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808746
  • 上传时间:2020-10-22
  • 格式:DOC
  • 页数:23
  • 大小:15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测试 03 统编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03(统编版)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 (一一)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 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 5 批近 800 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 4900 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1.5%, 其中湖北省有 6144

    2、9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 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 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 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 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 2 月 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 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

    3、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 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 , 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24 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 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 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

    4、初期, 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 结合武汉气候特点, 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 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 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 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 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 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创立六经辨证体

    5、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 温 疫论 。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 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 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 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

    6、医和西医是战友。 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 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 , 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3 日) 材料三: 3 月 18 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 13 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 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 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 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 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

    7、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 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 183 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 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 29 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 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 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 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 , 人民

    8、日报海外版2020 年 3 月 23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的原则。 B 伤寒

    9、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 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 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 力度。 3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 的一项是( )(3 分)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4材料二客观理性地论证了中医的实力,试结合选文内容

    10、,简要说明这种客观理性是如何体现的。(5 分) 5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答案】【答案】 1D 2A 3C 4对西医、中医的看病角度与治疗方法进行客观阐述,没有主观褒贬倾向;在陈述中医抗疫作用时, 注重事实,言出有据,毫无对西医进行否定之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倡导中西医并重并用,没有厚此 薄彼。 5中医拥有独特的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并在历史悠久的“抗疫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中 医药在国内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有效率高,成果显著;中医药在世界上传播较 为广泛,并且已经参与到有关国家的抗疫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获

    11、得世卫组织、部分海外学者及国 家政要的认同。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项,“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 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错误,颠倒了逻辑关系,由材料三“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 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 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分析可知,应是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标志 着“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故选 D。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 面的认知”错

    12、误,原文只是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 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C项,“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 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错误,表述绝对,缺少“中医只要 找到致病原因”这个前提。 D 项, “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 来的阻碍”错误,中医专家驰援海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各国战胜疫情。故选 A。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句子含义的能力。C项,只是对疫病的传染特性和共同表征加以描述。而材料 二中,中医治疗的原则时“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

    13、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 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 C项与之不符。故选 C。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由“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 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 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 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知,文本客观看待中西医的治疗原则,没有主观褒贬倾向;由 “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 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

    14、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 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 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可知,在陈述中医抗疫作用时,注重事实,言出有据,毫无对西医进行否 定之意;由“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 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可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倡导中西医并重并用,没有厚此薄彼。 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说文 解字云:疫,民皆

    15、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 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 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等句可知,中医拥有独特的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并在历史悠久的“抗疫战争” 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由“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 高,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截至目前,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 有 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 占 91.5%, 其中湖北省有 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 90%以上”可 知,中医药在国内抗击新冠

    16、疫情的实践中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有效率高,成果显著。由“世卫组织近日 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 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中医药已传播到 183 个 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 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 29 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 18 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可知,中医药在世界上传播较为广泛,并且已经参与到有关国家的抗疫临 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获得世卫组织、部分海外学者及国家政要的认同。 ( (二二) )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二(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

    17、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 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 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 世纪 70 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 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 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

    18、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 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 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 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 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 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 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

    19、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 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 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 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 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 个知青,男,穿着

    20、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 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 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 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

    21、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 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 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 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 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 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

    22、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 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 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 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 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 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

    23、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 年第 14 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 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 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 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 ,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 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7下列对本文艺

    24、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3 分)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 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 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 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 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8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

    25、意及作用。(5 分) 9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答案】 6D 7C 8含意: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 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作用:最后 一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表达了我的观点,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 9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 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对弟弟读书的 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笔。 【

    26、解析】【解析】 6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D 项,“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分析错误,“都有些愕然、 有些不敢相信”只是他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文末“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 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等也可以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故选 D。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热闹”分析错误,“有蛐蛐的叫声”以声写 静;“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过度解读,本文中 关于月光夜色的描绘并不在于烘托二姐形象,只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故选 C。 8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结尾含意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

    27、含意时,要从不同的层次去分析, 既要分析出基本意思,也要分析出内含的情感等。“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 女们”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给二姐,给后辈。给二姐是为了表达歉疚,“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同 时在结构上呼应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给后辈,是让他们在理解过去的基础上珍惜现在。从而深化了 文章的主旨。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画线部分隐含的人物的心理、要结合全文内容对具体 语句进行分析,扣住语句的典型手法,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本题中对 二姐进行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刻画,分析时要重点扣住这些。“凄淡的笑容”“笑着转

    28、身走”“眼 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等描写,看似矛盾,实则写出了二姐内心不能继续读书的痛苦,而这种痛 苦又不能流露出来,所以只能是强颜欢笑。“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好好读书,连 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等语言描写更是表现了二姐对读书的渴望。两次“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 笔的举动,都体现了二姐对弟弟的期望与祝福。 评卷人 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分)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食其,陈留人也,好读书,无衣食业,县中皆谓之狂生。及陈胜、项梁等起

    29、,食其闻其皆龌龊,好 苛礼自用,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时问邑中贤豪。食其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即长揖 不 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苦秦久矣,何谓助秦?” 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 见长者。”于是乃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赐食。食 其言:“陈留乃天下之冲,又多积粟,臣与令素善,请往说之;必不听,足下举兵攻之,则为内应。”遂下 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汉三年秋,项羽数困沛公,公计欲捐成皋以东,食其因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 以食为天。夫敖仓有藏粟甚多,楚人弃之,此乃天所以资汉。且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30、愿急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示诸侯以形制之利。则天下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臣请得说 齐王使为东藩 。”上从之。见齐王曰:“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 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 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王疾下汉以保社稷 ,否者,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 乃听食其,罢兵纵酒。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袭齐。齐王田广闭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 亨食其,引兵走。汉十二年,高祖举功臣,思食其,封子疥为高梁侯。 (节选自史记郦生列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1、,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 下之士归于汉王 B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 下之士归于汉王 C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 下之士/归于汉王 D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 下之士/归于汉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

    32、俗,即拱手高举过头顶,鞠躬。多用于对位尊之人行礼。 B踞即为“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C藩是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源自中国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权概念。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农本时代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郦食其审时度势,选择投靠沛公。当众路诸侯起义谋事时,他隐匿自我,韬光养晦。当听说刘邦招贤纳 士之时,他又主动抓住时机投奔,进言献策。 B郦食其善于识人,胸中自有丘壑。他认为陈胜、项梁等人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而项羽背信弃义、 任人唯亲、心胸狭窄,这些人不

    33、值得辅佐。 C郦食其功劳卓著,深得刘邦赏识。他凭借攻打陈留的功劳,被刘邦封为广野君;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论 功行赏,思念郦食其,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D郦食其颇具辩才,成功游说齐王。他凭借一番言辞让齐王停战,与齐王纵情饮酒,从而其让放松戒备, 而后按预定计划与韩信里应外合打败齐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于是乃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赐食。 (2)愿急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示诸侯以形制之利,则天下归矣。 【答案】【答案】 10A 11A 12D 13 (1)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向他道歉,赐予他食物。 (2)希

    34、望您赶快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地势,把有利的形势给诸侯看,那么天下就归顺您了。 【解析】【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 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依据句意,“非项氏莫得用事”语法独立,句意 完整,“用事”是一个合成词,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 BD;“攻城得赂”,主谓宾齐全,独立的句子, “赂”后断开,排除 C;译文: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给有功人员刻下印(准备封官) ,在 手中反复把玩,

    35、不愿意授与;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 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都投归汉王。故选 A。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 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A 项,“多用于 对位尊之人行礼”错,应该是“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故选 A。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6、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 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 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而后按预定计划与韩信里应外合打败齐”错,原文中郦食其与韩信没有里应外合。故选 D。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

    37、)于是,在这时;辍,停止;摄,整理;延,邀请;谢,道歉。 (2)愿,希望;粟,粮食;险,形容词作名词,险要地势;示,给看;示诸侯以形制之利,介词结构 后置句,又是定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以利之形制示诸侯。 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喜欢读书,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 生”。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气量狭小、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 刚愎自用的小人,因此他就自己隐藏起来。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常打听陈留 一地的贤士俊杰。郦食其请见,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郦生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 下拜,说

    38、:“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儒生小人!天 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 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 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向他道歉,赐予他食物。郦生说道:“陈留是天下 的交通要道,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素来交好,请您派我到他那游说他。他若是不听从 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在汉王三年的秋天,项羽多次困住沛公,沛公打算

    39、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郦生便就此进言道:“作为成就 统一大业的王者,他以平民百姓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储藏了很多粮食,但是楚人放弃了 它,此正是天用来资汉的条件,况且楚互相对峙不能了断,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希望您赶快占据敖仓的 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地势,把有利的形势给诸侯看,那么天下就归顺您了。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 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我请求去游说齐王让他成为东方的属国。”汉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郦食其)见 到齐王说:项王有背弃盟约的名声,有杀死义帝的不义行为;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 却又从来不忘掉;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

    40、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 重用;给有功人员刻下印(准备封官) ,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与;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 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都投归 汉王。齐王您赶紧投降汉王来保全国家,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田广认 为郦生的话是对的,撤了军队,纵酒做乐。淮阴侯韩信听说郦生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便取得 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就乘夜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烹杀了郦生, 带兵向东逃跑而去。汉朝建立十二年,高祖封赏功臣,怀念郦食其,封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 (二二)古代诗

    41、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 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 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游西岩的纪游之作,该类诗歌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 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B上片借山

    42、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 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C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 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D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为了给词人吟诵离骚 ,巧用月影以代替月亮,这 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 15有人说,辛弃疾的这首词“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请结合词的上下片内容试做分析。(6 分) 【答案】【答案】 14D 15词的上片借山来写,又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43、“谁怜汝”这一问,更 写出词人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时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后面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 伴,合情合理。词的下片借月来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明月突然由山头 而下,设置了绝大悬念;结韵则作出生动解释,说着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 打动和吸引,词人激愤之情由此含蓄表达出来。 【解析】【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

    44、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错在“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为了给词人吟诵离骚”, 应为“词人吟诵离骚”故选 D。 1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 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 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而以“谁怜汝”这一问, 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 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45、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 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 溪边住”的语句,就更加自然。后面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下片借月 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 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 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 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 望

    46、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 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 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 (三三)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本题共 1 小题小题,6 分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 _”。 (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 利是图的句子是“_,_”。 (3) 五石之瓠

    47、 中, 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 _”。 【答案】【答案】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 以洴澼絖为事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不饶人,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精精神神地来往了,固然她还是那样一副好强逞强的样子,但 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气息上的一种贯通。 想到这些,她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怕是屈指可数了。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到了城市, 她反而是诸多的不自在,精神的元气上,像是漂行的浮萍,无根在水泥路上的生硬,茫然在霓虹灯下的暧 昧,听不到了

    48、鸡鸣狗吠, 。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她感到 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 气。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的光怪陆离,像是看着一个她永远也走不进的世界。 到了城里,她总是会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们,她总是说:这样看着你们,心里暖和。有一年春节,我们 醒来,发现母亲竟然在我们的床边守着看我们,一副看不饱看不够看不厌的眼神,在夜光里闪烁。 渐渐的, ,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母亲在她 的孤独里,孑然了她的生命存在,卓荤了她的生命蕴籍,走直了她脚下的弯路,佝偻了她脊背的凸显,昂 扬了她精神的矍铄。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比、借代、排比 D对比、借代、夸张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对孤独已经习惯了,把孤独当成享受。”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 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_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87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