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pdf》由用户(看岸上风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重庆 有色 建筑 有限公司 招聘 笔试 冲刺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下载须知】:1,本套练习包含以下题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常识判断题、数量关系题、判断推理题和资料分析题等题型;共135道。2、本套试题根据常见招考题总结归纳,主要用于练习答题思路和拓展知识面。3、本套试题非考试真题,且与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无关。一、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1、及时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要素,无论是舆情的分析、研判还是应急处置,所有环节的应对关键都建立在“快”字上。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传输速度极快,舆情的产生和发酵期往往极
2、短,很多突发事件都是通过移动端,由个体传播者通过照片或视频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无人机航拍的普及也使得视频的全方位采集与实时传输成为可能。因此,舆情处理过程中对快速调查和首发反应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大多舆情事件,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变异,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能够迅速制动,积极有效地遏制舆情的进一步发酵。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 新时期快速制动是新闻从业者的必备能力 B 信息的快速传播要求网络舆情处置从“速”C 网络舆情处置实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D 应提高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舆情处理能力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及时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要素,接着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新媒体时代,信息快速
3、传输,舆情产生和发酵时间极短。尾句用“因此”总结,强调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快速处置网络舆情。由此可知,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重在强调网络舆情处置要快,对应B项。A项,缺少主题词“网络舆情”,排除;C项,文段并非在探讨网络舆情处置的实质是什么,排除;D项,文段强调的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舆情处置要快,“提高能力”表述不明确,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2、倘若一部译作读来只见一片片拗口的长句,不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汉语的 _ 之美更无从谈起。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对此_,觉得译文本来就这样。可见,人们对带有“翻译腔”的译文,抱有集体无意识的容忍。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
4、当的一项是:A 流畅 讳莫如深 B 精炼 不以为然 C 简约 习以为常 D 考究 见怪不怪正确答案C第1页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5424ed8ea1af88c064fe836b99539e87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更无从谈起”可知,横线处所在句子需体现拗口的长句对汉语造成的不利影响,A项“流畅”、B项“精炼”、C项“简约”均符合文意,保留。D项“考究”指精美的,精致的,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第二空,根据后文“觉得译文本来就这样”和“抱有集体无意识的容忍”可知,横线处强调人们已经习惯了拗口的译本,C项“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
5、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符合文意,当选。A项“讳莫如深”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紧,文段未体现“隐瞒”之意,排除;B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根据“觉得译文本来就这样”可知,与文意相悖,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人人可译”时代到来,翻译如何兼顾本意与诗意3、鳝鱼在水中,若不将头部伸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的话,即使水中溶氧十分丰富,也很可能会窒息而死。一般雄鳝将头伸出水面呼吸的频率较高,雌鳝相对较低,小雌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因为,刚孵出的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上面有许多毛细血管,卵黄囊上具有与水有很大接触面的血管网膜,这些血管网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呼吸器官。稚鳝的胸鳍和鳍褶不停地扇
6、动,在水中进行着气体交换,而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随着稚鳝的个体增大,卵黄囊、鳍褶和胸鳍逐渐退化,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根据上文,不能推出的是:A即使水中溶氧丰富,鳝鱼也需要呼吸水面空气 B血管网膜不再是成年鳝鱼的呼吸器官 C在相同时间内,雄鳝将头部伸出水面的次数比雌鳝多 D稚鳝一般不会将头部伸出水面呼吸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项,根据“即使水中溶氧十分丰富,也很可能会窒息而死”可知,A项“鳝鱼也需要呼吸水面空气”符合文意,排除。B项,根据“刚孵出的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上面有许多毛细血管这些血管网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呼吸器官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可知,鳝鱼并不是完全不用血管网膜呼吸,只是成年
7、后,血管网膜不再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故B项“血管网膜不再是成年鳝鱼的呼吸器官”表述过于绝对,当选。C项,根据“一般雄鳝将头伸出水面呼吸的频率较高,雌鳝相对较低”可知,在相同时间内,雄鳝会比雌鳝伸出水面呼吸的次数多,符合文意,排除。D项,根据“稚鳝的胸鳍和鳍褶不停地扇动,在水中进行着气体交换,而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可知,稚鳝一般不会把头伸出水面呼吸,符合文意,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常见放生物种及生活习性4、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西周时期有清晰地反映。距今大约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从西亚地区接受了铁器和玻璃器及其制作技术,为战国到西汉时期冶铁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此外,对佛教的吸纳,也突出地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但本土的道教并未被摈弃,而是两者长期并存,在民间甚至相互融合,都成为信仰的对象。唐朝更是将包容性发挥到极致。在唐王朝的宫廷乐舞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从西亚等地区引进种植的水果、蔬菜、香料等更是数不胜数。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A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B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C 中国历朝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D 包容性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突出特征正确答案B第2页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5424ed8ea1af
9、88c064fe836b99539e87答案解析文段开篇引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一话题,并讲述其在西周时期的具体表现,随后通过并列关联词“也”,继续以东汉时期为例,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佛教吸纳中的表现,最后论述在唐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的具体表现。故文段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并列结构,对应B项。A项,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排除;C项,“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应文段东汉时期对佛教的吸纳,仅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表现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D项,文段核心话题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国家发展”范围扩大,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深刻把握
10、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5、在社会文化的变革中,如果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必须突破原有的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必须要对社会已经蔓延的“常识”进行反思和批判。这里的“常识”,指既定的思想框架和方法路径。尽管这种思想框架和方法路径可能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一种积累,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很可能又变成了一种枷锁,限制和捆绑着人们的创造力。我们的反思、修正、突破和创新,都需要不断地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常识”容易让人墨守成规 B要创新就必须突破“常识”C突破和创新需要大胆尝试 D要警惕“常识”的负面影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在社会文化变革中,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
11、的思维,要突破原有的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要对已经在社会蔓延的“常识”进行反思和批判,也就是要不局限于原有的“常识”。接着对已经在社会中蔓延的“常识”进行了解释,并通过转折词“但”指出这种“常识”是有问题的,即限制和捆绑了人们的创造力,尾句指出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各种尝试,故文段围绕“创新”和“常识”的话题,重点强调的是我们要如何进行创新,也就是要打破“常识”的限制,去做多种尝试,对应B项。A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如何进行创新,为对策,而该项为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C项,文段尾句还提到了“反思、修正”,该项表述片面,且“大胆尝试”表述不明确,排除;D项,“常识的负面影响”并非文段重点,且表述不明确,
12、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艺术的先锋力量和创新实践6、在利好的政策推动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 _ 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 _,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主导性 交流 B 多元化 结合 C 补充性 摩擦 D 辅助性 碰撞正确答案D第3页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5424ed8ea1af88c064fe836b99539e87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逐渐进化为助
13、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可知,横线处应体现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最初仅作为非支撑性工具之意。C项“补充性”、D项“辅助性”均可体现非支撑性,符合文意,保留。A项“主导性”有支撑之意,B项“多元化”体现了多样化,均与文意不符,排除。第二空,根据“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可知,横线处应体现传统与当代的互动之意。D项“碰撞”指撞击,置于此处可体现互动之意,符合文意,当选。C项“摩擦”指个人或群体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多向助力 多维赋值: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7、智力和智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
14、力是一种能力,只要按部就班都会随年龄提升;而智商主要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即在同一个年龄群体中,一个人的智力所在的相对位置。因此,一个儿童的智力随年龄递增,但是其智商就不一定,可能原来是130,到后来如果环境刺激不足或压力过大就降到120,当然也有可能更高,比如达到140。有研究分析从两岁半到十七岁儿童的智商发展,纵向追踪研究就会发现智商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波动的,波动范围可以达到20分。20分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体的差异。可能有早慧,当然也有大器晚成;第二,后天的教育。中国历史上有“伤仲永”的故事,讲的是由于环境支撑不够导致一个早早表现出天分的孩子泯然众人,因此后天的教育也很重要。下列说法与原
15、文相符的是:A 智商可随着年龄的增加稳步提升 B 智力与智商均为统计学相关概念 C 一个儿童的智商最高可达到140 D 环境支撑不够或影响儿童智商发展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A项,根据“智力是一种能力,只要按部就班都会随年龄提升一个儿童的智力随年龄递增,但是其智商就不一定”可知,随着年龄增加稳步提升的是“智力”,而非“智商”,偷换概念,排除;B项,根据“智力是一种能力,只要按部就班都会随年龄提升;而智商主要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可知,“智商”为统计学概念,“智力”并不是,表述错误,排除;C项,根据“一个儿童的智力随年龄递增,但是其智商就不一定当然也有可能更高,比如达到140”可知,“最高”文段并未提及,
16、无中生有,排除;D项,根据“智商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波动的由于环境支撑不够导致一个早早表现出天分的孩子泯然众人”可知,表述正确,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潜质突出的儿童如何发现和识别8、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重点在于促使人民法院全面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现场立案、掌上立案等立体化便民立案模式,让立案渠道更加顺畅,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然而,司法实践中,一些基层法院不立案、拖延立案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例如,民事案件起诉条件之一是“被告明确”,在原告提供具体明确的、足以与他人相区别的被告信息后,有的地方法院仍要求提供被告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才能立案。但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提供被告身份证号码往往很
17、困难。类似的“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增设立案门槛等问题,既损害群众诉权,也影响司法形象。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A 法院增设立案门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B 变相不立案问题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C 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保证案件应立尽立 D 如何解决身份信息所导致的立案难题正确答案C第4页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5424ed8ea1af88c064fe836b99539e87答案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接语选择题,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论述的核心话题。文段开篇指出立案登记制改革是为了让立案渠道更加顺畅,让司法服务更有温
18、度,紧接着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指出一些基层法院不立案、拖延立案问题仍存在,并进行举例说明,然后指出类似“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问题的不良影响,故后文应围绕如何依靠立案登记制改革解决“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问题展开具体论述,对应C项。A项,“增设立案门槛问题”表述片面,排除;B项,“不良影响”为尾句已经论述过的内容,后文不会再论述,排除;D项,“如何解决”表述不明确,文段已经给出了“立案登记制改革”这一措施,且“身份信息”为文段举例部分的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监督就是动力|杜绝变相不立案 更好保障群众诉权9、大渡河是我国第五大水电基地。泸定水电站是其中意义重大且施
19、工难度极高的电站,大坝建筑于深达150多米的覆盖层上。150米,地表到基岩的距离,广布着因为河流冲积等原因形成的松散堆积、沉积物,透水性程度高低不一。要保证大坝牢固,就必须从地面向下修建相当于50层楼高的防渗体系,构筑一道结实的保护屏障。为了解决大坝防渗的问题,施工队在大坝所在的河床部位设计了一道最大深度110米的垂直混凝土防渗墙和四排灌浆帷幕,四排灌浆帷幕主要解决地下110米到150米地层的防渗问题,并在大坝的两岸部位也进行了类似的基础处理。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泸定水电站:A 对大渡河水电基地的独特意义 B 大坝施工面临的复杂地下环境 C 设计四排灌浆帷幕结构的原因 D 大坝防渗的难点以及解决
20、方案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文段通过大渡河水电基地引出泸定水电站,随后介绍了大坝建筑的地下环境,并指出要保证大坝牢固必须修建防渗体系。最后提到为了解决大坝防渗的问题,施工队是如何进行施工的。故文段核心话题为“大坝防渗”,介绍了大坝防渗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对应D项。A项,“大渡河水电基地”对应文段开篇引出话题部分的内容,非重点,且偏离“大坝防渗”的核心话题,排除;B项,缺少文段核心话题“大坝防渗”,且“复杂地下环境”只对应问题部分 的内容,表述片面,排除;C项,“四排灌浆帷幕结构”为解决措施中的一项,表述片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水电基础局核心技术填补国内坝基处理技术空白10、从1
2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因政治体制落后或国际环境不利等诸多因素,中华民族与前三次科技革命 _,但有幸赶上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然而,中国高科技产业遭受的打压也是空前的。毫无疑问,科技博弈将是国际博弈的新战场,在这场较量中,我们如果扛不住、攻不下,民族复兴就很可能遭遇半渡而击,甚至 _,我们只能咬紧牙关、_,才能掌握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动权,赢得未来。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失之交臂 功亏一篑 逆流而上 B 密不可分 前功尽弃 一鼓作气 C 休戚相关 毁于一旦 坚持不懈 D 擦肩而过 一蹶不振 循序渐进正确答案A第5页2024年重庆有色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
22、上岸必备编号:5424ed8ea1af88c064fe836b99539e87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政治体制落后或国际环境不利等”及“但有幸赶上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与后文意思相反,应体现中华民族错过了前三次科技革命,A项“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D项“擦肩而过”指没有抓住机会,均符合文意,保留。B项“密不可分”指十分紧密,不可分割,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与文意相悖,排除。第二空,根据“甚至”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较“半渡而击”程度更重,“半渡而击”指(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去歼灭它,置于文段中指民族复兴进行到一半时被打击。
23、A项“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D项“一蹶不振”比喻受到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均符合文意,保留。第三空,根据顿号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与“咬紧牙关”语义相近,“咬紧牙关”指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A项“逆流而上”比喻迎着困难而上,与“咬紧牙关”语义相近,符合文意,当选。D项“循序渐进”指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不能体现出克服困难,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不畏浮云遮望眼从百年变局维度看2020年的世界风云11、不少王朝在建立初期,鉴于前朝 _ 的教训,统治者一般都励精图治,提升军事经济实力,着重反贪反腐,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争取民心,巩固江山的决心。而到了中期,特
24、别是后期,由于其政权的剥削阶级性质,往往奢靡腐败滋长 _,直至病入膏肓。结果不是人民揭竿而起就是统治集团内部某些力量取而代之。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失衡 泛滥 B 消亡 越轨 C 滥觞 加剧 D 覆灭 蔓延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形容前朝被新王朝取代,B项“消亡”指消失灭亡,D项“覆灭”指倾覆灭亡,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失衡”指失去平衡,程度过轻,排除;C项“滥觞”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与文意不符,排除。第二空,形容奢靡腐败不断发展,D项“蔓延”指延伸、扩展,符合文意,当选。B项“越轨”指行为超出公共道德或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与“奢靡腐败”搭配不当,排除。故正
25、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反腐倡廉 以史为鉴读后感12、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北风与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结果是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它们一刚一柔,柔可克刚。因此B项正确。13、十年树木,千年秀林。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