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呀
  • 文档编号:8083690
  • 上传时间:2024-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3.1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由用户(南阳海歌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 四川省 绵阳市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语文试卷 Word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0月30日9:00-11:30】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

    2、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

    3、重塑自然世界。然而,“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

    4、、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

    5、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

    6、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材料二: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

    7、年),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早期。该假说认为用火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用火的初衷是烧烤生食,熟食使人类更易获得所需的营养。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这一假说是从人类进化过

    8、程中形体变化的角度进行的推断,尽管得到很多支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宣称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的用火证据,例如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中国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距今都超过150万年,但这里发现的所谓古人类“用火证据”,因遗迹遗物分散、材料少、保存状况不佳而很少被学术界认可。例如,早期人类不会构建火塘,很少会留下结构性的火塘残余,同时,对于出现在地层中的零散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是人为用火还是自然野火的产物,也很难辨识。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新发端的行为方式,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

    9、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学会利用火被认为是对人类生计模式、社会结源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变量与发展动因。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获取特定资源的可预见性增强。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时文明的曙光若隐若现。(摘编自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注】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

    10、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C. “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B. 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

    11、,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C. 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D.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B. 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C. 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D. 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

    12、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4.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5. 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 D 2. A 3. A 4. 用火熟食使一部分消化过程在体外进行,减少了人类消化食物所需的热量。熟食变得柔软、粘稠,更易咀嚼和消化,给大脑提供更多热量。熟食中的蛋白质水解生成了大脑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熟食减少了生食对健康的危害,使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脑容量显著增加。 5. 用火熟食使人类获取食物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捕猎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

    13、缩短,人口流动性变小,定居趋势出现。用火熟食后,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为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用火熟食能够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人类大脑容量增加,智力有所提升,能够发明更多工具,提升捕猎和生存能力。【解析】【分析】【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了火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一通过考古发现描绘了火对人类社会结构、生态和食物链的位置的重要影响,同时突出了火作为一种半驯化力量的不确定性。材料二则从生理学和考古学角度出发,展示火对人类形态的演化影响,特别是对脑容量增长的贡献。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揭示了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4、析的能力。D.“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尾段“进而人口规模扩大”可知,选项递进关系错误,应为“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进而人口规模扩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非常缓慢”“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可知,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于文无据;且未被历史学者详细记录,可能是因为完成这一过程是在“未开化”的阶段。这并不意味着历

    15、史学者没有关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材料二“进而影响人类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可知,人类对火的利用应该早于部落稳定形成。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五段“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可得出答案第一点。这意味着,身体用于消化过程的能量减少,从而可以将更多能量分配给大

    16、脑等其他器官,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由材料一第五段“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可得出答案第二点。这不仅减少了消化系统的工作负担,也使得食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为大脑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能量。 由材料二第一段“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可得出答案第三点。烹饪过程中更易于分解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于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由材料二第一段“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

    17、此进化成直立人”可知,可得出答案第四点。通过烹饪,食物中的有害物被杀死,减少了疾病的风险,促进了整体健康和大脑的成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在于理解“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由材料二尾段“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可知,用火熟食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为了寻找特定的食物而长途跋涉,人类可以在更近的距离内吸引和捕捉猎物,使得人口流动性变小,定居趋势逐渐出现。 由材料二尾段“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

    18、产的概念开始出现”,材料一第四段“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可得出第二点答案。由材料一尾段“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材料二第一段“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可知,用火熟食能够为大脑提供更多能量,从而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他们捕猎和生存的能力。(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黎明前的故事(节选)茹志鹃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

    19、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起来,靠到姐姐身边站着,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只听楼上乱了一阵,就没动静了。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

    20、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

    21、了一口气。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和小小笑了笑说道:“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江湾、虹桥、青浦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

    22、点。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米米、小小每天去,去了就在门外站一会儿。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这里面还有一排铁栅,中间隔出一条五六尺阔的巷子,有人拿着枪在这巷子里踱来踱去。米米和小小把脸紧紧地嵌在铁栅空当间,紧张地注视着里面。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了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

    23、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上海解放了,不过敌人还占据着部分地区。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着,碰到解放军就上前问:“那边有没有解放?”那些解放军总是说:“快了,小朋友,快回家吧!路上有流弹。”小小问到后来,实在急了,只得拦路抱住了一个头上缠着绷带、拿着盒子枪的解放军问道:“叔叔,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放那边?”那个解放军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别着急,小朋友,那边会解放的。快回家,一会儿你妈妈该急了。”“我妈妈就在那边,给反动派关着呢!”那解放军忽然愣住了,半晌,才用他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小小的头发说:“那么你爸爸呢?”“不知道大概还关在那里

    24、,或者就死了。”那解放军听了,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好像他头上的伤口突然痛起来似的,默默地站了一刻,就拍了拍小小的肩膀说:“不要慌,那边马上就解放,你爸爸、妈妈不会死的。”说完就急急地向前走去了。第二天一早,小小照例跑到街上去,但一会儿,他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叫道:“上海统统解放了,爸爸、妈妈要回家了!”小小一把拖起姐姐,飞似的跑到弄堂口,好像爸爸、妈妈已等在弄堂口了。“你看那边,我望这面。”米米决定后,就和弟弟背靠背地站着,向远处张望起来。人行道旁的梧桐影子,斜长地一条条地横在地上,它不知不觉地移动着,渐渐地,树影都缩成一团团的了。“怎么还不来?”小小数到五十,数到五百,没有妈妈的影子,也没有爸爸

    25、的影子。梧桐树影从一条条变成一团团,又从一团团拉成一条条的了。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望得远些。不久,她觉得街上走路的人都像妈妈、爸爸,但又都不是妈妈、爸爸。她觉得房子在一排一排地横倒下来,天旋地转,米米头晕了。晚上,米米、小小都没有说话,胡阿姨送来的饭也没吃,就躺到床上去了。米米望着帐顶,半晌才轻轻地说道:“小小,明天我们到江湾去找吧!”小小唔了一声,就伏在枕头上不动了。“米米!小小!”突然,妈妈头发蓬乱地站在房门口。“妈妈回来了!爸爸呢?”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他们,眼眶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26、确的一项是( )A. 爸爸应该是一名情报工作者,从文中“非常熟悉很轻很轻的声音”可看出爸爸经常要收发情报。B. 爸爸饱受折磨,但仍对小小“笑了笑”并宽慰他,既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又表现了父爱的伟大。C. 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于是妈妈叮嘱米米要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D. 妈妈回来时“头发蓬乱”,暗示了她被关押时的糟糕境遇,同时也可看出她想要归家的迫切心理。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多次出现声音描写,如“啪!啪!”声和“哗啦”的子弹上膛声,既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父亲处境之险。B. 作者善用伏笔,如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

    27、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C. “忽然愣住”写出了解放军得知小小妈妈被关押后的不知所措,“半晌”则说明了他听到回答后沉默时间之长。D. 文章以梧桐树影的变化,暗示了时间流逝,使孩子们等待的过程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等待时间的漫长。8. 面对小小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以“奇怪的鸟”这个故事来回答?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9. 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 C 7. B 8. 保护小小:小小年龄小,以鸟唱歌来解释发报声,避免小小不小心说漏嘴。引导小小:以奇怪的鸟只给好人唱歌,不给坏人唱,引导

    28、小小心中有善恶。寄望将来:等小小长大后,再回想这个故事,会明白父亲为革命所做的牺牲。 9. 增强了真实感: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强化了感染力:呈现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故事感染力会更强。深化了文章主题: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革命牺牲的懵懂理解,都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即黎明前黑暗中的坚持与希望。【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一位革命者父亲被捕后的故事。小小和姐姐米米经历了父亲被特务拘捕并在审讯中坚持不屈的情景,母亲嘱托孩子们要坚强。小小每天焦急地等待解放,期待父母归来。最终,妈妈脱险回家,但父亲的命运未明。故事通过孩子们的视角,表现了他们在艰难时刻中坚

    29、忍的心性,也展现了革命家庭在黎明前黑暗中所遭受的苦难与希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错,从文中“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可以看出,被子暗示了爸爸的结局,是妈妈想要留下爸爸的遗物,留作纪念,后文并没有写爸爸通过被子向外传递消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错,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着重表现的是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和担忧、期盼父母平安归来的迫切心情,父亲是否牺牲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不能将此情节看作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伏笔。故选B

    30、。【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能力。保护。母亲把爸爸收发情报的“嗒嗒”声,说成是“奇怪的鸟”在唱歌,来回答小小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过早地接触和了解到父母所处的危险和残酷环境,这个回答富有童话色彩,迎合了小小的理解能力,也避免小小不小心说漏嘴。引导。母亲回答孩子说“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鸟的歌声,只唱给好人听,不唱给坏人听,鸟尚且能够分辨好人和坏人,借此引导孩子也要懂得是非善恶之分。希望。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母亲编造“奇怪的鸟”给好人唱歌的故事,隐晦地向孩子告知爸爸现在所做的是正义的事情,并且表达出革命必胜的信念

    31、,传达了一种对美好和光明的希望,也希望孩子长大后,如果回想起这个故事,就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也能深刻体会父亲的牺牲是伟大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视角的能力。增强了真实感。通过小小和米米的视角,叙述故事。例如,小小和米米在描述父亲被特务抓走、看到带血的被子等场景时,只是如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这种不加修饰的叙述方式让故事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又如爸爸妈妈被关押后,小小每天去听炮声、在马路上询问解放军解放的进度,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反应。这些使整个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强化了感染力。文章呈现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例如,米米和小小每天“听听炮声是不

    32、是近了一点”、在“卫戍司令部”门口等待父母,“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性,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希望,使故事充满了感染力;文章也注重表现孩子们的心理。如当父亲被特务拉上了阁楼,他们“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上海解放后,他们一直等不到爸爸、妈妈,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望得远些”,这种孩子式的无助和迷茫,更容易令读者心生同情和怜悯。深化了文章主题。文章写他们每天听炮声、去“卫戍司令部”门口等待、焦急地询问解放军解放的进度,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希望的力量,即使他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懵懂的,但这种希望却从未熄灭。此外,

    33、通过孩子视角记叙父亲被特务抓走,被子上大片黑紫紫的血迹,周围不断响起的枪声,呈现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恐怖与血腥。同时,写父亲面对敌人的威胁,始终坚守信念,“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这种无畏的精神在孩子的视角下更加震撼人心,深刻体现了革命者在黎明前黑暗中的坚持与希望,从而深化了革命的伟大这一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

    34、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材料二: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

    35、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节选自陆游书后)材料三:(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注】皇后,即材

    36、料二中提到的“刘氏”。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B. 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C. “亦难其事”“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D. 区区,指小、微不足道,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37、,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B. 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C. 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D. 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2)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14. 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

    38、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答案】10 BEH 11. A 12. D 13. (1)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2)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巩固了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 14. 郭崇韬自身位高权重,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庄宗对他产生了猜忌,想要夺取他的兵权。郭崇韬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们在庄宗面前进谗言。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力斗争激烈,郭崇韬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展现了后唐时期郭崇

    39、韬的命运,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材料一描述了崇韬因忠见疏而最终遭祸,材料二揭示了其协助刘氏立后的失误,材料三则展现了宦官与皇后共同构陷导致崇韬的死亡。文章反映了权臣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处境和悲剧命运,以及皇权、权臣、内宫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使读者反思政治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营”是谓语,“自救之计”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将”是谓语,“征蜀之兵”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庄宗”是主语,“归”是谓语,“国中之师”是宾语,故在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没有(办法)”的意思。句意: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如果没有办法,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B.正确,意思相同,都是指“国家、帝位”。句意: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C.正确,都活用为动词,认为难;/以为耻。句意:也认为这件事很难。/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正确,意思不同,小、微不足道;/愚拙。句意: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你怎么(竟然)这样愚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错误,原文是“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

    41、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并没有提到豆卢革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崇韬的做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全”,保全自己;“方”,正在;“执”,掌握;“此于何异也”,固定句式,和有什么不同呢。 (2)“以”,来;“因”,巩固;“遂”,于是;“有”,拥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郭崇韬权兼内外,位高权重。在封建王朝,臣子权力过大往往容易引起君主和其他势力的猜忌。如材料三“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他的权力引起了宦官的嫉妒,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2)在权力斗争中,兵权至关重要。庄宗深知郭崇韬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对自己

    42、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从材料一“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可知,庄宗忽视了郭崇韬的忠诚和才能对国家的重要性,而因为其权力过大而被猜忌和疏远,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3)材料三中明确提到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宦官嫉其能,欲害之。郭崇韬在政治决策上可能也得罪了其他势力。如在立皇后的问题上,虽然他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自保而迎合庄宗,但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一些大臣和民众的不满。材料二中提到“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郭崇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得罪一些忠良之士。 (4)从材料一“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可知,后唐时期,各方势

    43、力错综复杂,庄宗、李嗣源、郭崇韬等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材料二中提到“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可见当时政治风气败坏。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在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郭崇韬就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导致其身亡。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李嗣源拥有震慑君主的威望,掌握国家军队的权力,掌握权力而不放手。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渐渐忌惮他的威逼。郭崇韬对国家有大功,忠诚而可以依靠,也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庄宗如果能够依靠可以依靠的人来控制所忌惮的人,那么李嗣源即使心中不安,也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动叛乱。庄宗知道李嗣源所忌惮的却不知道可以依靠的人,所

    44、以郭崇韬因为忠诚而被疏远,谗言和嫉恨日益急迫。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郭崇韬捷报刚刚呈上,就因为谗言而死了。庄宗知道得到蜀地足以资助自己的强盛,却不知道郭崇韬的死已经去除了李嗣源的畏惧。所以邺下之变,李嗣源凭借一旅的兵力,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如果郭崇韬不死,即使李嗣源强大,又拿什么来抵御他呢?唉!臣子的灾祸,起源于掌握权力,而加速灾祸的权力,没有比掌握兵权更重要的了。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想要立宠爱的姬妾刘氏为皇后。庄宗虽然

    45、出身夷狄,又承接天下大乱,然而顾及典礼人情,也觉得这件事很难办。群臣虽然常常阿谀奉承,没有学问,然而也没有敢迎合他的提议的人。豆卢革担任宰相,郭崇韬担任枢密使,郭崇韬功劳高而处境危险,想着为自己谋求安稳的办法,而豆卢革平庸懦弱无所作为,只是谄媚郭崇韬来保全自己,于是一起上奏说刘氏应当立为皇后。刘氏被立为皇后后,贪污财物败坏政事,残害忠良,天下于是大乱。唉!豆卢革不值得说,郭崇韬是辅佐帝王的大臣,他请求立刘氏为皇后,没有别的心思,不过是认为天子宠爱的人而自己去结交罢了。然而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刘氏,所以灭亡唐朝的是郭崇韬。后唐的先辈,都对皇室有功劳。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依据

    46、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引荐刘氏而颠覆了国家。 材料三: (郭崇韬)权力兼管朝廷内外,一向与宦官不合。当时蜀地的军队侵犯边境,皇帝派遣郭崇韬和皇子李继岌率领军队征伐他们。得胜将要回来的时候,宦官嫉妒他的才能,想要谋害他,私下告诉皇后说:“郭崇韬依仗功劳在外面,将要谋反。”皇后写信给儿子李继岌,命令他杀死郭崇韬。郭崇韬不能辩解,最终死在军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叶梦得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寒。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废旧欢。【

    47、注】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簟,竹席。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B. 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C. “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D. 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16. 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答案】15. B 16. 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解析】【导语】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辞官归隐的愿望。作者通过描绘石林的竹林景色和对夏日凉席的想象,表现了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助引用“竹林七贤”的典故传达与友人共度林间悠闲的愿望,从而反映出对现实时局的不满和内心的归隐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他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83690.html
    南阳海歌呀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