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用户(南阳海歌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大兴区 2023 2024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4北京大兴初二(上)期末语 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组织寒假实践活动“年逢辰龙”,请你参加班级分组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1. 第一小组同学搜集了与“龙”这个文化符号相关的材料,请阅读并完成各题。在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颚下有珠。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也记载,龙
2、具有各种动物的特征。其实龙最初只是一个图腾。没有人真正目睹过龙,但人们却听闻过许多灵异的传说,比如龙能隐能显,又能兴云致雨,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于是,人们内心生发了对龙的兴味和崇拜,龙遂演变成神圣的象征。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被称为“龙祖”;炎帝是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蛟龙所生,相貌“隆准而龙颜”,醉卧之时,有人“见其上常有龙此类说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于是,龙后来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又称真龙天子,皇宫使用的器物也多以龙为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
3、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的各式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雄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仰头挺胸、瞠目振鳞,尽显 (xun)昂之态。龙的形象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出类拔 (cu)不同凡响的文化象征,文人们也以龙创出许多成语,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横线处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渊(qin) 兴味(xng) 出类拔萃 宣昂B. 潜渊(qin) 兴味(xng) 出类拔粹 宣昂C. 潜渊(qin) 兴味(xng) 出类拔萃 轩昂 D. 潜渊(qin) 兴味(
4、xng) 出类拔粹 轩昂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隆”的解释为:山中央高起的地方,引申为“高”“升高”。盛、隆盛,引申为“兴盛”“使兴隆”。“准”的解释为:一种测量水平的仪器。标准、准则。鼻子。 根据词典的解释和文段语境,你推断“隆准而龙颜”中“隆准”的意思是:_。(3)在文段方框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4)根据语法规则,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应为_。2. 第二小组的同学围绕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灯笼进行了探究,请阅读同学们整理的材料,完成各题。每逢春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表达对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由于“灯”的字音和“丁”相近,所以灯笼也意味着人
5、丁兴旺;孩子启蒙入学时,父母会为孩子精制一盏灯笼,由启蒙老师亲手点亮, ,称为“开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们会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灯笼又 。扎灯笼的材料很简单,就是苇篾。秋天割下芦苇除去叶鞘,挑选后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将苇子分出几段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得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骨架。再经过整形、糊纸、画图、做灯笼架、插蜡烛等多道工序,才完成一件手扎灯笼。人们常常把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写在灯笼上。比较传统的有“福”“吉祥”“太平盛世”“连年有余”等。当然,门庭、卧房等处的灯笼上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对联、格言。灯
6、笼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世界各地展现着独特的魅力。(1)在文段横线处中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象征前途一片光明A. B.(2)请根据文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概括扎灯笼的操作工序。割芦苇去叶鞘_切苇段破苇子_扎骨架(3)同学们想在灯笼上写一副对联表达新春祝福,下面是三副打乱顺序的对联,请运用对联知识,任选一副,将字母填写在横线上。上联:_ 下联:_【答案】1. . C . 高鼻梁 . A . 龙是图腾 2. . B . 挑芦苇 . 泡苇子 . A . F或DB或EC【解析】【1题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潜渊qin yun ,潜伏深
7、渊之中;兴味xng wi,指趣味;兴趣;兴致;(xun)昂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也指身材高大;出类拔(cu)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故选C。(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结合前后文可知,“隆准而龙颜”是形容刘邦的相貌,意思是“高鼻梁并且上额突起”。因此“准”应是“鼻子”的意思;“隆”应是“高”的意思。因此,“隆准”意为高鼻子。这里是说刘邦具有帝王之相。(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阅读语段内容可知,“见其上常有龙”是引用,因此应用下引号,而“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蛟龙所生,相貌隆准而龙颜,醉卧之时,有人见其上常有龙”是一句完整的话,因此
8、结尾应用句号,且句号因在下引号外,所以第一空应填下引号和句号,且句号再下引号外;“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而“汉代雄健豪放,隋唐雄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是分说,因此第一空应该填冒号,在这里冒号起到引起下文的分说的作用;文中“出类拔萃”和“不同凡响”都是用来形容龙的形象的,因此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第三空应该用顿号;故选A。(4)本题考查句子成分。“其实”表示承接上文的转折,可以删去;“龙”是主语,要保留;“最初”表示时间的状语,可以删去,“只”是副词,要删去;“是”是动词,做谓语,要保留;“一个”是量词修饰“图腾”也可以删去,“图腾”是名词,做宾语
9、,要保留;因此该句的主干为“龙是图腾”。【2题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阅读语段,由“孩子启蒙入学时”可知,此时父母精制灯笼寓意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因此第一空应填句;由“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们会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可知,此时的灯笼承载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第二空应填句;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语段,由“秋天割下芦苇除去叶鞘”可知,扎灯笼要先割芦苇,去叶鞘;由“挑选后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小段”可知,接着要挑苇子,切苇段;由“再用破篾工具将苇子分出几段苇篾”可知,然后要破苇子;由“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可知,要
10、泡苇子;由“待到苇篾泡得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骨架”可知,最后才能扎骨架。(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结合对联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仄起平收。A.“龙腾盛世千家喜”结构为:主谓短语+主谓短语;B.“百鸟啼转万树花”结构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C.“一杯春酒祝和谐”结构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D.“九龙飞舞千秋雪”结构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11、E.“万福新联歌盛世”结构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F.“春满神州万物荣”结构为:主谓短语+主谓短语;故AF或DB或EC可组为对联。结合平仄要求可知,喜(x)是仄声,A为上联;雪(xu)是仄声,D为上联;世(sh)是仄声,E为上联。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一)(共5分)3. 默写。(1)此中有真意,_。(陶渊明饮酒)(2)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3)角声满天秋色里,_。(李贺雁门太守行)(4)对于战乱中身处异乡的人们而言,家书的珍贵不言而喻,正如春望一诗中所说:“_ ,_。”(杜甫春望)【答案】 . 欲辨已忘言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12、【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辨、塞、燕、凝、夜、紫、烽。(二)(共6分)阅读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4. 这首词开篇用“接”“连”两字,把四垂天幕、_ 和破晓时弥漫的雾气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_的意境;而“转”“_”两字,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船在风浪中航行的情形,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又具
13、有梦境的虚幻性。下片中,词人先以“嗟”“_”二字传达出对日暮途远、空有才华的叹息和不满,后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以大鹏自比,使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5. 下面是一幅“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认为这幅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作者在词作结尾处想要表达的情感,请结合书体特点简要分析。【答案】4. . 波涛翻滚的云(云朵般的波涛) . 壮美奇幻(迷蒙、浪漫、神奇、梦幻) . 舞 . 谩 5. 答案示例:图中的书法作品笔画连绵,生动流畅,自如奔放,很符合作者在词作结尾处所表达的自己想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为
14、: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生动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其中的“嗟”“谩
15、”二字,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写作遭逢瓶颈、难有惊人之句的深沉叹息。【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和书法字体辨析。审图可知,该书法字体是草书,跌宕落笔,运转龙蛇,纵横洒脱,一气呵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载着我的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九万里风鹏正举”此句想象丰富,意境辽阔,词人以庄子中的鲲鹏形象,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句借史记封禅书的三山传说,抒发了词人的凌云壮志、奋发精神和高超理想。该书法字体和作者在词作结尾处想要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16、(三)(共8分)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17、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 下列选项与例中的“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_(填字母),与例中的“之”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_(填字母)。例:且焉至土石A.不义而富且贵 B.年且九十C.天子且至 D.且秦灭韩亡魏例:跳往助之A.友人惭,下车引之 B.水陆草木之花C.已而之细柳军 D.实是欲界之仙都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18、屋何?翻译: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理解:愚公妻子的语气充满嘲讽,她从“质疑”的角度提出问题,她认为愚公年老体弱,甚至还会面临连土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的问题,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气力,连山上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理解:这句话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智叟的语气中充满轻视、讥笑,他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的任务,更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
19、,还怕挖不平吗?理解:面对智叟的轻视嘲笑,愚公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和山只会越挖越少的事实。这是对人力和自然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令人信服,智叟也哑口无言。8. 阅读文章和【链接材料】,结合内容说说愚公对待移山和鲁公对待修园分别是什么态度。【链接材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注治:修建。或:有的人。颠踬(zh):被东西绊倒。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停止。【答
20、案】6. . D . A 7. 甲 8. 答案示例:愚公面对移山的态度非常坚定(持之以恒、迎难而上、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面对山高、运输土石的路途遥远且自己年龄大的困难)面对家人的质疑和智叟的轻视,愚公的态度始终如一。鲁公面对修园的态度是犹豫的(优柔寡断、不坚定),面对修园会遇到的困难,鲁公一味听从他人片面的意见,无法下定决心,导致最终修园失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例中“且”,意思是况且;A.和;B.将近;C.将要;D.况且;故选D。例中“之”,这里是代词,代指愚公;A.代词,代指元方;B.助词,的;C.到,往;D.助词,的;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语
21、句的翻译和理解。甲:“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表述有误。正确理解是: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故选甲。【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我之死,有子存,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面对移山态度非常坚定,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由材料中“公遂止”“公复止”“又欲行”
22、“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面对修园的态度是犹豫的,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