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年新高考语文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 新高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模拟 试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真题分类汇编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年新高考语文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2024届高考(新高考卷)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
2、则才慧发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筈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
3、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注】筈:箭尾。謏闻:小的声名。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
4、反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
5、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3分)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答案】10ADF 11C 12C 13(1)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2)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14相同点:都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立足点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文本二立
6、足于执政者。侧重点不同:文本一强调学习要累(坚持);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夫然”与“故”为因果关系,故应在A处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和“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对举关系,结构相同,故应在D处断开;“是以”是表结果的连词,前面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雕以文藻”,状语后置
7、句,常规语序“以文藻雕”,句意: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余以是记之”,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B.正确。两个“彰”都是“清楚、明显”;句意: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很清楚。C.错误。两个“铦”都是“锋利”;句意: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也不会锋利。/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正确。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错,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
8、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可知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也可依据“中年”(意为隔年)来判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通过、经由;“假”,借助;“者”,的人。(2)“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由“近而愈明者,学也”可知,文本一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可知,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强调学习要积累(坚持)。文本二:由“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知,文本二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可知,文本二立足
9、于执政者。由“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知,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参考译文:文本一: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仓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看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而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精通。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剥茧抽丝,织成细绢,绘以花纹,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礼仪,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世人就会赞誉他。蚕茧不拿来抽丝,那么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不学
10、习,那么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就像海里的蚌不被剖开,体内的珍殊就不会显露;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人的性情不经过磨炼,聪明智慧就不会开启。就比如是金属和木头,金属的性质包含着水,木头的性质蕴藏着火。因此熔炼金属的时候水就出来了,钻木的时候火就生了。人若能从事学习,像钻木炼金一样磨砺他的性情、那么才能和智慧就发生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染色使得它这样的;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寒冷使得它这样的;镜子出于铜而明亮过于铜,是磨冶使它这样的;戎夷的后代,出生时声音相同,长大后语言却不同,是后天的教育使他们如此。远看有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近看更加明亮的,是学习的功效。因此吴地
11、产的箭虽然强劲,但没有箭末的羽毛则不美观;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就不会锋利;人虽然本性聪慧,但不积累学问则不会有所成就。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深思熟虑的法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打动众人。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众人,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通过学习!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里有称为庠的学校,术里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
12、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何处理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
13、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2024届高考(新高考卷)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以余年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
14、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与时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宜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难得。”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缘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
15、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节选自归有光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有删改)材料二: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越地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
16、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节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余好古文辞A然不与B世之为C古文者合D与时E独心F推让之G出于其意H诚然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文中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与
17、现在表示年龄相同的“同年”意思不同。B故,文中意为因此,与屈原列传中“故其称物芳”的“故”意思相同。C中州,又名中原,是区别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说法,指黄河中下游地区。D累,文中意为连续,与成语“日积月累”的“累”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与时与归有光情同手足,当孟与时出任成都推官时,归有光因为没有礼物可以赠送给孟与时而感到惭愧。B归有光一直想要与赵孟静相见,但却未能如愿,因此他对孟与时到蜀中以后能见到赵孟静相见并师从他学习表示羡慕。C曾巩对越地非常熟悉,他认为越地同中原差别不是很大,物产之美“绝于天下”,百姓很少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D曾巩主张为官者不
18、管官职大小,都应有“德义惠爱”之仁,并以此“熏蒸渐泽”百姓,而不应“倾摇懈弛”。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14(3分)这两篇赠序都表达作者对友人的股切劝慰之意,请分别概括作者的劝慰内容。【答案】10ADG 11B 12A 13(1)处在这个国家,(要)侍奉那些贤明的大夫,以那些仁义的士人为友。(2)但是越地还保留陋习,难道是越地习俗无法改变吗?大概因为来这里做官的人没有尽到他们治理教化的责任吧! 14材料一劝勉友人对待刑法要慎重(或“静”)、工作之余要勤奋读书、尊重当地贤
19、士。材料二劝勉友人要有“久居之心”,“不小其官”,积极改变越地的落后面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爱好古文,然而不与当世写古文的人苟合,独独与时真心推崇礼让我,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诚。“余好古文辞”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A处断开;“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中,“与世之为古文者”作“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D处断开;“与时独心推让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G处断开。故选A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从前;因此。句意:我从前被张文隐公赏识。/因此他在作品中描述的事物都带有芬芳的色彩。C.正确。D.正
20、确。连续;积累。句意:多年的老酒陈醋。/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感到惭愧”于文无据,由原文“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可知,原文只是说将要分别,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赠送给与时,没有说感到惭愧。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友”,以为友;“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定语后置,应为“贤大夫”“仁士”。(2)“尚”,保留;“更”,改变;“盖”,大概。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故余于与时,尤望于
21、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可知,材料一劝勉友人对待刑法要慎重(或“静”)、工作之余要勤奋读书、尊重当地贤士。由原文“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成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可知,材料二劝勉友人要有“久居之心”,“不小其官”,积极改变越地的落后面貌。参考译文:材料一:安定的孟与时与我是同榜考中的进士,由于我年纪稍微长一些,(他)常常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我。我爱好古文,然而不与当世写古文的人苟合,独独与时真心推崇礼让我,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诚。与时因为投职成为成都推官,我也成为越中的县令,将要分别,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赠送给
22、与时,太史公在(本纪里说:“掌管刑狱,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啊!”自古以来论述刑罚的要旨,没有像“静”这一字好到极点。这是真正的圣人的话,我把这句话作为对孟与时的劝告。与时从太行山来到京师,如今又到蜀中为官,游览剑阁、石门的胜景,难道不也壮伟吗!昔日王介甫(王安石)开始在大名担任司理,而韩魏公担任太守,韩魏公(韩琦)曾经对王介甫说“你年少,应当读书,不应专心于官事”。而王介甫实际上未尝不读书。因此为韩魏公不了解自己而感到遗憾,但是韩魏公的心意却是好的。所以我期望与时,在为官治理政事的空闲时间,尤其不要忘记学习古人的勤奋用功。孔子说:“处在这个国家,(要)侍奉那些贤明的大夫,以那些仁义的士人为友。
23、”过去张文隐公曾对我说:“如今的人才,只有赵孟静是难得的人才。”赵先生,是成都人,我从前被张文隐公赏识,而赵先生因为这也知道我,只是没有缘分见他一面。士人相知,哪里在见面与不见面啊!然而我心里想念他很久了。(我)羡慕与时能与赵先生相见,更为与时得到一名老师而高兴。材料二:谈论世事的人说南越地区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大不一样。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在那里长期供职,总是车船还没上路,就已经扳着手指头计算返回的日期了,又都把那个地方的官职看成低一等,认为不值得认真干一回。他们预先自作筹划竟像这样,因而到任后全都偏斜动摇,懈怠松弛,没有忧劳和勤胜的心思。以前的越地同闽地、蜀地一样,最初都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