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呀
  • 文档编号:8083796
  • 上传时间:2024-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0.7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由用户(南阳海歌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 武汉市 重点中学 联合体 2024 2025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Word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7日 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

    3、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

    4、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

    5、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材料二: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

    6、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

    7、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

    9、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3分)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C勇者无惧,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_5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

    10、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6分)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贴福字(节选)何存中闻路知道“师娘”将大门虚掩着,是盼望对门人家能回来过年。如果将大门关紧了,人家回来过年的话,她忙手里的活儿去了,有可能听不见。闻路看着她魂不守舍的样子,就有点儿同情她。闻路就开始虚构。虚构什么呢?虚构门外电梯的门开了,有人上到了二十八楼,有开锁的声音。这时候“师娘”必定闻声赶出去,必定笑脸相迎,像见

    11、了亲人,同他们打招呼,说:“你们回来了?”对门的男人必定回答:“回来了。”“师娘”就会问:“你们是从哪里赶回来的?”对门的男人必定会告诉“师娘”,是从哪里赶回来的。那做娘的就会让她家孩子喊奶奶。于是那孩子就连声地叫:“奶奶!奶奶!”“师娘”必定眉开眼笑,声叫声应。这时候师娘必定打开包,将带回的礼物分一份给“师娘”。“师娘”必定说:“一年到头,你们打工辛苦了。先到我屋里坐会儿,喝点儿茶。我烧的有。”这时候那男的见闻路家贴了春联,就不好意思进门,会说:“奶奶,不打搅您家了。”“师娘”会说:“不碍事,明天才是年哩。”女的就会发现她家的大门上贴的那福字,问:“奶奶,是您贴的吗?”“师娘”会说:“是的呀

    12、!是我叫爷爷写的,我贴的。过年了,给你家送个祝福!”那男的和女的就会感动,说:“谢谢,你们费心了。我们朝回赶,没有准备对联哩。”“师娘”会说:“还来得及。我家先生有红纸和笔墨,叫他给你家写一副。”如果是这样的话,闻路肯定不会推辞,重开笔墨裁红纸,给他们写一副。搞写作的闻路就这样构思着情节。天色渐渐晚了,街上车声静了下来,就是听不到门外有人声。对门人家的儿子,是闻路和“师娘”坐下来,准备聚精会神看春节联欢晚会时,乘电梯上来的。就听见有人敲门。敲门声很轻,是用屈着的手指敲的。开始是一声,咚。隔一会儿是两声,咚咚“师娘”听到了。赶紧站起来跑去将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来岁的样子,身上穿着

    13、的皮夹克是黑的,脖子上围着的围巾是白的,鼻梁上架的一副眼镜是金边的。一看就不是穷人。看那架势,“师娘”的热情就减了。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那小伙子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师娘”问:“你是谁?”那小伙子说:“我是对门人家的儿子。”“师娘”问:“啊!有什么事?”那小伙子说:“我想问一下,门上的那个字是不是你们贴的?”“师娘”说:“是的呀!我看你家没回来过年,叫我家先生写的,我贴的。”那小伙子说:“什么意思?”“师娘”说:“给你家送个祝福呀!”小伙子说:“你不知道那不是你家的门吗?”“师娘”说:“我知道是你家的门。我帮你家贴的呀!”那小伙子说:“我们委托您了吗?”“师娘”说:“没有

    14、。”那小伙子笑了,说:“既然没有委托,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师娘”哑口无言。闻路知道这时候需要他出面了,就站起来走到门边,说:“对不起小伙子!我们是好心。”小伙子问:“这样做有意思吗?”闻路说:“你觉得不合适就揭下来。”小伙子说:“你知道不知道,这做法在西方是侵犯人权的。”闻路问:“你是留学海外的吗?”那小伙子说:“我可以不回答吗?”闻路说:“你是中国人吗?”那小伙子说:“你有必要这样问吗?”这就把闻路气得不行。闻路说:“如果你是中国人,难道忘记了中国的传统?你恐怕是自费留学的。”那小伙子说:这个可以回答您,并不是像您所说的那样。闻路说:“外国的月亮是不是比中国的圆?”那小伙子问:“什么意

    15、思?”闻路说:“这也不懂吗?数典忘祖。”那小伙子说:“用不着您来教育我,这方面我比您懂得多,本来没有多大的事,但我是研究比较文学的,这涉及接受美学的问题。在没有得到主人授权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愉悦,我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们,这样做是过度关怀。”闻路说:“已然贴了,你说怎么办?”那小伙子说:“谁贴的,谁对此事负责。”闻路说:“我叫她揭下来好吗?”那小伙子说:“刚才我与我爸爸打电话沟通了,他说可以。”闻路问:你爸爸是谁?那小伙子说:“好奇心不要太强了!对不起,没有必要告诉您!”闻路没想到如今的古城,竟有这样的人家。于是“师娘”就走到对门,将那个“福”字揭了下来,拿回屋里,揉成团丢在垃圾桶里

    16、,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师娘”委屈得不行,说:“真是的,说什么西方,西方有什么了不起的?真不是个东西,好心当成了驴肝肺。”闻路说:“怎么样,叫你不要多管闲事吧?”“师娘”一脸的无辜,问闻路:“你说我错在哪里?”闻路问:“那你说他又错在哪里?”“师娘”就望着闻路,默默无言。“师娘”以为那家要贴春联的,没想到大年初一开门时,发现那家大门上并没有贴,说明他家并不在这里过年。那小伙子是奉令来巡视“领地”的。至于他家在什么地方过的年,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从知晓。“师娘”打开门后,一如既往,拿拖把出来,将门外的过道,一点儿边角都不留地拖得干二净,照得见人的影子。闻路就笑“师娘”:“叫你不要过度关怀,

    17、他家的门口,你管什么?”“师娘”说:“你算说得轻巧,难道拖半边留半边,那是人做的事吗?”这时候儿子和媳妇带着孙子、女儿和女婿带着外孙女来拜年,喜气洋洋,那是阖家的欢乐。“师娘”的嘴笑得合不拢,从厨房到客厅,进进出出,做吃的、开喝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举杯祝福老爸老妈,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心情愉快!“师娘”听在耳里,喜在心头,笑在脸上,哈哈声连天,像阳台上的迎春花儿。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风中花香,岁月静好。(选自人民文学2022第10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贴福字一事,“师娘”与小伙子产生矛盾的根源就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B小伙子受西方思想影响,对中国的文化

    18、传统全然不知,甚至他的父辈也是如此。C“师娘”帮对门贴福字,拖门外过道,可见她是个热心肠,但可能热心到叫人不舒服。D丈夫闻路,嘴上埋怨“师娘”多管闲事过度关怀,却并未阻止,说明他理解妻子。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路虚构对门人回来时的场景,与小伙子回来时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就是为了制造情节波澜。B小伙子与师娘、闻路的对话中,多用疑问和反问句,充溢着冷冰冰、硬邦邦的情感色彩。C儿女拜年与闻路虚构都用场面描写,展现传统春节的喜庆气氛,前者用白描,后者用细节描写。D作者用三个判断句强调小伙子皮夹克、围巾、眼镜边色彩分明,凸显其家境、气质不凡。8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

    19、四句话可以删去,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你是否同意?请谈谈理由。(4分)_9某网站专栏就“师娘”给对门贴福字引发矛盾一事发起讨论,邀请你参加,请你列写发言提纲,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6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贞元三年,时关东防秋兵大集,国用不充。李泌奏:“自变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继以朱泚之乱,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点募自防。既平,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

    20、,悉输京师。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以示宽大。敢有隐没者,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上喜曰:“卿策甚长,然立法太宽,恐所得无几。”对曰:“兹事臣固熟思之,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上曰:“善!”以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句勘两税钱帛使。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已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

    21、匹夫之鄙志也。古人有言曰:“贫不学俭。”夫多财者,奢欲之所自来也。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初,德宗居奉天,储畜空窘,尝遗卒视贼,以苦寒乞襦绔,帝不能致,剔亲王带金而鬻之。朱泚既平,于是帝属意聚敛,常赋之外,进奉不息。当是时,户部钱物,所在州府及巡院皆得擅留,或矫密旨加敛谪官吏,刻禄禀,增税通津、死人及蔬果。凡代易进奉,取于税入,十献二、三,无敢间者。(节选自新唐书志四十二食货二)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22、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命A黜陟B使与观察C使D刺史约百姓E丁产F定等级G作两税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德宗,是唐朝第十位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最初始于商代,但直到隋朝以后,才会给每个皇帝都上庙号。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C“道”指学问,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道”词义相同。D“常赋”指固定的赋税,但在德宗时期,常赋之外的各种额外赋税很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泌认为自从实行杨炎所提议的两税法以来,藩镇和州县多有违背规定聚敛钱财的做法,朱泚

    23、之乱加剧了这些做法,朝廷要给出应对策略。B在讨论国家用度不足的问题时,唐德宗认为李泌采用的办法过于宽大,李泌认为如果实行严厉的办法,检举揭发需要时间,不能接济急需。C唐德宗在收取淮南二十万钱帛后,还瞒着宰相李泌多次向地方搜刮钱财;司马光认为,这种变天下财富为自己私藏的行为,是浅薄鄙俗的。D德宗曾经因为储蓄不足非常困窘,这可能是他超额聚敛搜刮的原因。但也因为如此,官员也横征暴敛,导致天下吏治大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以示宽大。(4分)_(2)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4分)_14文中史学家司马光的评论“是犹启其

    24、门而禁其出也”,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梦微之 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注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字乐天)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乐天回忆与微之当年在长安夜间携手同游,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

    25、拭了。B颌联对仗工整,“三度病”突出自己在漳浦生病之多,而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C尾联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表现出诗人内心莫大的荒凉,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D全诗用梦中相会之愉悦和醒来之痛苦相对比,更突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对自己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16同样是写梦悼亡,本诗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论

    26、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传达,暗含相思之苦。(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胸无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

    27、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 ,就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

    28、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丁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18下列对原文甲、乙、丙、丁四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胸无大志”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改为“不学无术”更合文意。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标示插入解释说明,其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D丁处的“反而”应该改为“而且”,与前面的“不但”相对应。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_

    29、20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试分析第二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4分)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儒道互补”的很好诠释。儒家士人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力图治国安邦,有所作为,为了彰显道统的尊严和崇高而对自我修养指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世事常不如意,面对“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只能“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从根本上来说不完全是消极避世的。总体来说,老子的“无为”是遵循“道”的规律,顺应自然,根本的目的是“有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相比而言,庄子的“

    30、无为”则带有更多消极避世的色彩。长期以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身份认同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 ,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易使中国知识分子走向 和阳奉阴违,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典型人物。他们有的心口不一,一边高唱超尘脱俗,以老庄自饰,一边忙着攀龙附凤、升官发财;有的 ,故作清高,一边假装归隐,不理俗务,一边走终南捷径,时刻准备投怀送抱。21文中画框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标明序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31、意。(6分)序号:_修改:_序号:_修改:_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现在。有人说,唯有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解析】A“新时代社会

    32、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偷换概念,材料一是“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指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前提条件相同”错。材料一中老子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孔子的“不争”“前提是矜”,可见二者前提条件不同。C“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断章取义。材料二是“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

    33、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可见要想“安稳”,除了“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之外,还有“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等其他条件。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D。2(D)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析】A“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错,材料一首先明确话题是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然后分析了“为而不争”思想的渊源,再指出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因此不是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的。B“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偷换概念,原文是“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

    34、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选项将“凝聚人心、扶正风气”换成了“为而不争”。C“正、反两个方面”错,材料二第二段“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是在古人“为而不争”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理解,二者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3(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析】老子的“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即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孔子的“为而不争”意思是君子无所争,强调庄敬持己。A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符合“为而不争”思想。B意思是不和他人去争名利

    35、上的得与失,只求自己能够具有智慧与才干。符合“为而不争”思想。C强调勇敢、创新与突破。与“为而不争”无关。D意思是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正因为它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符合“为而不争”思想。故选C。4【参考答案】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评分标准】4分(表述不准确可以扣1分;同异每点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同:结合材料一“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

    36、出发”,及材料二“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异:结合材料一“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可知,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结合材料二“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可知,

    37、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5【参考答案】示例: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评分标准】6分(能结合文本具体内容4分,表达准确流程客观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是安徽和河南两地“争”老子的籍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结合材料”就是利用材料一中老子的“为而不争”的含义领会老子的思想,从而找到劝说双方的着力点;“劝说其停止争论”是目的;注意“不写称呼”的要求。两地争的是老子的籍

    38、贯,而材料一中老子却恰恰主张“为而不争”,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的“为而不争”中以“为”作前提,意思是“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对于两地来讲,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的思路有准确地了解,看所考句段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分析句段的作用。学生要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排除错误的选项。“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全然不知”错误,结合故事情节,小伙子是中国人,也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即使不是在中国长大也不至于压根不懂中国春节的文化传统,他的父辈更不至于如此。7(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详细而全面的了解,还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83796.html
    南阳海歌呀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