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 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山东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 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课件).pptx》由用户(znzjthk)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山东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 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课件 2024 山东 中考 化学 二轮 专题 复习 中和 反应 溶液 成分 探究 课件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化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微专题中和反应及反应微专题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后溶液成分的探究2 2跟踪训练跟踪训练专题精讲专题精讲1 1命题点命题点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中和反应过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或反应是否中和反应过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或反应是否完全,因此需借助完全,因此需借助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命题点命题点2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操作及现象在烧杯中加入约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色,然后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恰好变为色,然后用胶头滴管逐
2、滴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恰好变为_色为止。色为止。红红无无命题点命题点3实验结论及反思实验结论及反思(1)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在药品滴加过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在药品滴加过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_。(3)实验中不用紫色石蕊溶液代替无色酚酞溶液的原因是实验中不用紫色石蕊溶液代替无色酚酞溶液的原因是_。HClNaOH=NaClH2O 氢氧化钠溶液部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分变质 石蕊遇碱变蓝、石蕊遇碱变蓝、遇酸变红,本身是紫色,颜色变化不明显遇酸变红,本身是紫色,颜色变化不明显命
3、题点命题点4微观实质微观实质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酸中的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酸中的_与碱中的与碱中的_结合成结合成_,即即HOH=H2O。氢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水分子命题点命题点5反应过程中反应过程中pH及温度变化曲线及温度变化曲线(1)pH变化曲线变化曲线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为例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为例图图1图图2曲线类型判断曲线类型判断图图1中,中,A点点pH_7,可判断出在未反应前溶液为,可判断出在未反应前溶液为_(填填“酸酸”或或“碱碱”)性;性;B点点pH_7,表示,表示_;C点点pH_7,可判断出该反应是将,可判断出该反应是将_(填填“碱加入酸中碱加入酸中
4、”或或“酸加入碱中酸加入碱中”,下同,下同)。同理可判断出。同理可判断出图图2是将是将_。碱碱恰好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酸加入碱中酸加入碱中碱加入酸中碱加入酸中图图1图图2曲线上各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判断曲线上各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写化学式写化学式)图像图像图图1图图2A点点_M点点_B点点_C点点_NaOHNaOH、NaClNaClNaCl、HClHClNaCl、HClNaClNaOH、NaCl(2)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曲线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5、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分析:从分析:从A到到B温度升高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B到到C 过程中溶液过程中溶液pH逐渐逐渐_。B点表示点表示_。该实验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代替。该实验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_。中和反应放热中和反应放热减小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命题点命题点6反应后溶液成分的猜想及检验反应后溶液成分的猜想及检验(1)提出猜想提出猜想(以以NaOH和和HCl反应为例反应为例)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_。第二步:进行猜想第二步:进行猜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
6、后溶质成分为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质成分为_;NaOH过量:反应后溶质成分为过量:反应后溶质成分为_;HCl过量:反应后溶质成分为过量:反应后溶质成分为_。HClNaOH=NaClH2O NaClNaOH、NaCl NaCl、HCl(1)猜想存在两种情况:只有生成物;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猜想存在两种情况:只有生成物;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应物。应物。注意注意:作出猜想时,反应生成的沉淀、气体、水以及反应物中不溶于水:作出猜想时,反应生成的沉淀、气体、水以及反应物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均排除。的物质均排除。(2)不合理猜想的判断:不合理猜想的判断:猜想的物质中含有反应物中未涉及的元素;猜想的物质
7、中含有反应物中未涉及的元素;猜想的物质之间能反应。猜想的物质之间能反应。(2)成分检验成分检验生成物不需要检验,只需要检验过量反应物生成物不需要检验,只需要检验过量反应物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不造成干扰:直接检验反应物。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不造成干扰:直接检验反应物。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造成干扰:先排除干扰再检验反应物。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造成干扰:先排除干扰再检验反应物。1.(2023潍坊改编潍坊改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B.p
8、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OHC.n点表示的溶液中的微粒只有点表示的溶液中的微粒只有Na和和ClD.向向m点处加入点处加入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m点显酸性点显酸性B2.(2022德州德州20题题5分分)向向NaOH溶液中滴入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1)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上面横线上写出每种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上面横线上写出每种图形表示的离子图形表示的离子(填离子符号填离子符号)。(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下列物质
9、中只有一种能与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能与K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_(填序号填序号)。HNO3 CuSO4 CaCl2OHNaNaOHHCl=NaClH2O3.(2021黄石黄石)某班同学在做某班同学在做“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的探究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提出问题】如何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如何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药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10、、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药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稀)、酚酞溶液、蒸馏水、酚酞溶液、蒸馏水【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甲小组在烧杯中加入甲小组在烧杯中加入5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发现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发现_(填现象填现象),证明,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乙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乙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1、情况,得到了如图所示的三条曲线。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图所示的三条曲线。实验实验1:50 mL稀盐酸与稀盐酸与50 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曲线a);实验实验2:50 mL稀盐酸与稀盐酸与50 mL蒸馏水混合蒸馏水混合(曲线曲线b);实验实验3:50 mL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与50 mL蒸馏水混合蒸馏水混合(曲线曲线c)。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无色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无色NaOHHCl=NaClH2O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增加实验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增加实验2、实验、实验3的目的是的目的是_。对比三条曲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一定发生对比三条曲线,可以得到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