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呀
  • 文档编号:8083786
  • 上传时间:2024-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2.8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由用户(南阳海歌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 浙东 联盟 2024 2025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Word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绝密考试结束前浙东北联盟(ZD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

    2、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

    3、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

    4、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

    5、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作品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

    6、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

    7、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 下列对材料

    8、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代儒家的人长期传承了这种精神。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可解释为“叙述”“论述”等含义。C.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的内涵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相同的。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

    9、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不得做出任何的更改。B.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首先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D.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为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他们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 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

    10、不能兼而有之。B.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C.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 材料二第段,作者引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5.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如何评价?请结合三个材料分别谈谈。【答案】1. C 2. C 3. B 4. 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意蕴,增强了文章的文采;说明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并非个例,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

    11、力;展示了“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或“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孝的不同理解”),深化了作品主题。 5. “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孔子教育和培养子弟,以及宣扬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成就了孔子,孔子“述”天道、对天尽孝,可以延续文化和传承历史。“述而不作”也有局限性,教学中有偏重继承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育理念,强调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平衡。材料二深入分析了“述”与“孝”的关系,指出孔子及其他哲学家如何将哲学活动与“孝”相结合。材料三则批判性地讨论了“述而不作”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指出其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整体来看,三篇材料从不同角

    12、度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既有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的反思。【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孝的内涵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第段首句只是说“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末句也不能证明两者内涵“相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不得做出任何的更改”错误。材料一第段“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说明孔子在解释古代文化遗产时加入了自己对道德的理解。B.“于是首先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根据材料一第段“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

    13、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的礼制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D.“因为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他们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二第段第一句说的是他们的理解不同,“反映了”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并没有说两者是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划线句是: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A.谈的是真理与安宁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这句话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划线句的观点。C.谈论的是敬畏自然,也是无关项。D.谈论是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没有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与划线句的观点关联性不强。故选B

    14、。【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引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意蕴,引用哲学家的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采;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哲学家,引述他们关于“孝”的论述,说明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并非个例,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引述他们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观点形成印证,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孝的不同理解

    15、”,展示了“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或),深化了作品主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孔子的“述而不作”是一种教育理念。结合材料一“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可见“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孔子教育和培养子弟,以及宣扬自己的思想;结合材料二“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可见“述而不作”成就了孔子,孔子“

    16、述”天道、对天尽孝,可以延续文化和传承历史。结合材料三“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见“述而不作”也有局限性,教学中有偏重继承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娘契诃夫已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满月照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灯光下,显得很年轻。花园里安静,

    17、凉爽,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一片蛙声的鼓噪。洋溢着五月的气息,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在这儿,而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内心却没有欢欣,夜夜睡不好觉,再也快活不起来不知为什么她觉得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这时有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是祖母的一个远亲,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我正坐

    18、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这席话娜佳去年就听过,以前她觉得这些话很可笑,现在不知怎么她却感到不愉快。两人朝大厅走去,大家已坐下吃晚饭。祖母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

    19、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在大学语文系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后来,钟鼓十二下,大家起身告辞。娜佳一觉醒来,大概已是两点,她坐在床上,开始想心事。“滴笃,滴笃,”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我的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种感受。谁知道呢!或许是受了萨沙的影响?”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午饭后,尼娜伊凡诺夫娜又弹了一会儿钢琴,回房去了。萨沙说:“亲爱的娜佳!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

    20、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突然全身一阵瑟缩,回自己房间去了。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如同昨天夜里,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21、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滴笃,滴笃”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笃,滴笃”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为什么?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会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看见律师,或者拉丁语教师,或者市参议会委员,我就那么不自在?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的无所事事作了概括,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了”她说,“

    22、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外出求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五月间,考试完毕,娜佳动身回家去,精神饱满,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一路上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像蒙着尘土。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束着腰,手指上的那些钻石戒指仍在发亮。娜佳走上楼去,见到原来的床,原来的

    23、窗子和白窗帘,窗外还是那个花园。晚上,她上床睡觉,盖上被子,不知为何,她觉着躺在这暖和柔软的床上有点可笑。“滴笃,滴笃!”守夜人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的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开始一种富于朝气的全新生活。她意识到,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这种生活,尽管还不甚明朗,充满神秘,却吸引着她,呼唤她的参与。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

    24、的一项是( )A. 当未婚夫将无所事事的生活归为社会问题时,娜佳与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一样对未婚夫的始乱终弃感到气愤。B. 受萨沙的影响,娜佳在婚期临近时坐火车离家出走,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人一样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C. 娜佳第一次离家,广阔的未来在她眼前铺展开来,此刻,她与哦,香雪中的香雪一样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D. 娜佳第二次离家时,带着喜悦的心情决然离开,表现了她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一样勇于向生命的极限挑战。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五月花园的优美景色,与结尾“灰色的围墙”“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形成对比,表现人物对同一环境的不同心理,暗示其

    25、思想的转变。B. 听完萨沙的劝说,娜佳“泪水盈眶、突然全身一阵瑟缩”,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娜佳对萨沙的指责感到气愤,为后文写娜佳再次睡不着做铺垫。C. 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这种视角的好处是叙述者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进行切换,使读者能够了解所有的真相,但也存在一些不足。D. 本文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短短的篇幅中运用精准细腻的语言展现娜佳复杂的心理波动,推动了娜佳思想裂变的演进过程。8. 小说以“新娘”为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 文中三次出现守夜人不同特点的打更声,反映了主人公娜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析。【答案】6. C 7. B

    26、8. 人物上,“新娘”指主要人物娜佳,突出了她的特殊身份。情节上,“新娘”与主人公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安德烈的情节相呼应。(或答“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新娘本应结婚,却最终选择了外出求学”)主题上,赞美主人公娜佳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广阔自由的新生活,是新社会的新女性。 9. 第一次打更声低沉慵懒(或“有气无力”),反映娜佳受到萨沙的影响、凌晨醒来想心事时的苦闷(或“苦恼”)、不安。第二次打更声舒缓悠长(或“远远的”“若有若无”),反映娜佳内心因萨沙的启迪而开始觉醒的矛盾、紧张。第三次打更声短促明快(或“铿锵有力”),反映娜佳第二次离家前,内心已与旧生活割断的坚决。【解析】【导语】契诃夫的新娘通过娜

    27、佳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个人对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对比,展现了娜佳从对婚姻的迷茫到追求独立生活的转变。守夜人的打更声作为时间的象征,反映了娜佳内心的变化。契诃夫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刻画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关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始乱终弃”错误,娜佳气愤的原因在于未婚夫自大狂傲、不思进取。B.“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错误,娜佳离家出走是外出求学,追寻有意义的自由的生活。D.“勇于向生命的极限挑战”错误,娜佳决然离开不再回来,表现了她彻底和传统家庭割裂,奔向新生活的形象特点。故选C。【

    28、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娜佳对萨沙的指责感到气愤”错误。对应原文“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由此可见,娜佳对萨沙关于她们的生活不干净不道德的评价是认同的,这些细节表现的是娜佳内心的矛盾,是萨沙播下的启蒙种子在娜佳心中逐渐萌芽。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及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看,“新娘”指主要人物娜佳,她即将嫁给她的未婚夫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小说将一位处在人生转折关头的少女的复杂矛盾心理,表现得异常深刻、细腻,以“新娘”为标题,能够突出其特殊身份。从情节看,“新娘”与主人公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安德

    29、烈的情节相呼应,娜佳一开始安于新娘的身份,享受当下生活,后来决然离开,选择了外出求学。以“新娘”为标题,前后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从主题看,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知识女性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理想认知所进行的尝试和努力,而“新娘”之“新”赞美主人公娜佳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广阔自由的新生活,“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是新社会的新女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场景与人物心理变化关系的能力。首先在文中找到三次打更声,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感受主人公娜佳的心理。第一次打更出现在第12段,娜佳听了萨沙

    30、的开导,感到不愉快。凌晨醒来坐在床上想心事,内心苦闷,对未来茫然不安。此刻,更夫“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这一死板低沉的打更声与娜佳苦闷的心情相契合。第二次打更出现在第20段,“滴笃,滴笃”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笃,滴笃”,“在远远的什么地方”表现了打更声绵远悠长节奏舒缓,而此刻娜佳在听了萨沙的劝导之后,那颗渴望改变生活的现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心彻底爆发,这里以舒缓悠长的打更声反衬娜佳内心的矛盾、紧张、挣扎。第三次打更出现在第27段,“滴笃,滴笃”守夜人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娜佳重返故里后,发现家里的装饰没有变化,打更声也依旧重复。她躺在暖和柔软的床上觉得有点可

    31、笑,因为她富足的精神与丰盈的内心已经与这陈旧、衰老的旧生活决裂,坚决走向独立新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注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

    32、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

    33、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节选自墨子贵义)注一言,指义。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墨子A南B游于楚C见楚献D惠王E献惠王以老F辞G使穆贺H见子墨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

    34、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比,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于”,意思不同。B. 强,勉强,与老子“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意思相同。C. 下,使下,与大学之道“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D. 奉承,承受、秉承,与现在所说的“阿谀奉承”中的“奉承”,意思不同。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墨子看来,世人往往看重自身,但因为争辩一句话而“相杀”,是把“义”看得更为珍贵。B. 墨子认为,“今天下莫为义”,“故人”若劝说、劝诫他就算了,但怎么能阻止他去行义呢?C. 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又担心楚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

    35、。D. 文本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鲜明地表达了“贵义”的观点。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2)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14. 墨子善辩,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说说墨子“说穆贺”的论说技巧。【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唯独你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2)现在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 14. 思路清晰。先亮出观点“唯其可行”,再逐步展开分析。(或观点明确,富有针对性)论证方

    36、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强了说服力。语言气势充沛(或运用反问句)。两个“岂曰”句、“曾不若”句,情感强烈。【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墨子贵义,通过墨子与他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义”的重要性。墨子以生动的比喻和逻辑推理,强调“义”比个人利益和生命更为珍贵。他批评世俗君子不重视义士,反而重视负粟者,揭示了社会对“义”的忽视。墨子善于运用类比和反问等论说技巧,使其观点更具说服力,体现了墨家思想中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南”修饰“游”,“于

    37、楚”是“游”的地点,联系紧密,因此在C处断开;两个“献惠王”中间断开,第一个作上句的宾语,第二个作下句的主语,因此在E处断开;“辞”充当前句的谓语,“使穆贺见子墨子”也是同一主语的谓语,因此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比/给。句意: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B.“勉强”错误。意思不同。“强”,应为“努力、尽力”。/“强行者有志”的“强”为“勤勉”。句意: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C.正确。都是使动,使下/使整齐有序。句意: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先使家族中各种关

    38、系整齐有序。D.正确。承受、秉承/谄媚讨好。句意:秉承先王的学说来告诫世俗的君子。/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讨好别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人若劝说、劝诫他就算了”说法错误。文中“劝”释为“鼓励”,所以应该是“故人”若鼓励他就算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义”,行义,做正义之事;“独”,唯独,只,仅仅;“已”,停止。(2)“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为状语后置句,“于此有人”“负粟于路侧息”;“起”,站起,起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思路清晰。墨子“说穆贺”的过程,首先说“唯其可

    39、行”,表明态度,认为只要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接着逐步展开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密。论证方法多样。墨子先运用比喻论证,“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用草根之药治病和农民交税贵族享用打比方,反驳“贱人所为不用”的观点。墨子又举出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以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证明观点。运用对比论证“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把世俗的君子与一个背粟的人做对比,指出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的错误做法。语言气势充沛。文中多处运用反问句,如“岂曰一草

    40、之本而不食哉?”“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曾不若一草之本乎?”,这些反问句情感强烈,增强了语势和论辩的说服力。参考译文: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会做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做。什么缘故呢?因为帽子和鞋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会做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做。什么缘故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争辩一句话(指义)而互相残杀,是(因为他)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唯独你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墨子说:

    41、“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耕种而其他九个都闲着,那么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那么你应当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墨子劝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好啊!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莫非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吧?”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这就)比如药,(是) 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用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认为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民向贵族缴纳租税,贵族大人们酿美酒、造祭品,用来

    42、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会认为这是普通百姓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在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去哪儿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那么)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 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那么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

    43、了。惠王如果(像商汤)这样,这之后普通百姓的主张就可被采纳了。”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看见这样的人,不管(他)年龄少或长、地位贵或贱,一定会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君子)回答:(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秉承先王的学说来告诫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纵然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又接着非议、诋毁他们,那么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看待一个背粟的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

    44、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阴机:机谋、机关。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分后下雪的反常物候,让身处江南的诗人颇觉罕见,于是即事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B. 半开的桃李经不起这一场春雪的威猛欺凌,“不胜威”等词流露出诗人对桃李的怜惜。C. 颈联指出这场春雪的始作俑者,是“东君”不按照常规行事,把新奇精巧发挥成机谋。D. 诗人通过塑造“寒雪”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要像寒雪一般保持高洁、孤傲人格的志向。16. 本诗的尾联讲述了怎样的生活

    45、经验?又蕴含了哪些言外之意?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 D 16. (1)生活经验:自然造化变幻无常,即使天气已很暖和,也要准备着御寒的衣物。(2)言外之意:仕途也易起风波(或与对方政见不合难以预料),应做好心理准备,懂得积极应对;人生中会有不测与变故,不要气馁,应平常对待,乐观豁达,坚守气节。【解析】【导语】苏轼的癸丑春分后雪通过描绘春分后罕见的降雪,表达了对自然反常现象的惊讶和思考。诗中以桃李不敌春雪、梅花误认柳絮等意象,反映出对时局变幻的无奈和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感慨,隐含对政治局势的讽喻。尾联则以生活经验提醒人们要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

    46、表达技巧的能力。D.“寄托了自己要像寒雪一般保持高洁、孤傲人格的志向”错误。诗人是借下雪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且“寒雪”并非正面形象,带有诗人的厌恶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哲理的能力。癸丑春分后雪是苏轼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写的一首感事诗。(1)从表层看,“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意思是,造物操纵的阴晴冷暖难以预料,即使在已经很暖和的时候也要准备御寒衣物。本句蕴含着生活经验,天气时暖时寒,因此,人要时刻准备御寒的衣物。(2)从深层看,本句有言外之意:前面的“东君”即主宰东方之神。此处有暗指改革派,王安石等掌有权柄的朝臣的意思。“故将新巧

    47、发阴机”暗含改革派图谋陷害苏轼的意思。此处诗人用自然现象暗示作者仕途的风波,说明面对仕途风波,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懂得积极应对。诗歌前四句有“梅花”这一意象,诗歌说桃李禁受不住寒雪的威力,因而面对梅花内心惭愧,写出梅花傲雪斗霜,诗人面对改革派的排挤,仕途的挫折,不屈服,不苟同,“梅花”傲然挺立,象征诗人乐观豁达、坚守气节。此处告诉人们遭遇变故不要气馁,要懂得坚守,乐观豁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就物质生活而言,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就言行实践而言,即“_”;三是就学习态度而言,即“_”。(2)小慧漫步夜晚江畔,江水绕着原野,月光映照树林,眼前的美景使她不由得想起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83786.html
    南阳海歌呀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