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196659
  • 上传时间:2024-12-2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83.0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 统编 九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复习 温习 古诗文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 送东阳马生序笔记1、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答案】(1)困难及克服: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生活之苦。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2) 细节描写: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体现嗜学的特点。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虔诚情态。如“四支僵劲不能动”的受冻之状体现作者求学毅力过人。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

    2、连串的动词,如“被”“戴”“腰”“佩”“备”等反衬自己的苦寒之状。(3)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文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同舍生”的衣着的,这样写的目的?答案:连用“被”“戴”“腰”“佩”“备”等动词,着力写“同舍生”服饰的华美。通过与“同舍生”衣着的对比突出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强大,反衬其独得学习之乐。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条件,专心治学。(分析,1分,目的,2分。共3分)(4) “穷冬烈风”“大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天气等方面,描写了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5) 文章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求学之难的()?/第二段是如何表现的()用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

    3、恭敬进行对比,突出叩问之难;用路途遥远、天气恶劣侧面表现求学过程的不易;用自己与同舍生生活的对比,突出求学生活的艰难。2、(教材思考探究第三题)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答案】“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请结合具体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对比说理余幼时: 生活艰 奔走苦 致书难 求教难今之诸生: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有凡所宜有之书 有司

    4、业博士为师4、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5、 本文是劝学之作,文中却用大量篇幅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何用意?答案:作者通过追述自己在家贫、无书、无师的逆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来表现求学之难,说明了要想学业有成,需要意志坚定,精神强大,克服种种困难。和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勉励马生珍惜现在良好的物质条件,勤勉读书。6、(比较阅读)本篇和孙权劝学都是劝学之作,宋濂是如何劝学的?孙

    5、权是如何进行劝学的?【答案】宋濂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和专心,不在于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益处),使吕蒙无法推托,开始学习。(两人都是现身说法)7、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好处什么?宋濂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勤且艰的学习经历,现身说理,增强了真实性和可信性。同时拉近了与马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了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显得委婉含蓄,更有说服力,易于马生接受。8、文中描写了同舍诸生穿着打扮美丽奢华,用“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6、略无慕艳意”描写了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精神。6、 文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两句勉励马生,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解释了作者毫不艳羡的原因。 鱼我所欲也笔记1、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开篇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设喻,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形象生动地引出观点。接下来道理论证,提出观点之后从正面分析论证“义”高于“生”,以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强调“义”重于“生”,最后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然后举例论证。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最后

    7、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与“不辩万钟”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之人的感激而“失其本心”的反面进行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全文的论证思路:)2、文章开头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何好处?答案:开篇运用类比论证,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好处:以“鱼”“熊掌”设喻,揭示出生和义的轻重关系,说理形象,通俗易懂。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作为道理论证,证明观点。3、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

    8、解。【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章侧重指羞恶之心。 失去本心的原因:不能坚守天性的善良;经不住利欲的诱惑。4、第2段中的“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都是没有失去本心,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富贵不能淫中的哪句话来印证?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第2段列举了哪两种对待“本心”的行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种行为:不为嗟来之食弯腰的守护本心的行为;为荣华富贵抛弃礼义的失去本心的行为。详略安排:略写了第一种行为,详写了第二种行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以第一种行为反衬第二种,增强对失去本心的行为的批判,详写第二种行为时,

    9、还详细阐述了人们失去本心的原因,可以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6、“向为身死而不受向为向为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赏析:运用排比、对比、反复的修辞,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极力增强了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形式整齐,使说理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该句是如何阐述观点的?将从前和现在截然相反的做法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7、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善用修辞增强雄辩的力量是其特点,请结合这篇文章内容,分析孟子的语言特色。【答案】善用比喻和类比,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大量运用排

    10、比句和对偶句,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如从不同层次、角度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由物到人、由家人到外人,增强气势,突出孟子论证的义正词严与理直气壮。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得之”与“弗得”,“呼尔”与“蹴尔”,“行道之人”与“乞人”,由说理转为铺排,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善用对比,正反论述。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例子对比说明,正反论述,逐步深化。9、理解默写: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两句,直接体现了当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 要追求道义的精

    11、神境界。 本文中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儒家思想一脉相承,论语中的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内涵一致。渔家傲秋思笔记1、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上阕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表现:气候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塞下天气极其寒冷,与家乡中原大不相同。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及号角声混杂一起,这种“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景色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不同于内地城市华灯初上的景象。(2)“

    12、异”字作用:“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2、 衡阳雁去无留意:(1)用典: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以大雁毫无逗留之意,写出塞下天气极寒的特点。(2) 为什么这里用“雁”而不用“燕”?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 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3、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写景角度:写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 孤城,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

    13、下阕的抒情蓄势。炼字角度:“闭”字写出了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将城门紧紧关闭了的景象,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画面:边塞四周特有的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里,长烟直上,落日西斜,孤城紧闭。 该句是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的?A:调动视觉、听觉,边声四起,号角呜咽,从听觉角度写出战争的一触即发;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嶂里以及城门紧闭的情景,则是从视觉角度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B: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静景,边声、号角声则是动静。动静结合,展现戒备森严的场景,进而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4、词的上阕是怎样创设苍凉悲壮的意境的?寓情于景,通过大雁南飞,表现秋天的苍凉

    14、凄冷;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号角声,连绵起伏的山峦,表现边塞雄浑险峻;通过升起的狼烟、西沉的太阳和大门紧闭的城池,表现战地的悲凉壮阔。5、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揭示了了将士们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修辞:对比,“一杯”和“万里”在数字上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距离家乡之远,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如今功业未成,敌患未除,还无法回去,表明将士们驻守疆场的悲壮豪情。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需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意象:这一句选取典型意象“羌管”“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

    15、的思乡之情。炼字、视听结合:“悠悠”从听觉角度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满”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词人愁绪的浓重。动静结合: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的动和满地白霜的静,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主旨句,互文修辞,借“白发”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忧国怀乡的凄清悲凉之感。/“泪”流露出边关将士对功业未成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8、主旨情感:词的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阙写边关将士的愁情,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的惆怅、伤感、自勉、

    16、悲慨之意。9、理解默写:词中写将士们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思乡、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江城子密州出猎笔记1、上阙描绘了怎样盛大的场面?目的是什么?场面:上阙描绘了密州出猎的盛况。作用:展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对比,表现了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为下阙抒情做铺垫。2、哪个字统帅全词?“狂”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狂”字统领全篇,是全词的词眼、核心线索。作用: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体现了词人雄健、豪放的性格特点。3、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

    17、“牵黄”“擎苍”的行为。“锦帽貂裘”的装束。“千骑”狂奔的场面。自比孙权的语气。4、词的上阕是如何描述出猎场景的?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架猎捕苍鹰, 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裘的出猎者,率领众多随从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5、赏析“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画面: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裘皮大衣,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炼字:“卷”有“席卷”的意思,极富表现力,写出了出猎时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修辞:“千骑”运

    18、用夸张修辞,表现出猎场面宏大,队伍雄壮威武。6、亲射虎,看孙郎: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7、“鬓微霜,又何妨”赏析: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何妨”反问语气强烈,表明自己并不在意年龄的变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8、“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用典: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来启用自己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之志。9、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比

    19、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现词人希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0、赏析“西北望,射天狼。”比喻、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比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抒发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11、“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12、词的上下阕都写到一个“射”字,情感内涵有何

    20、不同?“亲射虎”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少年狂气,“射天狼”抒发的是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13、本词中的“狂”,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壮”,从内容到情感都有相似之处,试分析。本词上片写壮观出猎,下片写拉弓请战,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形象;辛词上片回忆临敌出征的军营,下片写驰骋作战,衬托了词人的英勇无畏,两篇都表达了词人的为国立功之志。14、江城子与破阵子中都写到“自发”,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江城子中写白发,意在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破阵子中写白发,是表达自己己年近半百却壮志未遂的抑郁。15、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见闻感受,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

    21、典故委婉地表达出企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破阵子笔记 1、全词描写了哪些军营和战争场面? 吹角连营,分麾下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2、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写角度: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诗人在夜里醉酒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曾经的军营生活,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写法角度: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通过“醉里”“梦回”两个场景,表现了诗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3、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借代:运用“八百里”的典故,借代酒食,通过描写

    22、士兵们欢欣鼓舞、奏乐吃肉的场景,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八百里秋点兵”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一起分食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修辞:对偶,“八百里”对“五十弦”,“分麾下炙”对“翻塞外声”,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该句的音乐美。通过描写士兵们欢欣鼓舞、奏乐吃肉的场景,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4、赏析“沙场秋点兵”。 炼字:“秋”字点明了季节,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悲壮的气氛(秋字的表达效果)。“点”字突出肃穆威严的战场氛围,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点兵”出征,预示了战

    23、无不胜的前景。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修辞:夸张、比喻,把弓弦声比作霹雳声,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景,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炼字:马、快、弦、惊四个字,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准确地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 用典:引用的卢马“一踊三丈”的典故,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展现 出将士骑快马的画面,突出将士的勇猛、雄健,表达出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

    24、,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将军铁骑飞奔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的战斗场景,让人仿佛看到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的战斗场面。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此句是词人的理想,即替君王收复国家失地,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表现了词人想要报效国家的拳拳爱国之心。8、“可怜白发生”,词人因何感慨“可怜”? 一方面表明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岁已高,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9、“奇句有奇效”试结合“可怜白发生”赏析:内容上:此句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25、感情上,情感一落千丈,由雄壮变为悲壮,抒发了词人两鬓染霜、壮志未酬的悲愤。 表达效果上,戛然而止,悲壮苍凉,余味无穷。 10、 “可怜白发生”是否与“壮词”的风格不一致?一致。此句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看似消沉,实则仍是壮语,只是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 11、从“沙场秋点兵”到“可怜白发生”,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沙场秋点兵”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可怜白发生”表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转为失望的痛苦无奈,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每点1分)1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

    26、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是实写,中间部分对军营生活的描写是虚写,虚写部分表达此人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怀念,实写部分写自己年老体衰、无所事事,与虚写部分形成对比,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13、 作者为什么称这首词为壮词?选材:“吹号角”“分麾下炙”等军营生活场景,表现出一种勇猛雄壮的气势。语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分”“翻”两个动词,动感强烈,有力地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豪迈的气概。情感;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凉。14、词人形象:梦境中:意气风发、冲锋陷阵、忠心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现

    27、实中:有雄心壮志,却年老体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15、思想感情: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以及 对友人的激励慰勉之情。满江红笔记1、“又是中秋佳节”:“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画面:秋高气爽,篱笆下的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样明净 ,秋风拂来,暗香盈袖。 写法:以乐景衬哀情,明丽的秋景更反衬了词人心中的忧愁(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的怡然自得和愁苦复杂心理),表现出环境的静谧,为下文抒情蓄势。 用典,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

    28、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反衬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理。 炼字:“拭”是“擦”的意思,在这里指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传神地写出了院落篱下,菊花盛开的澄明秋色。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 。用典,运用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了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修辞:比喻,以汉军破楚的故事自比,说明自己与家人决裂,表达词人冲破家庭牢笼的决心和信心,巧妙地把国家危难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4、“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的“徒”字是什么意思?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炼字:“徒”是“徒劳、白白地”的意思,这个字写出了在中秋佳节正是团圆的时候,而词人只能白白地思念

    29、自己的家乡。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悲苦,暗含了婚姻生活的不幸福。5、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情感:道出了命运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命运被摆布的愤慨和不屑,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冲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炼字:运用“强派”“殊未屑”等词语,道出命运的不公,表达作者极其不屑做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表现词人与天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6、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词人的“竞雄”精神的。修辞: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写出词人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刚烈豪迈气概和巾帼英雄情怀,表现词人的“竞雄”精神。 采用谐音:“身”与“心”音近,“列

    30、”与“烈”音同,音调上收到韵律和谐的效果,使诗句读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句式: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基调高昂,豪迈雄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和豪情,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精神。7、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的情感。用典,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也充满了没能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参与斗争的忧郁和感慨。“青衫湿”的情感:“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词人泪湿衣衫,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参与斗争的忧郁和感慨。8、秋瑾别

    31、暑“鉴湖女侠”,她身上的“女侠”精神体现在何处?(2分)性格刚烈,不愿安于现状,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气;胸怀大志,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每点1分,共2分)9、这首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 风格: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属于豪放词。情感: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10、上下片词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上片主要表达了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有不为世俗所了解的苦闷心情。11、 词人形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一番事业的

    32、巾帼女英雄形象。12、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曹刿论战笔记 (取信于民、民本思想) (劝谏方式:直言进谏直陈作战的先决条件)文学常识: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牧野之战1、 梳理故事情节:按人物

    33、(曹刿)活动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按事件(战争)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3、 齐鲁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取胜之后,曹刿并不立马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

    34、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鲁庄公虚心纳谏。4、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曹刿是从哪几个方面“论战”的?战前:取信于民; 战中:把握战机 战后:探清虚实【详细解答】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条件,告诫鲁庄公要亲民爱民,小恩小惠并不足够,更要公正待人。战中:把握战机(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战争开始时先按兵不动,待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发动进攻取胜。战后:探清虚实(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敌方战败后,先下车察看敌情再确定追击。5、“肉食者鄙”的“鄙”体现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两次回答,表明他把战胜的机会寄希望于身边的臣

    35、子、神,而不是百姓;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已经取胜却还不知道原因,足见其“”鄙”。6、分析人物形象:(1)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责任担当意识)【答案】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值得我们学习。(2) 曹刿人物形象: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他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在与鲁庄公三问三答

    36、中,认为“民从”才是取胜的重要保证。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3) 鲁庄公人物形象:(鲁庄公的“鄙”;鲁庄公的不“鄙”)政治上见识鄙陋。鲁庄公最初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急于求成,军事上行事轻率,军事才能鄙陋。战场上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取胜却不知缘由。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谦虚好学。作战中他能够虚心听

    37、取曹刿的意见,战后又询问取胜原因。7、如何塑造曹刿形象?(正侧结合:正面:(2)、(3); 侧面:(1) )(1)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将曹刿与“乡人”对国事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情。将曹刿与鲁庄公对战前准备的认识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通过对话来塑造曹刿的形象。战前与鲁庄公三问三答中,认为“民从”才是取胜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战中,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体现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作战时机;战后,解释取胜原因,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3)详略安排:详写曹刿战

    38、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交锋的场面,突出曹刿的军事才能。8、文章用短短两百多字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典型人物,有人认为作者将二者进行对比,一褒一贬,你怎么看限定作答方向?【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对二者并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首先,曹刿是一个心系家国的爱国志士,在家国危难之时能够主动“请见”,鲁庄公作为“肉食者”也没有尸位素餐,反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两人共同迎敌,可见其齐心为国,最后的解惑对答则不仅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同时也体现了鲁庄公的礼贤下士、谦虚好问。综上可知,作者对二人不存在明显的褒贬倾向。9、文章的详略安排:(1)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

    39、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题目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参考答案】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如第1段中曹刿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 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好处: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很好地塑造了曹刿的人物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变式设问:左传重写“谋略”过程,这在文中是怎样

    40、体现的?【参考答案】本文略写战争的过程,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战前,通过具体描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战中,详写曹刿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场面;战后,详细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10、 全文的对比手法: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曹刿的关心国事与乡人的无心国事对比;战前的三问三答,突出曹刿的远谋、鲁庄公的浅陋;战中鲁庄公的两次冒进与曹刿的抓准时机对比;战后鲁庄公的茫然不知与曹刿的细说原委对比。11、 春秋笔法:即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试以第2段为例分析此手法在表达作者态度方面的作用。

    41、作者用“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未可”“可矣”依次体现出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形象。第2段文字不着褒贬之词,却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展露无遗,隐晦地表现出作者对鲁庄公的贬斥,对曹刿的赞许。12、理解默写:文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位卑未敢忘忧国”,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这种爱国担当可以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概括。文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

    42、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劝谏方式: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说理,委婉劝谏)1、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邹忌讽谏 齐威王纳谏2、 按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的结构梳理课文内容。【参考答案】课文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2、试举例分析“三叠式结构”的妙处:【参考答案】“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

    43、”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妙处: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体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三叠式示例: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祥子的三起三落3、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速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参考答案】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

    44、,并把自“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已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4、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邹忌具有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邹忌关心国家大事,生活中经历了“比美”,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齐王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

    45、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5、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在给他人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要胸怀宽广,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的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6、人物形象:邹忌:睿智、善于思考、关心国事、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有担当、有责任感齐威王:从善如流、英明果断、敢于直面指责、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气度,有治国理政的智慧7、 详略安排:【答案】详写邹忌“三问三思”谁

    46、美和向齐王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但略写中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略,只用了一个“善”字。详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内容,罗列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种奖赏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一详一略,详写具体生动,略写余味无穷。8、 分析“善”字的内涵:【参考答案】表现了齐威王对邹忌言论的认可与赞同。说明他将要听从邹忌的建议,写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和作为政治家的胸怀。9、 最后一段为什么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作结?/最后一段作用: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由此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的道理。10、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邹忌讽读效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谏人数减少,写出齐威王敢于纳谏、善于纳谏、广开言路,政治清明,侧面写出邹忌讽谏的效果明显;由四国来朝拜,写出齐国国力变强,侧面写出邹忌讽谏成果之大。11、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19665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