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考点归纳.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新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考点归纳.docx》由用户(qxx1235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统编 年级 上册 期末考试 考点 归纳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七年历史第一单元考点归纳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元谋人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二、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三、 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四、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特征。2、 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群体生活,共同劳动依靠狩猎和采集生存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技术成熟 。会使用火。火可以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3、北京人的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遗址
2、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五、山顶洞人1、时间、地点、体貌特征: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发现的。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2、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何进步?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
3、发现于我国。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 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变化一:磨制石器的发展;变化二:家畜饲养的出现;变化三:陶器的出现。农业兴起的意义: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3.原始农作地区分布特点1:分布广,数量多;特点2:沿大河流分布。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等;黄河流域:大汶口遗址、陶寺遗址。河姆渡人的生活1、 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2、 生产生活:河姆
4、渡人:房屋建筑是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的粮食作物水稻;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用于翻土耕作。河姆渡人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仰韶文化: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发现地点在黄河中游,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典型代表有半坡居民、双槐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发现地点在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典型代表焦家遗址、龙山文化。半坡遗址:1、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5、2、生产生活:半坡居民的粮食作物粟、黍;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彩陶等。饲养猪狗;制作乐器陶埙、骨针、骨锥、石质和陶制纺轮说明半坡人会织布、制衣。3.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墓葬: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1、 大约5000年前,我国形成了早起国家。2、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时间),位于浙江余杭(地点长江流域)。考古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
6、织能力。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差异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古城:陶寺古城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考古发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陶寺古城的意义: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 中华文明的意义(特点):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华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三、远古的传说1、 阪泉之战:
7、黄帝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炎黄部落联盟。2、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战胜东方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3、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4、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其标准是“贤德之人”。5、大禹治水精神品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度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约公元
8、前2070年(2)建立人物:禹(3)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5)末代国君:桀(6)禹死后,启夺取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7)启继承王位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7)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2.商朝的统治:(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人物:汤(3)都城:亳、殷(盘庚迁殷)(4)末代国君:商纣王(5)盘庚迁殷:原因:躲避自然灾害;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经济。3.西周的兴衰:(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人物:周武王(3)建国之战:牧野之战(4)都城:镐京(5)末代国君:周幽王(另外一个暴君是周厉王)(7)西周 :分
9、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分封对象:宗亲(主体)、功臣等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作为藩篱拱卫周朝)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等级: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评价:积极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朝代夏商西周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
10、46年都城阳城亳、殷镐京(今陕西西安)开国之君禹汤周武王亡国之君桀纣周幽王制度世袭制分封制标志事件“家天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认识。灭亡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启示: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1.王室衰微:(1)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背景:礼崩乐坏,分封制等各种制度瓦解。(3)表现: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
11、洛邑一带;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实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陷入危机。(4)结果: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大国诸侯势力雄厚,他们操控政治,竟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2.诸侯争霸:(1)原因: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旗号:“尊王攘夷”(3)春秋五霸:史记中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4)诸侯争霸的影响: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2、。3.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表现:出现铁制农具;牛耕出现;作用(意义):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战国七雄:(1)背景:旧制度走向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2)“战国七雄”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3)著名战役:如桂陵之
13、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4)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5)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到兼并。(6)战争影响:积极:这种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整个国家统一。消极 战争给人民的重大的人员伤亡,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2.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支持者秦国国君:秦孝公)(4)内容:政治:确立县
14、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5)影响: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启示: 原因: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等
15、。 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具有创新精神;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深化改革。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第7课 百家争鸣1.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地位: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规律来行事。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16、如难和易、长和短等(辩证法思想)。处世上:主张安于柔弱地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著作是老子(道德经)2.孔子和儒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上: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教育上: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著作是论语。3.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
17、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战国百家争鸣背景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旧制度瓦解和新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代表作儒家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拥护正义战争强调“仁者无敌”;得民心得天下。孟子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荀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墨子道家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庄子法家韩非强调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子兵家孙武(创始人)“知己知彼,
18、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基础。孙子兵法意义、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8课、 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天文,历法,医学天文商朝甲骨文有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公元前613年)。历法概况:夏朝已有历法;商朝历法逐渐完备;甲骨文开始出现干支纪年;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意义:制定历法,分出24节气,有效地指导了人
19、们的生产活动,这在古代农业社会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日常生活规律作息。医学神农尝百草;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党史的医学成就,讲述了内脏部位,血脉循行情况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文化甲骨文发现人王懿荣(清朝)地位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意义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特点数量多,种类丰富用途祭祀、军事等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金文(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面的文字)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
20、和国家权力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与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社会现实。地位: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屈原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屈原代表作离骚。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夏、商、周科技、文化对后世影响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在其领域具有奠基地位,对后世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文字等的演进
21、与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后世科技与文化的源头之一。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人民企盼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生活。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继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如战略方式得当: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2.过程: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就是各国灭亡顺序)。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3.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
22、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内容: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嬴政宣布自己是天下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施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在郡下设县。(郡县制的影响: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23、,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目的: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2.措施:(1)文化: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原因: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对秦朝国家治理不利。目的:消除文字差异。影响: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