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用户(南阳海歌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洛阳市 2024 2025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在此处键入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 一 语 文 试 卷(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2、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关于吃,在西方,除法国外,没有多少地方能像我国这样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每个族群或每个人对食材的取舍,烹调的方式,以及饮食的习惯,与时代、地域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传统中,有条件的家庭是把烹饪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所谓艺术,就存在审美的问题,每一位厨师在烹饪时,作为审美的主体都会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在制作中融入自己的制作经验和喜好,对食材进行煎、焗、蒸、炒等处理。烹饪的方式,用料的取舍,
3、完全根据厨师的审美和经验而定。因此,烹调的成果,实际上融合了厨师的个性,表现为不同的“味”,从而让食者亦即审美受体在味觉中获得美妙的享受。华夏的祖先早就注重研究“味”的问题,人们不仅注意吃什么、怎样吃,而且研究怎样才能吃得好,亦即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作用于人的味觉、产生美感的问题。我们知道味觉的产生,不同于视觉和听觉。美食,需要有色、香、味的联合效果。色和香,靠的是审美主体视觉和嗅觉的作用;至于味觉,则是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进入审美主体的口腔,舌的不同部位获得的感知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继而激发大脑中对“味”特别敏感的皮质细胞,而大脑皮质细胞传达相应信息后再与视觉、嗅觉的信息结合,从而让审美主
4、体产生了美感。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中,社会各群体因对味觉有共同的认知,于是饮食问题便成为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位作家对食物的态度,也可以看到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想对他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东坡是极为耀眼的人物,研究他的论著历来已不知有多少。当我看到卫辉惠赐的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书稿,细阅之下,深受启发。我作为长期学习中国文学史的学人,对历来学界研究苏东坡的状况,多少有所了解。人们一般会从文学或从史学的角度,研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研究他的生平和政治思想,却从未想到可以从苏东坡对饮食的制作,以及对某些饮食的嗜好的分析,看到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未想到可以从他对饮食的态
5、度,看到他独特的性格;未想到可以从他在诗中写到的关于食材的使用,看到时代变化的轨迹。例如在书中,卫辉由苏东坡在诗里提到吃盐的问题,联系到历代特别是宋代食盐的制作,以及专卖政策的变化;从苏东坡吃竹鼠、吃竹笋、吃不同鱼类的嗜好,谈到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从苏东坡对吃雁、吃荔枝和制作东坡肉等食物的描写,觉察并分析苏东坡在思想上的变化和感悟。换言之,卫辉是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这创新而独特的研究苏东坡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我们如何研究和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以及作家作品分析等方
6、面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就文学研究而言,我们不仅能从视觉方面分析作品的美,还可以从味觉方面考察审美载体如何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达到司空图提出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审美要求。据我所知,近年热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老广的味道、电视连续剧珠江人家,都邀请他担任过有关饮食方面的顾问,他也为拍摄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可见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说客,而是对饮食和味觉的研究具有真知灼见和实践能力的专家。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民以食为天。”在过去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存第一,因此解决人们对饮食的基本需求,是取得社会安定的首要工作。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存问题基本已解决,为提高生活质量,对
7、饮食的研究,便与对生命和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美的追求、提高人文素质联系了起来,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卫辉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虽然以学习法律和社会学为主,但也一定关注到了文学和理工科等方方面面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学学习时,对理科和古代史等不同学科,肯定已有强烈的兴趣且已具备良好的修养,所以当从法律系毕业后,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化学、古代文学等学科时,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便能把法律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从而在饮食学方面的研究上有所创新,做出了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的成果。(摘编自黄天骥推荐序)材料二:熟悉我的读者知道,我写美食有两个抓手:一手是美食文化,一手是美食科学。
8、严格考据,言出必有依据,这是经过法学专业训练过的我养成的习惯。苏东坡是公认的美食家,我写美食文章,常常会引用苏东坡的文字。在碎片化引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传说中的东坡菜,苏东坡对某些食物的评价,其实是以讹传讹,而苏东坡说过的美食,有许多却被忽略。于是,我就萌生系统梳理苏东坡美食的想法。苏东坡有关美食的文字,散落在他的诗、词、赋、书信、杂文中,把这约一百万的文字通读两遍,基本上就都可以找出来。其中真正的难点在于弄清楚这些美食是写于何时。若时间弄错了,就会把苏东坡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弄错。虽然苏东坡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全国各地也都有资格做苏东坡菜,但编造故事、不求甚解,这是欺骗群众,是对苏东坡的极不尊重。
9、(摘编自林卫辉后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中、法外,其他国家对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对食材的处理方式及饮食习惯与时地、历史等关系密切。B.在我国传统中,烹饪艺术关乎审美,方式和用料由厨师的个人审美和经验来决定。C.烹调艺术的审美受体收获味觉享受来源于融合了厨师个性的烹调成果,即不同的“味”。D.我们的祖先除了关注吃什么和怎么吃,还深入研究食物如何产生美感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食进入人的口腔,使舌头获得感知后激发大脑中敏感的皮质细胞,并由该细胞传达信息后再与视嗅信息结合,让人产生美感。B.林卫辉在他的书中记录了苏
10、东坡诗里提到过的吃盐、宋代食盐制作、专卖政策变化等问题。C.林卫辉的书就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而言,可以帮助我们从视觉味觉两方面考察审美载体带给读者的美。D.林卫辉写作这本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关于苏东坡美食方面的假的故事和错误的资料。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烹饪艺术”定位的一项是(3分)A.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B.网红食物淄博烧烤小饼柔软筋道,配料简单,火遍山东街头烧烤摊位。C.清代大家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道:素烧鹅以豆腐皮和山药为主制作,形似烧鹅,口感丰富。D.水浒传中有“庄客托出一桶盘,四样茶蔬,一盘牛肉,铺放桌上,先烫酒来筛下”。4.学者黄天
11、骥在推介这本书时,评价林卫辉研究苏东坡的做法“创新而独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依据。(4分)5.苏东坡在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如果你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想要用两年的时间写一篇名为丹青妙笔:苏东坡绘画研究的毕业论文,你能从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作者这里获取哪些经验?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我一支枪茹志鹃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 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
12、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 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
13、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
14、,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 没有,手榴弹也没有”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
15、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 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
16、付嘴里那一颗。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 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
17、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 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呆板着脸”“总不开口”等神态表现了村庄房东大嫂想拒绝又不好说出口的复
18、杂情绪。B.第段中的“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表现出“我”内心的仇恨,是不成熟的表现。C.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文笔细腻,富有感染力。D.大嫂带我去地里拣黄豆然后炒黄豆的情节,和百合花中新媳妇把自己的被子送给小通讯员的情节,都表现了军民间真挚感人的鱼水情。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情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C.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
19、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D.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8.文中画横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中作者写第段画波浪线这部分内容的用意何在?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