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控制基础》课件第2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联网控制基础》课件第2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联网控制基础 联网 控制 基础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 2 章现场总线技术2.1现场总线基本概述现场总线基本概述2.2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2.3控制器局域网(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技术)总线技术2.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设计2.5温室监测温室监测CAN总线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2.1 现场总线基本概述现场总线基本概述2.1.1 现场总线的产生现场总线的产生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发展、微机化仪器仪表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彻底动摇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据过程控制领域的420毫安信号标准的地位,并由此产生了采用现场网络数字通信技术把各种各样的微机化设备集成到一起的现
2、场总线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机构就已提出现场总线的概念,但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对其产业化应用也未形成大的影响且没有制定出相关的体系化标准。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从1984年开始就着手制定,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商妥协,包含八种现场总线协议的IEC61158国际标准终于在1999年底正式通过。2003年,由IEC/5C6SC/MT9小组负责修订的现场总线标准第3版(IEC61158 ED.3)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在新版本标准中规定了十种类型的现场总线。随着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现场总线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联通信网络。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
3、础,现场总线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热点,开拓了物联网系统结构与设备体系构建的新思路。纵观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代新控制系统的推出都是针对老一代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而给出的解决方案,最终在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两大外因的推动下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现场总线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产生也不例外,它们将在物联网这个前沿的感知控制系统网络中渐渐崭露头角。2.1.2 现场总线及其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其控制
4、系统1.现场总线的定义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158标准的定义,现场总线(Fieldbus)是指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串行、多点的通信网络。在该定义中,首先说出了现场总线的主要使用场合,即制造业自动化、批量流程控制、过程控制领域,当然楼宇自动化、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物联网领域也是它得心应手的应用场合;其次说出了现场点线系统中的主要角色,即现场的自动装置和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这里的现场设备或装置肯定是智能化的,否则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通信和控制任务,而控制室中的自动控制装置,更要完成对所有分散站点的管理和控制任务。最后说现场总线是一种
5、通信网络,有通信就必须有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场总线实质上是一个定义了硬件接口和通信协议的标准,而且该通信是数字式的、双向传输的、串行的(可以进行千米级长距离的通信,以适应工业现场的实际需求)、多点的(可分散布控)。以上三点共同勾勒出了现场总线的实质。局域网与现场总线的组网形式比较相似,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区分现场总线与局域网的概念。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如学校、工厂和机关内),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
6、构成一个较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扫描仪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在严格意义上是封闭型的,它可以由办公室内几台甚至上千上万台计算机组成。决定局域网的主要技术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表2-1将现场总线与局域网进行比较。从功能上看,现场总线连接自动化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现场智能仪表设备,网络上传输小批量的数据信息,如检测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等,传输速率低,对实时性要求高;局域网用于连接局部区域的各台计算机,网络上传输如文本、声音、图像等大批量的数字信息,传输速率高,但实时性要求低。从实现方
7、式上看,现场总线可采用各种通信介质,如双绞线、电力线、光纤、无线射频、远红外等,实现成本低;局域网需要专用电缆,如同轴电缆、光纤等,实现成本高。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现场总线不单单是一种通信技术,也不仅仅是用数字仪表代替模拟仪表,关键意义是用新一代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逐步代替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集散控制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管理与控制相分离,上位机用于集中监视管理,若干台下位机分散到现场实现分布式控制,各上、下位机之间用控制网络互联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因此
8、,这种分布式的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有力地克服了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中对控制器处理能力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缺陷。遗憾的是,不同的DCS厂家为了达到垄断经营的目的而对其控制通信网络采用各自专用的封闭形式,不同厂家的DCS系统之间以及DCS与上层Intranet、Internet信息网之间难以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集散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封闭专用的、不具有可互操作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且DCS造价昂贵。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网络控制系统提出了开放性和降低成本的迫切要求。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正是顺应以上潮流而诞生的。FCS是工业自动控制中的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它以高度智能化的智能仪表和设备为基础
9、,在现场实现彻底的分散,并以这些现场分散的测量点、控制设备作为网络节点,将这些网络节点以总线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现场总线网络。FCS的实质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可互操作性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一般来说,FCS由控制部分(主站)、测量部分(从站)、软件(组态、管理等)以及网络的连接及集成设备组成。FCS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专用通信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的全分布式结构。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它具有体系结构开放、系统集成灵活方便、硬件智能化、传输数字化、控制计算高品质化的特点。可以说,
10、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信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2-1所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最底层是Infranet控制网(即FCS),各控制器节点下放分散到现场,构成一种彻底的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其网络拓扑结构可任意选择,可为总线型、星型、环型等;通信介质不受限制,可用双绞线、电力线、光纤、无线、红外线等多种形式。因此,由FCS形成的Infranet控制网很容易与Intranet企业内部局域网和Internet全球信息网互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三级体系结构,为用户提供一个经济、可靠、灵活的网络平台。图2-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2.1.3 现场总线的特点现场总线
11、的特点现场总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体系结构上成功地实现了串行连接,克服了并行连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二是在技术上成功地解决了开放竞争和设备兼容两大难题,实现了现场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互换性和控制系统的分散化。1.现场总线的结构特点1)基础性作为工业通信网络中最底层的现场总线是一种能在现场环境下运行的可靠的、廉价的和灵活的通信系统,它向下可以到达现场仪器仪表所处设备、装备,向上可以有效地集成到Internet或Ethernet中,构成了工业、企业网络中的最基础的控制和通信环节。正是由于现场总线的出现和应用,才使得工业、企业的信息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综合自动化真正达到了设备级,也正因如此才有
12、可能真正使全方位的物联网系统得以实现。2)灵活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与传统控制系统结构的比较如图2-2所示。传统的过程自动控制采用一对一的设备连接,位于现场的测量变送器与位于控制室的控制器之间和控制器与位于现场的执行器、开关、电动机之间均为一对一的物理连接,系统的各输出控制回路也分别连接。这样,一个控制系统的布线可能就有几十、上百甚至上千条。这一方面增加了大量的系统硬件成本,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之后的施工、维护费用和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现场布线的复杂性,也使整个系统丧失了其可改变性。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由于使用了高度智能化的现场设备和通信技术,在一条电缆上就能实现所有网络中信号的传递,系统设计
13、完成、施工完成后,去掉或添加现场设备也轻而易举。所以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的彻底改变使得整个系统具有了高度的灵活性,更方便于应用在物联网的系统环境中,图2-3为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总线控制结构。图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与传统控制系统结构的比较(a)传统控制系统结构;(b)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图2-3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总线控制结构3)分散性 由于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采用了智能化的现场设备,原先传统控制中的某些控制、信号处理等功能都下放到了现场的仪器仪表中,再加上这些设备的网络通信功能,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控制系统的功能不依赖于控制室的计算机而直接在现场完成,这样就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2.现场总线
14、技术的特点1)开放性开放性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系统通信协议和标准的一致性和公开性,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的互联和替换,现场总线技术的开发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系统的工厂底层的开放系统;二是系统集成的透明性和开放性,用户可自主地进行系统设计、集成和重构;三是产品竞争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厂家的任何符合系统要求的设备来组成自己的控制系统。2)交互性交互性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互换性(Interexchangability),这里也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指上层网络与现场设备之间具有相互沟通的能力;二是指设备之间具有相互沟通的能力
15、,即具有互操作性;三是指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可以相互替换,即具有互换性。3)自治性由于将传感测量、信号变换、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和部分控制功能下放到了现场设备中,因此现场设备具备了高度的智能化。除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外,现场设备还能随时诊断自身的运行状态,预测潜在的故障,实现高度的自治。4)适应性工业现场总线是专为在工业现场使用而设计的,所以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极高的可靠性。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满足安全防爆的要求。2.1.4 现场总线技术的标准化现场总线技术的标准化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协会(IEC/ISA)于1984年起着手现场总线标准工作,但统一的标准至今仍未完成。同时,世界上许多公
16、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现场总线技术。但各式各样的标准和协议,给实践带来很多不便,影响了系统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经过10年的努力,IEC相继推出了IEC61158.2-IEC61158.6,即现场总线物理层规范、链路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以及应用层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等五个标准。IEC TC65(负责工业测量和控制的第65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1999年年底通过的八种类型的现场总线作为IEC 61158最早的国际标准。最新的IEC 61158(第四版)标准于2007年7月发布。IEC 61158(第四版)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IEC 61158-1,总论与导则;IEC 61158-2,物理层服务定
17、义与协议规范;IEC 61158-300,数据链路层服务定义;IEC 61158-400,数据链路层协议规范;IEC 61158-500,应用层服务定义;IEC 61158-600,应用层协议规范。IEC 61158(第四版)标准包括的现场总线类型有:IEC 61158(FF的H1)现场总线、CIP现场总线、PROFIBUS现场总线、P-Net现场总线、FF HSE现场总线、SwiftNet现场总线、WorldFIP现场总线、INTERBUS现场总线、FF H1以太网、PROFINET实时以太网、TCnet实时以太网、EtherCAT实时以太网、Ethernet Powerlink实时以太网、
18、EPA实时以太网、Modbus-RTPS实时以太网、SERCOS I、II现场总线、VNET/IP实时以太网、CC-Link现场总线、SERCOS III现场总线和HART现场总线。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其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是由浙江大学中控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重庆邮电学院、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用于工厂自动化的实时以太网通信标准。经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5/SC65C投票通过,已作为公共可用规范(Public Available Specification,PAS)IEC/PAS 624
19、09标准化文件正式发布,并作为公共行规(Common Profile Family 14,CPF14)列入正在制定的实时以太网应用行规国家标准IEC61748-2,2005年12月正式进入IEC 61158第四版标准,成为IEC61158-314/414/514/614规范。EPA实时以太网标准定义了基于ISO/IEC8802.3、RFC791、RFC768和RFC793等协议的EPA系统结构、数据链路层协议、应用层服务定义与协议规范以及基于XML的设备描述规范。该规范面向控制工程的应用实际,在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实践,形成了微网段化系统结构、确定性通信调度、总线供电、分级网络安
20、全控制策略、冗余管理、三级式链路访问关系、基于XML的设备描述等方面的特色,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基于EPA研制成功了二十多种常用仪表和两种控制系统,包括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流量变送器、物位变送器、电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气体分析仪以及数据采集器等。EPA技术及其产品陆续在三十多个生产装置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2.2 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现场总线有40多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RS422、RS485、CAN、Ethernet/IP、ControlNet、Lon Works等。通过表2-2部分现场总线的比较可以看出各总线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
21、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进行选择。接下来我们将对各种总线进行深入的讲解。2.2.1 RS422RS422由RS232发展而来,克服了RS232通信距离短、速度低的缺点,采用差动方式传输。差动的工作方式是同速率条件下传输距离较远的根本原因,这正是RS422与RS232的根本区别。RS422四线接口由于采用单独的发送和接收通道,因此不必控制数据方向。RS422的最大传输距离为4000英尺(约1219米),最大传输速率为10 Mb/s,其平衡双绞线的长度与传输速率成反比,在100 Kb/s速率以下,才可能达到最大传输距离;只有在很短的距离下才能获得最高速率传输。一般100米长的双绞线上所能获得的最大传输
22、速率仅为1 Mb/s。RS422需要终接电阻,要求其阻值约等于传输电缆的特性阻抗,接在传输电缆的最远端。在短距离传输时可不需终接电阻,即一般在300米以下不需终接电阻。2.2.2 RS485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方式,四线制接线方式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采用总线式拓扑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节点。表2-3是RS232、RS422和RS485的参数比较。在要求通信距离为几十米到上千米时,通信协议广泛采用RS-485串行总线标准。RS-485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加上总线收发器具有很高的灵
23、敏度,能检测低至200 mV的电压,故传输信号能在千米以外得到恢复。市场上一般的RS-485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任何时候只能有一点处于发送状态,因此,发送电路须由使能信号加以控制。RS485用于多点互连时非常方便,可以省掉许多信号线。应用RS-485可以联网构成分布式系统,其允许最多并联32台驱动器和32台接收器。PC与智能设备通信多借助RS232、RS485、以太网等方式,主要取决于设备的接口规范。但RS232、RS485只能代表通信的物理介质层和链路层,如果要实现数据的双向访问,就必须自己编写通信应用程序,但这种程序多数都不能符合ISO/OSI的规范,只能实现较单一的功能,适用于单一设备类
24、型,不具备通用性。在RS232或RS485设备联成的设备网中,如果设备数量超过两台,就必须使用RS485做通信介质,设备间要想互通信息只有通过“主(Master)”设备中转才能实现,这个主设备通常是PC,而这种设备网中只允许存在一个主设备,其余全部是“从(Slave)”设备。现场总线技术是以ISO/OSI模型为基础的,具有完整的软件支持系统,能够解决总线控制、冲突检测、链路维护等问题。2.2.3 CAN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最初由德国BOSCH公司于1983年为汽车应用而开发,是一种能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属于现场总线(Fi
25、eld Bus)的范畴。1993年11月,ISO正式颁布了控制器局域网CAN国际标准(ISO11898),为控制器局域网标准化、规范化的推广铺平了道路。目前,控制器局域网已经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开放式现场总线之一。CAN的信号传输介质为双绞线,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 Mb/s/40 m,直接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 km/5 Kb/s,挂接设备最多可达110个。CAN的信号传输采用短帧结构,每一帧的有效字节数为8,因而传输时间段受干扰的概率低。当节点发生严重错误时,其具有的自动关闭功能可以自动切断该节点与总线的联系,使总线上的通信不受影响,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CAN支持多种方式工作,网络上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