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天气等方面,描写了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5) 文章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求学之难的()?/第二段是如何表现的()用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
3、恭敬进行对比,突出叩问之难;用路途遥远、天气恶劣侧面表现求学过程的不易;用自己与同舍生生活的对比,突出求学生活的艰难。2、(教材思考探究第三题)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答案】“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请结合具体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对比说理余幼时: 生活艰 奔走苦 致书难 求教难今之诸生: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有凡所宜有之书 有司
4、业博士为师4、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5、 本文是劝学之作,文中却用大量篇幅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何用意?答案:作者通过追述自己在家贫、无书、无师的逆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来表现求学之难,说明了要想学业有成,需要意志坚定,精神强大,克服种种困难。和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勉励马生珍惜现在良好的物质条件,勤勉读书。6、(比较阅读)本篇和孙权劝学都是劝学之作,宋濂是如何劝学的?孙
5、权是如何进行劝学的?【答案】宋濂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和专心,不在于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益处),使吕蒙无法推托,开始学习。(两人都是现身说法)7、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好处什么?宋濂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勤且艰的学习经历,现身说理,增强了真实性和可信性。同时拉近了与马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了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显得委婉含蓄,更有说服力,易于马生接受。8、文中描写了同舍诸生穿着打扮美丽奢华,用“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6、略无慕艳意”描写了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精神。6、 文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两句勉励马生,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解释了作者毫不艳羡的原因。 鱼我所欲也笔记1、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开篇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设喻,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形象生动地引出观点。接下来道理论证,提出观点之后从正面分析论证“义”高于“生”,以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强调“义”重于“生”,最后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然后举例论证。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最后
7、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与“不辩万钟”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之人的感激而“失其本心”的反面进行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全文的论证思路:)2、文章开头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何好处?答案:开篇运用类比论证,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好处:以“鱼”“熊掌”设喻,揭示出生和义的轻重关系,说理形象,通俗易懂。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作为道理论证,证明观点。3、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
8、解。【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章侧重指羞恶之心。 失去本心的原因:不能坚守天性的善良;经不住利欲的诱惑。4、第2段中的“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都是没有失去本心,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富贵不能淫中的哪句话来印证?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第2段列举了哪两种对待“本心”的行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种行为:不为嗟来之食弯腰的守护本心的行为;为荣华富贵抛弃礼义的失去本心的行为。详略安排:略写了第一种行为,详写了第二种行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以第一种行为反衬第二种,增强对失去本心的行为的批判,详写第二种行为时,
9、还详细阐述了人们失去本心的原因,可以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6、“向为身死而不受向为向为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赏析:运用排比、对比、反复的修辞,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极力增强了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形式整齐,使说理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该句是如何阐述观点的?将从前和现在截然相反的做法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7、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善用修辞增强雄辩的力量是其特点,请结合这篇文章内容,分析孟子的语言特色。【答案】善用比喻和类比,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大量运用排
10、比句和对偶句,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如从不同层次、角度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由物到人、由家人到外人,增强气势,突出孟子论证的义正词严与理直气壮。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得之”与“弗得”,“呼尔”与“蹴尔”,“行道之人”与“乞人”,由说理转为铺排,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善用对比,正反论述。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例子对比说明,正反论述,逐步深化。9、理解默写: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两句,直接体现了当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 要追求道义的精
11、神境界。 本文中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儒家思想一脉相承,论语中的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内涵一致。渔家傲秋思笔记1、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上阕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表现:气候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塞下天气极其寒冷,与家乡中原大不相同。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及号角声混杂一起,这种“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景色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不同于内地城市华灯初上的景象。(2)“
12、异”字作用:“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2、 衡阳雁去无留意:(1)用典: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以大雁毫无逗留之意,写出塞下天气极寒的特点。(2) 为什么这里用“雁”而不用“燕”?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 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3、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写景角度:写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 孤城,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
13、下阕的抒情蓄势。炼字角度:“闭”字写出了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将城门紧紧关闭了的景象,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画面:边塞四周特有的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里,长烟直上,落日西斜,孤城紧闭。 该句是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的?A:调动视觉、听觉,边声四起,号角呜咽,从听觉角度写出战争的一触即发;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嶂里以及城门紧闭的情景,则是从视觉角度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B: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静景,边声、号角声则是动静。动静结合,展现戒备森严的场景,进而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4、词的上阕是怎样创设苍凉悲壮的意境的?寓情于景,通过大雁南飞,表现秋天的苍凉
14、凄冷;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号角声,连绵起伏的山峦,表现边塞雄浑险峻;通过升起的狼烟、西沉的太阳和大门紧闭的城池,表现战地的悲凉壮阔。5、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揭示了了将士们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修辞:对比,“一杯”和“万里”在数字上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距离家乡之远,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如今功业未成,敌患未除,还无法回去,表明将士们驻守疆场的悲壮豪情。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需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意象:这一句选取典型意象“羌管”“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
15、的思乡之情。炼字、视听结合:“悠悠”从听觉角度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满”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词人愁绪的浓重。动静结合: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的动和满地白霜的静,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主旨句,互文修辞,借“白发”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忧国怀乡的凄清悲凉之感。/“泪”流露出边关将士对功业未成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8、主旨情感:词的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阙写边关将士的愁情,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的惆怅、伤感、自勉、
16、悲慨之意。9、理解默写:词中写将士们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思乡、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江城子密州出猎笔记1、上阙描绘了怎样盛大的场面?目的是什么?场面:上阙描绘了密州出猎的盛况。作用:展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对比,表现了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为下阙抒情做铺垫。2、哪个字统帅全词?“狂”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狂”字统领全篇,是全词的词眼、核心线索。作用: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体现了词人雄健、豪放的性格特点。3、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
17、“牵黄”“擎苍”的行为。“锦帽貂裘”的装束。“千骑”狂奔的场面。自比孙权的语气。4、词的上阕是如何描述出猎场景的?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架猎捕苍鹰, 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裘的出猎者,率领众多随从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5、赏析“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画面: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裘皮大衣,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炼字:“卷”有“席卷”的意思,极富表现力,写出了出猎时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修辞:“千骑”运
18、用夸张修辞,表现出猎场面宏大,队伍雄壮威武。6、亲射虎,看孙郎: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7、“鬓微霜,又何妨”赏析: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何妨”反问语气强烈,表明自己并不在意年龄的变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8、“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用典: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来启用自己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之志。9、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比
19、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现词人希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0、赏析“西北望,射天狼。”比喻、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比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抒发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11、“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12、词的上下阕都写到一个“射”字,情感内涵有何
20、不同?“亲射虎”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少年狂气,“射天狼”抒发的是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13、本词中的“狂”,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壮”,从内容到情感都有相似之处,试分析。本词上片写壮观出猎,下片写拉弓请战,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形象;辛词上片回忆临敌出征的军营,下片写驰骋作战,衬托了词人的英勇无畏,两篇都表达了词人的为国立功之志。14、江城子与破阵子中都写到“自发”,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江城子中写白发,意在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破阵子中写白发,是表达自己己年近半百却壮志未遂的抑郁。15、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见闻感受,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
21、典故委婉地表达出企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破阵子笔记 1、全词描写了哪些军营和战争场面? 吹角连营,分麾下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2、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写角度: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诗人在夜里醉酒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曾经的军营生活,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写法角度: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通过“醉里”“梦回”两个场景,表现了诗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3、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借代:运用“八百里”的典故,借代酒食,通过描写
22、士兵们欢欣鼓舞、奏乐吃肉的场景,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八百里秋点兵”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一起分食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修辞:对偶,“八百里”对“五十弦”,“分麾下炙”对“翻塞外声”,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该句的音乐美。通过描写士兵们欢欣鼓舞、奏乐吃肉的场景,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4、赏析“沙场秋点兵”。 炼字:“秋”字点明了季节,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悲壮的气氛(秋字的表达效果)。“点”字突出肃穆威严的战场氛围,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点兵”出征,预示了战
23、无不胜的前景。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修辞:夸张、比喻,把弓弦声比作霹雳声,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景,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炼字:马、快、弦、惊四个字,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准确地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 用典:引用的卢马“一踊三丈”的典故,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展现 出将士骑快马的画面,突出将士的勇猛、雄健,表达出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