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doc》由用户(微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数学 四年级 学期 第四 单元 优质 教案 备课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优质教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优质教案 (含单元备课)(含单元备课) 四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 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 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位数 乘两位数。 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 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本单元的内容在已经学过两位数 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
2、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 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 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 索并不会感到困惑。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 同的情况,因此,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
3、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 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属于旧知推新知,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基 础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 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 的具有实际背景
4、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 速度、 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 =路程”将三者简明、有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解决例 3 中的具体问题, 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 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 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 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 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
5、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时安排 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1 课时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1 课时 3 积的变化规律.1 课时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1 课时 1 1 三位三位数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 0) 一一 课课 时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教材第 47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
6、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 数学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 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北京吗?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 小时,火车 1 小时行 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会列式吗? 生:14512。 师:估算一下,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可以把 145 看作 150,把
7、12 看作 10,这样 15010=1500,所以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 1500 千米。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 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 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 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尝试练习。 (1)出示例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
8、算式:14512。 (3)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集体讨论算法。 (2)投影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种做法: (3)说一说: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哪里? 学生:甲和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 1 乘145,得数的末位 5 应与 因数的十位对齐。 3.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算什么?(先算 2 乘 145,结果是 290,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算什么?(再用因数十位上的 1 去乘 145)得多少?(145 个十)5 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 对齐?(要和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9、) 第三步算什么?(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 1740)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 4512 和 14512。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3)归纳法则。 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 0 不写。 师:由此看出,不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一个 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第二个因
10、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5.验算。 提问:做完题后,你如何检查? 生 1:我用计算器来验算。 生 2:我再重做一遍。 提问:精确值与你们开始的估算值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丌同层 次的学生采取丌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 0)
11、;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的笔算三位 数乘两位数 B 类 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 258 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每个月要用掉多少双这种一次 性筷子?(按 31 天计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 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埻作业新设计 A 类 16758 25824 2208 竖式略 B 类 25831=7998(双) 教材习题 教材第 47 页“做一做” 1608 8272 15300 19434 7728 3915 8827 10010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 计算:14512= 4512= 总结:先用
12、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 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 2 三位三位数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 0) 一一 课课 时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教材第 4850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 0 的个数的确定。 重点难点 难点:因数中间的 0 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
13、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10 2310 3230 813 650 2420 2.提问。 出示:65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 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 0) 出示:242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 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 0) 3.导入。 观察:650 和 2420 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 0) 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 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16030= 二 探究体验,经
14、历过程 1.学习例 2(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 1: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 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 0。 生 2:我是这样算的: 学生 3: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 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 算?(学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 师: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 0 前面的数对齐,再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提问: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 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添几个 0) (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15、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2.巩固练习。(教材第 48 页“做一做”) (1)板书“做一做”内容。 (2)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道题。 (3)多数同学做完后,老师指名板演。 (4)质疑。 3 6 0 3 6 0 2 5 与 2 5 ,计算时哪个竖式简便? 明确:“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学习例 2(2)。 (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中间有 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 0) 1 0 6 提问: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可以写成 3 0)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
16、可以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 上的积呢?(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1 0 6 3 0 3 1 8 0 三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B 类 小叶准备坐汽车到相距1000千米的外婆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那么10小时后 小叶能到外婆家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埻作业新设计 A 类 11025=2750(个)
17、27503000 所以到 10 时 25 分他不能完成 3000 个字的打字任务。 B 类 8010=800(千米) 800 千米5 吨 不够 6. = 7. 8760 9430 8554 15000 2884 3834 6720 4560 8. 略 9. (125+18)3=429(元) 10. (1)30212=3624(元) 13514=1890(元) 14015=2100(元) (2)3624+1890+2100=7614(元) 11. 有三种购买方案。 12815=1920(元) 3000-1920=1080(元) 10815=1620(元) 3000-1620=1380(元) 19
18、815=2970(元) 3000-2970=30(元) 12. (答案不唯一)其中乘积最大的是 43520=22360 或 43052=22360。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 因数末尾有 0 的简便算法: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在 积的末尾添写几个 0。 3 3 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一一 课课 时时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 5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