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部编版 初二 语文 上学 期期 中考 复习 课文 理解 检验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 一一、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 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 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
2、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 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 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 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3、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 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指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并分析其作用。 2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是什么?有何作用?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 答) 我军方面:_ 敌军方面:_ 二、二、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
4、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 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 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 秒 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
5、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 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的 这个动作“12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 9.5 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 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4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_。 5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6文中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
6、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一个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 多了!”有什么作用? 7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 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B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 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C本文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 “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
7、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D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 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动衬静,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三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 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
8、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 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 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8从选文前两段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什么? 9选文第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
9、文中有什么作用? 10选文第段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什么?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大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 希望:_ 这:_ 11第段画线的句子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颠倒?为什么? 四四、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 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 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
10、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 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 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 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因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
11、以下咽的芋梗汤。 12鲁迅谈及去仙台途中的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有什么用意? 13作者所说的“物以希为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4“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什么? 15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其目的是什么? 16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五、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 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12、。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 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 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 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 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 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
13、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 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 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7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18写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的目的是什么? 19“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一句中加点的“总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0选文第三段用很多文字描写“我”对劳动的热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为什么? 六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
14、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 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 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 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 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 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
15、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2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 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七七、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 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 子,盘得平的,
16、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4语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25语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_和_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_的感情。 26作者生动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意义是什么? 八八、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 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 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
17、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 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柳,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 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 哥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 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
18、海,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 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 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 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 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7读第段画线句,
19、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28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一词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 章内容加以分析。 29第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30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九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 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
20、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 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 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 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 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32 为什么“为
21、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 “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是“大而言之”? 3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34请谈谈你对“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35“正人君子”具体指哪一类人?它所用的修辞是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导语:第句。作用: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地点和时间,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3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导语及作用的把握。导语是新闻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的作用一 般是
2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可以找出本文的导语是第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本题考查电头的作用。一般作用有: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 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新华社”是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是发稿时 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根据“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