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2.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2.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部编版 初一 历史 上学 期期 中考 测试 02 下载 _考试试卷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 02 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初二初二上上 1-2 单元单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25 小题,共小题,共 50 分分)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 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
2、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 是北 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 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 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 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 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 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 符 合题意。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互联网查询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考古发掘 【答案】D 【解析】考古发掘的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
3、的第一手资料元 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 掘。所以 D 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3在以下各项内容中,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最明显的区别是 A会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过群居生活 D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手脚已经分工,会直立行走,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都过着 群居生活;但是在火的利用方面,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选项 D 符合题意;而 选项 ABC 是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故选 D。 41953 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
4、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已发掘出 46 座房屋、 200 多个窖穴、6 座陶窑遗址、250 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 1 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20 世 纪 70 年代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 2050 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 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 80 厘米。以上材料证明 A距今约 5000 年前华夏文明出现 B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C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半坡遗址”,“还有粟、菜籽遗存”,“河姆渡遗址”“发现 2050 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 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
5、混杂的堆积层”由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半 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浙 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村,D 符合题意;黄帝炎帝时期华夏文明出现,A 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陶器,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期,BC 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C 不合题意,选择答案 D。 5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 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较早
6、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所以有可能最早 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答案选 D。 6在发掘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某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可知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居民用 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半坡人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 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A 项符合题意;距今月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
7、原始居民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很大 进步,会制造黑陶和白陶。BC 两项不合题意;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皿。D 项不合题意。由此 可知 B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A。 【点睛】“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粟。据所学,半坡居民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安半坡村,距今约 6000 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 割庄稼,他们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制造陶器器皿,最具特 色的为彩陶。 7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
8、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阪泉 D城濮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距今大约 4600 年前,黄帝部族 联合炎帝部族,在涿鹿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战,涿鹿之战中,炎黄大败蚩尤,B 项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 王伐纣的战争,A 项不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是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 的一次战争,C 项不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 的首次大战,D 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 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B。 8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
9、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 作陶器,发明纺织,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的是炎帝;因此只有选项 B 项符合题 意;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 尧舜禹传说 (下图)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尧、舜、禹的生平和政绩。 尧王的传说是该 书的一部分,本部分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尧的传说。下列哪一描述是该部分的内 容 A鼓励人们开垦农田 B发明舟车 C治水有功 D让位于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在位百年
10、,有德政,鼓励人们开垦农田,A 项符合题意;B 项发明舟车是黄 帝的政绩;C 项治水有功是大禹的成就;D 项让位于禹是舜;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A。 10 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说明夏朝的国家机构是 A维护社会治安的工具 B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C为平民服务的国家机构 D攻打外国拓展疆土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禹通过制定刑法来惩治奴隶和平民的作乱,说明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 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B 项符合题意;A 项和 C 项描述不符合题意;D 项描述在题干中没有涉及; 故选 B。 11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
11、。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平王迁都 D国人暴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制作炮烙之刑,人民奋起反抗,周武王联合一些弱 小诸侯国进攻商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吴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A,C 是国王的迁都,和 题意不符,D 项是平民的暴动也不符,本题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武王伐纣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 学生根据课本就能得出答案, 属于送分题。 12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统治残暴使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统治残 暴使商朝灭亡;西周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朝政腐败使西周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是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选项 B 符合题意;而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3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 和“愤怒的小鸟”。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是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 A高温锻打法 B泥范铸造法 C人工合成法 D蒸煮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
13、,数量众 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 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B 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CD 不合题意,选择答案 B。 14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重 83284 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 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C 项是司母戊鼎, 所以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C。 15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法。其中,使用“最多”和“最进步”的分别是 A形声、
14、会意 B象形、形声 C假借、象形 D指事、会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六种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约有 40%的字是象形字,是使 用最多的造字方法;形声字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B 项符合题意;AC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6通过“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址、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址、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代出现 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而商朝又称殷朝,因此题干信息可以了解商朝的 历史。只有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15、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7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其中 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农具占 38 件,包 括锄、镰、犁铧等整套农具。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是 A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B铁器是当时主要的随葬品 C铁器牛耕普遍应用于生产 D铁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获悉,河南辉县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应用,故 A 符合 题意;仅仅依据一座墓的出土不能得出当时的主流,故排除 B;铁器牛耕普遍应用于生产是在汉朝,故排除 C;铁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故排除 D。故选 A。 18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
16、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诸侯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 C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证明争霸战争具有正义性 【答案】B 【解析】“尊王攘夷”的意思是以尊崇周王为号召,打击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势力。春秋时期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名义进行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因此“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借周王的名义发展自 己的势力,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B。 19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周天子坐收渔利,
17、权力渐大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力日小,它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战后出 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 A 符合题意,BCD 均不符合 题意。故选 A。 20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 ,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答案选 A
18、。 2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奖励耕 战,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使国富兵强。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制度。故答案选 D。 22都江堰水利功程解决了那条河流造成的水患 A黄河 B岷江 C淮河 D长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 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分三部分:分水鱼嘴将江水分成内江和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