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北师大 高中历史 必修 第四 单元 中国 现代 社会生活 变迁 检测 解析 下载 _人教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1906 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 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 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 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 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 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 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2.1918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 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 有的
2、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 A 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 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 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 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3.1934 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 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也积极地洋 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拜金主义盛行 B 城乡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C 盲目崇洋媚外 D 市场完全被洋货占领 4.19 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下列不 属于当时中国报刊业发展特点的是( ) A 近
3、代报刊对洋商和洋务集团有一定依赖关系 B 近代报刊是政府发行的公报 C 大多模仿西方报刊形式,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 办报者往往兼有政治和经营上的双重考虑 5.1931 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 6 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 1936 年,上海华 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 124 部、租界 213 部。1933 年至 1936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 3389 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 1962 次。这反映出( ) A 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 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 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 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4、、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 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 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7.18951911 年中国创办报刊 1 520 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 88%,就连素为商业性 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 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
5、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 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1863 年 3 月 7 日, 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 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 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 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0.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 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清朝的宣传工具
6、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1.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 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 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 火车 B 轮船 C 飞机 D 汽车 12.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 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其言论说明了( ) A 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B 洋货输入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清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清朝文人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 13.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 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
7、上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B C D 1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5.1968 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 背景是( ) A 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 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 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 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16.有人
8、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 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 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 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17.1880 年 4 月 25 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 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词中提到的是( ) A 有线电报 B 无线电报 C 固定电话 D 移动电话 18.与电影相比,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时效性较强 人们的选择余地更大 普及率较高 视听效果较优 A B C D 1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
9、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 50 年代流行列宁装, 60 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 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 A 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 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 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 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2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 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 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 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 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21.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
10、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 锦饼干、酸果、洋蜡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反应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2.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 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 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 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 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 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 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二、二、 综合题综合题 23.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 1861 年北京海关总
11、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 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 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 (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 45 年。 )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 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 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 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 1896 年,全国 24 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 年,清 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 35 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 (1907 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
12、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 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 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在消费方面却放弃 节俭而趋于奢侈化。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同时还耗费巨资结纳官府。到近代,开始 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 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 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
1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5.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 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 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 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