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开发》课件第6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开发》课件第6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开发 联网 技术 应用 开发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6章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6.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6.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系统结构6.3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6.4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6.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6.6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6.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6.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2001年1月MIT技术评论将无线传感器列于十种改变未来世界的新兴技术之首。2003年8
2、月,商业周刊预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掀起新的产业浪潮。2004年IEEE Spectrum杂志发表一期专集:传感器的国度,论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和可能的广泛应用。在我国未来20年预见技术的调查报告中,信息领域157项技术课题有七项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直接相关。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信息技术确定了三个前沿方向,其中两个与无线传感器的研究直接相关,即智能感知技术和自组织网络技术。可以预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出现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
3、先进技术,能够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定义为: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可以看出,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建立通信路径,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发布感知信息。6.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目前常见的无线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
4、网、蓝牙网络、Ad-Hoc网络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方式、动态组网以及多跳通信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1)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由于传感器节点数目庞大,成本要求低廉,分布区域广,而且部署区域环境复杂,有些区域甚至人员不能到达,所以传感器节点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能源是不现实的。如何在使用过程中节省能源,最大化网络的生命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首要挑战。(2)通信能量有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带宽窄而且经常变化,通信覆盖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更多地受到高山、建筑物、障碍物等
5、地势、地貌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传感器可能会长时间脱离网络,离线工作。如何在有限通信能力的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感知信息的处理与传输,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之一。(3)传感器节点的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要求它价格低、功耗小,这些限制必然导致其携带的处理器能力比较弱,存储器容量比较小。为了完成各种任务,传感器节点需要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转换、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应答汇聚节点的任务请求和节点控制等多种工作。如何利用有限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完成诸多协同任务已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挑战。(4)网络规模大,分布广。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分布密集,数量巨大,可能
6、达到几百、几千万,甚至更多。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分布在很广泛的地理区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的维护十分困难甚至不可维护,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必须具有高强壮性和容错性,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功能要求。(5)自组织、动态性网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节点通常被放置在没有基础结构的地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设定,节点之间的相互邻居关系预先也不知道,而是通过随机布撒的方式。这就要求传感器节点具有自组织能力,能够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控制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控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同时,由于部分传感器节点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以及经常有新的节点加入
7、,或是网络中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这就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以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6)传感器节点具有数据融合能力。与Mesh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少、可移动、重能源;与无线Ad-Hoc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数量多、密度大、易受损、拓扑结构频繁、广播式点对多通信、节点能量和计算能力受限。(7)应用相关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用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获取物理世界的信息量。不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关心不同的物理量,因此对传感器的应用系统也有多种多样的要求。不同的应用背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不同,其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必然有很大差
8、别,在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更关心传感器网络的差异。针对每个具体应用来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传感器网络设计不同于传统网络的显著特征。6.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系统结构及协议系统结构6.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如图6.1所示。监测区域中随机分布着大量的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以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结构。每个节点既有数据采集又有路由功能,采集数据经过多跳传递给汇聚节点,连接到互联网。在网络的任务管理节点对信息进行管理、分类、处理,最后供用户进行集中处理。图6.1 无线
9、传感器网络的组成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节点同时具有传感、信息处理和进行无线通信及路由的功能。对于不同的应用环境,节点的结构也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致的。一个节点通常包含传感器、微处理器、存储器、A/D转换接口、无线发射以及接收装置和电源等。概括之,可分为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个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如图6.2所示。传感器模块负责信息采集和数据转换;处理器模块控制整个传感器节点的操作,处理本身采集的数据和其他节点发来的数据,运行高层网络协议;无线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通信;能量供应模块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运行所
10、需的能量,通常是微型蓄电池。图6.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3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结构如图6.3所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支撑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设施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业务层的一部分共性功能以及管理、信息安全等部分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件和平台软件。其中:应用支撑层支持应用业务层为各个应用领域服务,提供所需的各种通用服务,在这一层中核心的是中间件软件;管理和信息安全是贯穿各个层次的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件和平台软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网络适配层、基础软件层、应用开发层和应用业务适配层,其中网络适配层和基础软件层组成无线传
11、感器网络节点嵌入式软件(部署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的体系结构,应用开发层和基础软件层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支撑结构(支持应用业务的开发与实现)。在网络适配层中,网络适配器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底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设施、无线传感器操作系统)的封装。基础软件层包含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种中间件。这些中间件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软件的公共基础,并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模块性和可移植性。图6.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件有如下几种:(1)网络中间件: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服务、网络生成服务、网络自愈合服务、网络连通服务等。(2)配置中间件: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种配置工作,例如路
12、由配置、拓扑结构的调整等。(3)功能中间件: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种应用业务的共性功能,提供各种功能框架接口。(4)管理中间件: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业务实现各种管理功能,例如目录服务、资源管理、能量管理和生命周期管理。(5)安全中间件: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业务实现各种安全功能,例如安全管理、安全监控和安全审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件和平台软件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体系结构,使其更加适应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的要求,并用自身的复杂换取应用开发的简单,而中间件技术能够更简单、明了地满足应用的需要。一方面,中间件提供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个性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形成一种特别适用的支撑环境;另一方面,中间件通过
13、整合,使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只需面对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软件平台,因而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件和平台软件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保证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能量效率,降低了应用开发的复杂性。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需要自组织网络技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以下一些特色,需要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中特殊考虑。(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众多,这就对传感器网络的可扩展性提出了要求,由于传感器节点的数目多、开销大,传感器网络通常不具备全球唯一的地址标识,这使得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相对于一般网
14、络而言有很大的简化。(2)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量受限,传感器节点受环境的限制,通常由电量有限且不可更换的电池供电,所以在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设计时,节能是设计时的主要考虑目标之一。(3)由于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环境的特殊性,无线信道不稳定以及能源受限的特点,传感器网络节点受损的概率远大于传统网络节点,因此自组织网络的健壮性保障是必须的,以保证部分传感器网络的损坏不会影响全局任务的进行。(4)传感器节点高密度部署,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快。这对拓扑结构的维护也提出了挑战。根据以上特性分析,传感器网络需要根据用户对网络的需求设计适应自身特点的网络体系结构,为网络协议和算法的标准化提供统
15、一的技术规范,使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体系结构如图6.4所示。通信协议层可以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而网络管理面则可以划分为能耗管理面、移动性管理面以及任务管理面,网络管理面的存在主要是用于协调不同层次的功能以求在能耗管理、移动性管理和任务管理方面获得综合考虑的最优设计。图6.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体系结构6.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栈与互联网的协议框架类似,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框架也包括五层,如图6.5所示。各网络协议层功能如下:(1)物理层:物理层负责数据的调制、发送与接收。该层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电路的复杂度
16、和能耗。对于距离较远的无线通信来说,从实现的复杂性和能量的消耗来考虑,代价都是很高的。物理层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的传感器节点。在物理层面上,无线传感器网络遵从的主要是IEEE 802.15.4标准(ZigBee)。(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检测、差错控制以及无线信道的使用控制,减少因邻居节点广播所引起的冲突,解决信道的多路传输问题。数据链路层的工作集中在数据流的多路技术、数据帧的监测、介质的访问和错误控制,它保证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点到点或一点到多点的可靠连接。(3)路由层(又称网络层):路由层实现数据融合,负责路由生成和路由选择。它关心的是对传输层提供的数据
17、进行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散布在监测区域中,需要设计一套路由协议来供采集数据的传感器节点和基站节点之间的通信使用。(4)传输控制层:传输控制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协作维护数据流,是保障通信质量的重要部分。TCP协议是Internet上通用的传输层协议。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受限、错误率高、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特点将严重影响TCP协议的性能。(5)应用层:基于检测任务,在应用层上开发和使用不同的应用层软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支撑服务包括时间同步和节点定位。其中,时间同步服务为协同工作的节点同步本地时钟;节点定位服务依靠有限的位置已知节点(信标),确定其他节点的位置,在系统中建立起一定的空间关系
18、。图6.5中右侧部分不是独立的模块,它们的功能渗透到各层中,如能量、安全、移动,在各层设计实现中都要考虑;而拓扑管理主要是为了节约能量,制定节点的休眠策略,保持网络畅通;网络管理主要是实现在传感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为上层应用服务的执行提供一个集成的网络环境;QoS支持是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信协议中的各层都需要提供QoS支持。图6.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栈6.3 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协议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简称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协议,处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底层部分,以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以怎样的规则共享媒体才能保证满意
19、的网络性能问题。MAC协议对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网络协议之一。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如吞吐量、延迟性能等)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MAC协议。蜂窝电话网络和Ad-Hoc是当前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但它们各自的MAC协议不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GSM和CDMA中的介质访问控制主要关心如何满足用户的QoS要求和节省带宽资源,功耗则是第二位要考虑的;Ad-Hoc网络则考虑如何在节点具有高度移动性的环境中建立彼此间的链接,同时兼顾一定的QoS要求,功耗也不是其首要关心的。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节省能量。这意味着传统网络的MAC协议不适用于传感器网络,
20、需要提出新的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目前的MAC协议主要有如下三类:(1)无线信道随机竞争接入方式(CSMA):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采用随机方式使用无线信道,典型的如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的MAC协议,需要注意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尽量减少节点间的干扰。(2)无线信道时分复用无竞争接入方式(TDMA):采用时分复用(TDMA)方式给每个节点分配了一个固定的无线信道使用时段,可以有效避免节点间的干扰。(3)无线信道时分/频分/码分等混合复用接入方式(TDMA/FDMA/CDMA):通过混合采用时分和频分或码分等复用方式,实现节点间的无冲突信道分配策略。6.3.1 基于竞争的无线传
21、感器网络基于竞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协议基于竞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的基本思想是当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通过竞争方式使用无线信道,如果发送的数据产生了碰撞,就按照某种策略(如IEEE 802.11 MAC协议的分布式协调工作模式DCF采用的是二进制退避重传机制)重发数据,直到数据发送成功或彻底放弃发送数据。IEEE 802.11作为典型的竞争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广泛应用在无线网络环境以作为无线节点的MAC协议。由于无线网络使用的传输媒介属于开放式共享资源,移动节点要传输时必须完全占用传输媒介才能运作,因此,IEEE 802.11采用了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A)的方式
22、来争夺传输媒介,只有获得信道的节点才能进行数据传输。但是CSMA/CA的运作方式需要节点长期监听信道,显然,对于传感器节点来说会消耗相当多的能源,另外CSMA/CA倾向支持独立的点到点通信业务,容易导致临近网关的节点获得更多的通信机会,而抑制多跳业务流量,因此,IEEE 802.11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在各种类型的WSN MAC协议中,对基于IEEE 802.11竞争型协议的研究和改进居多,各学者也不断提出新的改进思路。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且不要求严格的时钟同步,但它们对接收节点的考虑相对较少。在节省节点能量和增大消息延迟之间需要权衡。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在
23、保证一定的节能性的前提下,在各种性能指标之间进行折中。竞争型的WSN MAC协议很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应用环境和不同的性能需求角度提出了许多竞争型MAC协议,如S-MAC、T-MAC、WiseMAC、AC-MAC/DPM、CB-MAC、PMAC(Pattern MAC)、PCS-MAC、TEEM(Traffic aware Energy Efficient MAC)和PAMAS(Power Awar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with Signaling)协议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基于竞争的MAC协议。1带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MAC层协议CSMA/CA协议为尽量
24、减少数据的传输碰撞和重试发送,防止各节点无序地争用无线信道,提出了CSMA/CA协议,它主要是应用于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 MAC协议的分布式协调工作模式下的一种协议。在节点监听到无线信道忙之后,采用CSMA/CA机制和随机退避时间,实现无线信道的共享。为了使各种MAC操作互相配合,IEEE 802.11推荐使用三种帧间隔(IFS),以便提供基于优先级的访问控制。这三种帧间隔如下:(1)DIFS(分布式协调IFS):最长的IFS,优先级最低,用于异步帧竞争访问的时延。(2)PIFS(点协调IFS):中等长度的IFS,优先级居中,在PCF操作中使用。(3)SIFS(短IFS):最短的I
25、FS,优先级最高,用于需要立即响应的操作。传统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协议不适合传感器,当一个节点要传输一个分组时,它首先监听信道状态。如果信道空闲,而且经过一个帧间隔DIFS后,信道仍然空闲,则站点开始发送信息。如果信道忙,要一直监听到信道的空闲时间超过DIFS。当信道最终空闲下来时,节点进一步使用二进制退避算法,来避免发生碰撞。节点进入退避状态时,启动一个退避计时器,当计时到达退避时间后结束退避状态。IEEE 802.11 MAC协议中通过立即主动确认机制和预留机制来提高性能。2S-MAC协议 S-MAC(Self-organizing MAC)协议是由Wei Ye和Heidema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