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中地理 鲁教版 新教材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必修 第一册_鲁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 风能、水能)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
2、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 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
3、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 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4、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 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2 6.航天发射基地
5、选择的条件 (1)尽量选择纬度较低的地区。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2)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地势平坦开阔、 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地势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3)尽量选择恶劣天气少,天气晴朗,大气污染轻、 透明度高的地区;(4)交通便利;(5)人烟稀少,有建立禁区的可能;(6)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 7.我国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 (1)纬度低,发射方向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发射效率高,费用少,技术难度低并可延长卫星寿命;(2) 射向多,射向范围大,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都可以发射;(3)交通方便,海运方便 大型运载火箭运输;(4)火箭落区为海洋,不经过人口稠密地区
6、,安全性好,不污染国土;(5)后勤支持强 劲有力;(6)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第二讲第二讲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 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新生第四新古纪,中生白垩侏叠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3.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 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 原始地球。 (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
7、渐聚集到地球的 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 的水圈。 (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 38.5 亿年。 (6)生命大爆发:大约 5.4 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 2 000 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此后地 球进入显生宙。 (7)人类诞生:大约 180 万年前。 4.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分布空间
8、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2)海陆变迁 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 3 亿至 2 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距今约 6 500 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3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 的影响。 (4)矿产形成 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 矿期等。 【问题举例】 1.岩层
9、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 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原有岩层。 2.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分析其原因。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人类活动及地域联系 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 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 变硬、土地盐碱化等
10、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 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 3.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 第四纪 1.8060.005 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 绝;人类诞生 新 生 新近纪 5.3320.005 人类的祖先 类人猿出现 23.030.0 5 代 33.90.1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古近纪 65.50.3 被子植物繁荣 显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等大批生 白垩纪 99.60.9 生 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宙 中 鸟类出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 生 侏罗纪 199.60.6 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
11、 代 物繁荣 三叠纪 251.00.4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 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古 生 二叠纪 299.00.8 地球上 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 陆轮廓初现 4 代 石炭纪 359.22.5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泥盆纪 416.02.8 昆虫出现; 石松和木贼出现,种子植物出现 志留纪 443.7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488.3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 542.0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630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2 300 蓝藻、细菌繁盛 前寒武纪(寒武纪 之前的时期) 2 50
12、0 成铁纪(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3 600 蓝绿藻出现 3 850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4 150 地球上出现海洋 4 570 地球形成 第三讲第三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内部圈层界面 (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 (1)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介于莫
13、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 800 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 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 3 400 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 固态,外核为液态。 5 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
14、物的总和。生物圈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问题举例】 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与水中游泳的人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 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因为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水 中游泳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 第四讲第四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4)尘埃的作用:反射太阳
15、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 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平均 12 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厚度约 40 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 50 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 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 要作用。 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
16、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 a 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6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 b);随着地面辐射冷 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 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 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 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17、以冬季最强。冬 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 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 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 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 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2)逆
18、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加剧近地面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 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 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 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4. 大气的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
19、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 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6.大气的受热过程: 7 7.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的一些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
20、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8.大气的运动:垂直方向-对流;水平方向-风。 9.热力环流: (1)规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天气阴雨; 冷却-下沉-近地面高压-天气晴朗。 (2)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 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10.热力环流解释的一些现象: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8 11.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过程 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
21、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 力 (2)风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F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F3-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4)高空中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比较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 12.风向的绘制 第一步:作等压线的垂线(地点位于等压线圆弧位置时,先画
22、出过该点的切线,再作切线的垂线); 第二步:在垂线上绘制箭头,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三步:确定所属半球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第四步:顺着运动方向绘制。 近地面风向与原箭头成 3045夹角 高空风向:与原箭头垂直 【问题举例】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 温差大。 (2)天气状况:(新疆)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
23、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 小于陆地。 9 2.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 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 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塑料大棚是怎样起到保温作用的? 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
24、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 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5.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 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6.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 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7.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