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6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6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 课件第6章 电路 分析 基础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第六章 互感与理想变压器互感与理想变压器 6.1 耦合电感元件耦合电感元件 6.2 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6.3 含互感电路的相量法分析含互感电路的相量法分析 6.4 理想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6.5 实际变压器模型实际变压器模型 6.1 耦合电感元件耦合电感元件 6.1.1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 图6.1-1是两个靠得很近的电感线圈,第一个线圈通电流i1,它所激发的磁通为11(自磁通),其中一部分磁通21,它不但穿过第一个线圈,同时也穿过第二个线圈。同样,若在第二个线圈中通电流i2,它激发的磁通为22。22中的一部分12,它不但穿过第二个线圈,也穿过第一个线圈
2、。把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所激发的磁通穿越本线圈的部分称为互磁通。如果把互磁通乘以线圈匝数,就得互磁链,即 2122112112NN(6.1-1a)(6.1-1b)图 6.1-1耦合电感元件 2121212121iMiM仿照自感系数定义,我们定义互感系数为(6.1-2a)(6.1-2b)(6.1-2a)式表明穿越第二个线圈的互磁链与激发该互磁链的第一个线圈中电流之比,称为线圈1对线圈2的互感系数。(6.1-2b)式表明穿越第一个线圈的互磁链与激发该互磁链的第二个线圈中电流之比,称为线圈2对线圈1的互感系数。可以证明 2112MM21LLM 所以,后面我们不再区分M12与M21,都用M表示。若M为常
3、数且不随时间、电流值变化,则称为线性时不变互感,我们只讨论这类互感。互感的单位与自感相同,也是亨利(H)。这里应当明确,两线圈的互感系数一定小于等于两线圈自感系数的几何平均值,即(6.1-3)这是因为 1222,2111,所以 21222211111212212112121221122LLiNiNiNiNiiMMM21LLkM 21LLMk 21LL故(6.1-3)式得证。此式仅说明互感M比 小(最多相等),它并不能说明M比小到什么程度,为此我们引入耦合系数k,把互感M与自感L1,L的关系写为 21LL上式也可写为(6.1-4)式中系数k称为耦合系数,它反映了两线圈耦合松紧的程度。由(6.1-
4、3)、(6.1-4)式可以看出0k1,k值的大小反映了两线圈耦合的强弱,若k=0,说明两线圈之间没有耦合;若k=1,说明两线圈之间耦合最紧,称全耦合。图 6.1-2 耦合系数k与线圈相互位置的关系 6.1.26.1.2耦合电感线圈上的电压、电流关系耦合电感线圈上的电压、电流关系当有互感的两线圈上都有电流时,穿越每一线圈的磁链可以看成是自磁链与互磁链之和。当自磁通与互磁通方向一致时,称磁通相助,如图6.1-3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交链线圈1、2的磁链分别为 1222122221112111MiiLMiiL(6.1-5a)(6.1-5b)上式中,11、22分别为线圈1、2的自磁链;12、21分别为两
5、线圈的互磁链。图 6.1-3 磁通相助的耦合电感 dtdiMdtdiLdtdu21111dtdiMdtdiLdtdu12222设两线圈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即其方向与各自磁通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关系,则(6.1-6a)(6.1-6b)如果自磁通与互磁通方向相反,称磁通相消,如图6.1-4所示。这种情况,交链线圈1、2的磁链分别为 2122212111图 6.1-4 磁通相消的耦合电感 dtdiMdtdiLdtdudtdiMdtdiLdtdu1222221111所以(6.1-7a)(6.1-7b)由上述分析可见,具有互感的两线圈上的电压,在设其参考方向与线圈上电流参考方向关联的条件下,它等于自
6、感压降与互感压降的代数和,磁通相助取加号,磁通相消取减号。当电流分别从两线圈各自的某端同时流入(或流出)时,若两者产生的磁通相助,则这两端称为两互感线圈的同名端,用标志“”或“*”表示。如果再设线圈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那么两线圈上电压分别为 dtdiMdtdiLudtdiMdtdiLu12222111(6.1-8a)(6.1-8b)图图6.1-5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如果像图6.1-6所示那样,设i1仍是从a端流入,i2不是从c端流入,而是从c端流出,就认为(判定)磁通相消。由图6.1-6可见,两互感线圈上电压与其上电流参考方向关联,所以 dtdiMdtdiLudtdiMd
7、tdiLu12222111(6.1-9a)(6.1-9b)对于已标出同名端的互感线圈模型(如图6.1-5(b)、6.1-6所示),可根据所设互感线圈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写出互感线圈上电压、电流关系。上面已讲述了关于互感线圈同名端规定的含义,那么,如果给定一对不知绕向的互感线圈,如何判断出它们的同名端呢?这可采用一些实验手段来加以判定。图 6.1-6磁通相消情况时的互感线圈模型 图6.1-7 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测定 关于耦合电感上电压、电流关系这里再强调说明两点:(1)耦合电感上电压、电流关系式的形式有多种,它与耦合电感的同名端位置有关,与两线圈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设的情况有关。若互感两线圈上电压
8、、电流都设成关联参考方向,磁通相助时可套用(6.1-8)式,磁通相消时可套用(6.1-9)式。若非此两种情况,不可乱套用上述两式。(切记!)(2)如何正确书写所遇各种情况的耦合电感上的电压、电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将耦合线圈上电压看成由自感压降与互感压降两部分代数和组成。先写自感压降:若线圈j(j=1,2)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则其上自感电压取正号,即;反之取负号,即。tiLjjddtiLjjdd再写互感压降部分:观察互感线圈给定的同名端位置及所设两个线圈中电流的参考方向,若两电流均从同名端流入(或流出),则磁通相助,互感压降与自感压降同号,即自感压降取正号时互感压降亦取正号,自感压降
9、取负号时互感压降亦取负号;若一个电流从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流入,另一个电流从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流出,磁通相消,互感压降与自感压降异号,即自感压降取正号时互感压降取负号,自感压降取负号时互感压降取正号。只要按照上述方法书写,不管互感线圈给出的是什么样的同名端位置,也不管两线圈上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否关联,都能正确书写出它们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式。例例6.1-1 图6.1-8(a)所示电路,已知R1=10,L1=5H,L2=2H,M=1H,i1(t)波形如图6.1-8(b)所示。试求电流源两端电压uac(t)及开路电压ude(t)。图6.1-8 例6.1-1用图 解解 由于第2个线圈开路,其电流为零,
10、所以R2上电压为零,L2上自感电压为零,L2上仅有电流i1在其上产生的互感电压。这一电压也就是d,e开路时的电压。根据i1的参考方向及同名端位置,可知 dttdiMtude)()(1dttdiLtubc)()(11dttdiLtiRtututubcabac)()()()()(1111由于第二个线圈上电流为零,所以它对第一个线圈不产生互感电压,L1上仅有自感电压 电流源两端电压 在0t1 s时 Atti10)(1(由给出的i1(t)波形写出)VdttddtdiMtuVttututuVtdtddtdiLtuVtttiRtudebcabacbcab10)10(1)(50100)()()(50)10(
11、5)(1001010)()(11111所以 在1t2s时 Atti2010)(1VdttddtdiMtuVttututuVtdtddtdiLtuVtttiRtudcbcabacbcab10)2010(1)(150100)()()(50)2010(5)(200100)2010(10)()(11111所以 在t2s时0)(1ti0,0,0,0deacbcabuuuu015010050100)(VtVttuac01010)(VVtude其余stst2110其余stst2110(由观察i1(t)波形即知)例例6.1-2 图 6.1-9所示互感线圈模型电路,同名端位置及各线圈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均标示在
12、图上,试列写出该互感线圈的电压、电流关系式(指微分关系)。图 6.1-9 例6.1-2用图 解解先写第一个线圈L1上的电压u1。因L1上的电压u1与i1参考方向非关联,所以u1中的自感压降为 。观察本互感线圈的同名端位置及两电流i1、i2的流向,可知i1从同名端流出,i2亦从同名端流出,属磁通相助情况,u1中的互感压降部分与它的自感压降部分同号,即为 。将L1上自感压降部分与互感压降部分代数和相加,即得L1上电压 dtdiL11tiMdd1tiMtiLudddd2111 再写第二个线圈L2上的电压u2。因L2上的电压u2与电流i2参考方向关联,所以u2中的自感压降部分为 。考虑磁通相助情况,互
13、感压降部分与自感压降部分同号,所以u2中的互感压降部分为 。将L2上自感压降部分与互感压降部分代数和相加,即得L2上电压 tiLdd22tiMdd1tiMtiLudddd1222tiMtiLutiMtiLudddddddd12222111此例是为了给读者起示范作用,所以列写的过程较详细。以后再遇到写互感线圈上电压、电流微分关系,线圈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否关联、磁通是相助或是相消的判别过程均不必写出,直接可写出(对本互感线圈)6.2 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6.2.1 耦合电感的串联等效耦合电感的串联等效 图6.2-1 互感线圈顺接串联 由所设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及互感线圈上电压、
14、电流关系,得 dtdiLdtdiMLLdtdiMdtdiLdtdiMdtdiLuuuab)2(212121MLLLab221式中(6.2-1)(6.2-2)称为两互感线圈顺接串联时的等效电感。由(6.2-1)式画出的等效电路如图6.2-1(b)所示。MLLLab221 图6.2-2(a)所示为两互感线圈的反接串联情况。两线圈相连的端钮是同名端,类似顺接情况,可推得两互感线圈反接串联的等效电路如图6.2-2(b)所示。图中(6.2-3)图6.2-2 互感线圈反接串联 6.2.2耦合电感的耦合电感的T型等效型等效1.同名端为共端的同名端为共端的T型去耦等效型去耦等效图6.2-3(a)为一互感线圈,
15、由图便知L1的b端与L2的d端是同名端(L1的a端与L2的c端也是同名端,同名端标记只标在两个端子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标,显然有 dtdiMdtdiLudtdiMdtdiLu12222111(6.2-4)(6.2-5)经数学变换,改写(6.2-4)式与(6.2-5)式,得 dtiidMdtdiMLdtdiMdtdiMdtdiMdtdiLu)()(2111211111dtiidMdtdiMLdtdiMdtdiMdtdiMdtdiLu)()(2122122222(6.2-6)(6.2-7)图6.2-3 同名端为共端的T型去耦等效 2.异名端为共端的异名端为共端的T型去耦等效型去耦等效
16、 图6.2-4(a)所示互感线圈L1的b端与L2的d端是异名端,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如图中所标,显然有 dtdiMdtdiLudtdiMdtdiLu12222111(6.2-8)(6.2-9)dtiidMdtdiMLdtdiMdtdiMdtdiMdtdiLu)()(2111211111dtiidMdtdiMLdtdiMdtdiMdtdiMdtdiLu)()(2122122222经数学变换,改写(6.2-8)式与(6.2-9)式,得(6.2-10)(6.2-11)图6.2-4 异名端为共端的T型去耦等效 以上讨论了耦合电感的两种主要的去耦等效方法,它们适用于任何变动电压、电流情况,当然也可用于正弦
17、稳态交流电路。应再次明确,无论是互感串联二端子等效还是T型去耦多端子等效,都是对端子以外的电压、电流、功率来说的,其等效电感参数不但与两耦合线圈的自感系数、互感系数有关,而且还与同名端的位置有关。例例6.2-1 图6.2-5(a)为互感线圈的并联,其中a,c端为同名端,求端子1、2间的等效电感Leq。图6.2-5 互感线圈并联 解解应用互感T型去耦等效,将(a)图等效为(b)图(要特别注意等效端子,将(a),(b)图中相应的端子都标上)。应用无互感的电感串、并联关系,由(b)图可得 MLLMLLMLLMLMLMMLMLMLeq22)()/()(21221212121MLLMLLLeq22122
18、1(6.2-12)式为图6.2-5(a)所示的同名端相连情况下互感并联时求等效电感的公式。若遇异名端相连情况的互感并联,可采用与上类似的推导过程推得求等效电感的关系式为(6.2-13)(6.2-12)例例6.2-2 如图6.2-6(a)所示正弦稳态电路中含有互感线圈,已知us(t)=2cos(2t+45)V,L1=L2=1.5H,M=0.5 H,负载电阻RL=1。求RL上吸收的平均功率PL。图6.2-6 含有互感的正弦稳态电路 AjjjjUIsmm02245214522)2(1/)21(AjjIjjjjjImLm1352022111212121W212212122LLmLRIP解解应用T型去耦
19、等效将(a)图等效为(b)图,再画相量模型电路如(c)图。对(c)图,由阻抗串、并联关系求得 由分流公式,得 所以负载电阻RL上吸收的平均功率 例例6.2-3 图6.2-7(a)所示正弦稳态电路,已知L1=7H,L2=4H,M=2H,R=8,us(t)=20 cost V,求电流i2(t)。图 6.2-7 例6.2-3用图 AjjjUIsmm9.3629.36100202/258AIjjjImLm9.3619.36221222Atti)9.36cos()(2解解应用耦合电感T型去耦等效,将(a)图等效为(b)图。考虑是正弦稳态电路,画(b)图的相量模型电路如(c)图。在(c)图中,应用阻抗串、
20、并联等效关系,求得电流 应用阻抗并联分流关系求得电流 故得 6.3 含互感电路的相量法分析含互感电路的相量法分析 6.3.16.3.1含互感电路的方程法分析含互感电路的方程法分析对原电路(即不作去耦等效变换)一般用回路法比较方便。为了讨论问题简便,假定电路中只含一对互感,而且我们着眼于两相耦合电感所在的两个回路,对于不含互感的回路,列写方程的方法如前所述。如图 6.3-1所示,一般称与激励源相连的线圈为初级线圈,与负载相连的线圈为次级线圈。对图6.3-1电路,设出各回路电流参考方向,并认为各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关联,则由KVL得 0)(1222221111dtdiMdtdiLiRRudt
21、diMdtdiLiRLs(6.3-1)图6.3-1 两个回路的互感电路 0)()(22212111ILjRRIMjUIMjILjRLs如果激励是任意的时间函数,那么求解电流i1,i2就需要在时间域里解(6.3-1)式所给出的联立微分方程组。含互感的电路大多使用于正弦稳态情况。由(6.3-1)式可得相量代数方程为(6.3-2)0222121212111IZIZUIZIZs令Z11=R1+jL1,称为初级回路自阻抗;Z22=R2+RL+jL2,称为次级回路自阻抗;Z12=Z21=jM,称为初、次级回路间互阻抗。将Z11、Z22、Z12和Z21代入(6.3-2)式,则可写出包含一对互感线圈,具有初、
22、次级回路的电路的方程一般形式(6.3-3)解(6.3-3)式得 222211211222112112221222221122211222112222211211221210MZZUMjZZZZUZIZZIMZZUZZZZZUZZZZZZZUIsssss(6.3-3)(6.3-4)222211221)()(MLjRRLjRULjRRILsL2222112)(MLjRRLjRUMjILs对于图6.3-1所示的具体电路,将本电路的Z11、Z22代入(6.3-4)、(6.3-5)式,得(6.3-6)(6.3-7)有了I1、I2就容易求解出电路中的电压、功率等。这就是应用回路法分析含互感的原型电路的基本
23、过程。.6.3.26.3.2含互感电路的等效法分析含互感电路的等效法分析 等效法实质上是在方程法的基础上找出求解的某些规律,把它归纳总结成公式或定理,遇到类似问题灵活套用来求解电路。像串、并联等效,先求得总电压、总电流,然后再分压、分流求解电路的方法就是如此。下面介绍由方程法归纳总结出的初、次级等效电路。首先讨论分析初级等效电路。2222111ZMZUIs22221ZMZf1111fsZZUI将(6.3-4)式分子、分母同除Z22,得(6.3-8)令 代入(6.3-8)式,得(6.3-10)(6.3-9)图 6.3-2 初级等效电路 设次级回路自阻抗 222222jXRZ11222222222
24、2222222222222222222221fffjXRXRXMjXRRMjXRMZMZ2222222222122222222221XXRMXRXRMRff将Z22代入到(6.3-9)式,得 上式中(6.3-11)(6.3-12)从初级端看的输入阻抗 22221111111ZMZZZIUZfin2212122212ZIMjIIZZI 应当清楚,该等效电路必须在求得了初级电流 的前提下才可应用来求电流 ,特别应注意的是,等效源的极性、大小及相位与耦合电感的同名端、初,次级电流参考方向有关。1I2I(6.3-13)其次,再来讨论分析次级等效电路。由(6.3-5)式可知 对于图6.3-1所示的互感耦
25、合电路,Z21=jM,代入上式得次级电流(6.3-14)图6.3-3 次级等效电路如果直接对含互感的原电路应用戴维宁定理,亦可得到次级另一种等效电路。为了说明问题简便,同时也为便于比较次级等效电路的两种形式,我们仍用图6.3-1电路,并限定在正弦稳态情况来讨论。根据戴维宁定理分析电路的3个步骤,首先自cd断开次级电路,设出开路电压Uoc,如图6.3-4所示。由图可求得.10ocjIMU式中 1110j LRUIs(6.3-15)图6.3-4 求开路电压用图 是次级开路时的初级电流。然后再求等效内阻抗Z0。将图6.3-1中理想电压源Us短路,在断开端子c、d间外加电源U,如图6.3-5所示。这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