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讲义.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讲义.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讲义 2025 年高 历史 统编 2019 一轮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讲义1.早期国家泛指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具有较完整的国家结构和形态之前的人类政治组织形态。早期国家的政治形态不成熟,虽具有权力集中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出完善的国家行政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祭司等神权系统。夏、商、西周属于中国早期国家时期。 典例1 (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
2、,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了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A项表述绝对,排除;“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的是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仅强调国人舆论影响国君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典例2 (2021浙江6月选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
3、下为公” D.“郡”“国”并行解析:A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古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后亦指一种美好的、权利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2.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宗法社会的特征。典例 (2024山东青岛三模)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史料一召公
4、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解析:C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中的“保”即太保、“师”即太师,都是周天子之下的重要辅弼之官;据史料二的记载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这体现出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也是周姓家族的族长。据此可知,题干中的两则史料可以考证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故选C项。据史料二考证,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其依据并不是“军功”,排除A项。两则史料并没有述及西周取代商
5、朝的合理性,排除B项。史料二仅述及了召公因为与周天子同姓而被分封于北燕,但是仅依据这一史料还不能推断出“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3.华夏认同“华夏”一词,本义是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典例 (2023河北卷,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解析:C据材料“其先出
6、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等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族源于中华,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开发,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出自中华),但并没有表明其家族的世族郡望,且材料只涉及一处墓志铭,无法得出“影响广泛”,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粟特人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其他民族以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4.“大一统”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
7、割据。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典例1 (2022辽宁卷,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解析:C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是对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汉代边疆治理趋于完善,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
8、。典例2 (2023江苏卷,2)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解析: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是中国古代历代有为政治家的追求,从材料信息可知,曹操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的做法是对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故选B项。此时处于东汉末年,魏国建于22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故C项错误。东汉晚期,
9、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层级变化,故D项错误。5.小农经济典例 (2023河北卷,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解析:A据材料“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全新耕织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属于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0、,体现了明代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农具制造只是图中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种植”只是图片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物种日渐增多”,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集体劳作形式逐渐瓦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但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6.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通过血缘掌握特权)。官僚政治:官吏在君主统治下掌握政府的权力,有权侵犯普通百姓自由的政治体制。强调的是职位的权威而非个人或血缘的传统权威,通过各种政府主持的选拔(如考试),来挑选进
11、入权力机构的人员。典例1 (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解析:C材料中儒、墨等学派在不同诸侯国的传布和盛行,推动了大量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而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作为传播这些思想的重要载体,流动也愈加频繁,逐渐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故选C项;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
12、;D项因果颠倒,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同学派的盛行,排除。典例2 (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A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六国多任用宗族及国人为相,秦国任相则不局限于宗族及国人,贵族政治被大大削弱,这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遭到破坏,六国并没有严格遵守宗法制,排
13、除C项;“排挤”一词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7.士族政治典例1 (2021辽宁卷,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解析:B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撰家谱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宗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典例2 (2024湖南卷,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
14、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年)64.98281.32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官府组织移民解析:C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的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豪强大族势力膨胀,与国家争夺人口,故选C项;瘟疫通常是区域性的、短期的,不太可能导致长期、持续的下降,特别是几百年的人口持续下降,排除A项;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频
15、繁,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的人口仍被官府掌控,不会导致官府掌握的人口数大幅度下降,排除D项。8.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在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置)、工(工程水利)六部,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典例1 (2022浙江1月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