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登泰山记作文550字.docx

  • 上传人(卖家):disk123
  • 文档编号:8078095
  • 上传时间:2024-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60.3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登泰山记作文550字.docx》由用户(disk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泰山 作文 550
    资源描述:

    1、登泰山记作文550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登泰山记作文550字,本文共1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登泰山记作文550字 登泰山记作文550字 泰山,古时一直被认为中国 的中心,人们常说看过泰山不看山,称泰山五岳之尊,所以我一直盼望有一天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登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沐浴,用心去感悟泰山的文化神韵。 经过一路的颠簸,来到了泰安,已经是傍晚。找到一家旅店,靠床休息到夜里四点,坐上班车,与随同的人一起到了泰山的半山腰。然后一起开始真正的登山。天还黑着呢,但登山的人去却不少,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成群结队的中学生不一会的功夫,我就开始出汗了,许多人也像我一样,纷纷脱去外衣绑在腰间,有

    2、的干脆坐在悬崖边休息一会儿。当时我体力比较好,越爬越有劲,连同来的朋友也不得不服。随着行人,我们只休息了两次,就爬到了天街上,准备看日出,山风真凉,难怪许多人都租来大衣穿在身上。我们和许多人一样,望着东方,静心等待山上的日出。 东边的天空慢慢有些发亮,还布满了五颜六色的霞光,不大一会儿,太阳出来了,他竟像一个刚出生地婴儿,是那么弱小,像一个红红的小球,我用双手托住它,拍下了一个精彩的镜头,回来之后许多人都不相信,我手中托的会是太阳?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变成了,充满威严和力量的钢铁般的巨人,它发射出万道光芒,射得你的眼睛都不能正视它,有许多人在叹息,还没来得及和太阳合影呢,而我,更喜欢现在的太阳

    3、。我来的目的,不是为看到太阳的出生时的弱小,而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太阳是怎样从弱小一步一步威力四射的。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使我更加明白,长时间的积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灿烂的展示自己,虽然在积蓄时,常常遇到黑暗,人们不是常说,天将亮时,是最黑的时候吗? 篇2:登泰山作文55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开车一起去泰山游玩,走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泰山脚下。我们是坐索道上山的,在索道上,象飞一样的感觉。 山上的风景很美,有各种各样的树、五彩缤纷的花,在山风的吹拂下招着小手,好象在欢迎我们这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石头上刻着字、有的石头没刻字。听爸爸

    4、讲,这山石上的字大部分都是古代文人墨客游泰山时留下的感慨。我边走边拿着相机不停的拍照。 接着我们登上了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我们在玉皇顶上玩投硬币,我投中了金蟾蜍,山上人说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在玉皇顶上还看到了飞来石,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我们在山上住了一晚。早上,爸爸妈妈去看日出,我怕冷没去看。随后,我们就乘着索道下山了,依依不舍得离开了泰山,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泰山之旅。 (指导老师:尚云) 河南安阳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付逸兴 点评: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按照从早上到晚上的时间顺序叙述自己游泰山的经历,观察细致,语言通顺流畅,很有条理,特别棒!不难发现,

    5、小作者课外阅读很丰富,所以不管是修辞手法还是古诗都是信手拈来,这个好习惯要保持。 点评老师:陆茹萍老师 第3篇 篇3: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n水 石蹬dng 姚鼐ni 若偻l 膝x盖 岱di宗 徂c来 石罅xi 山麓l 樗ch蒲 降皓ho 瀑p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

    6、、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

    7、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

    8、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 1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9、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10、 顺 序 排 列 的 ?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能 力 , 让 学 生 在 熟 悉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理 解 字 词 的 含 义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题 时 强 调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词 知 识 得 以 巩 固 , 一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思 路 , 初 步 扫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碍 。 ) 【 自 读 点 拨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1、 1815), 字 姬 传 , 一 字 梦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辞 官 后 , 曾 在 江 宁 、扬 州 等 地 书 院 讲 学 四 十 余 年 。 治 学 以 经 为 主 , 兼 及 子 、史 、诗 文 。 作 品 多 为 书 序 、碑 传 之 类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惜 抱 轩 全 集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创 始 人 是 康 熙 时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义 法 ” , 主 张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载 孔 、孟 、程 、朱 之 道 。 刘 大 木 魁 师

    12、 事 方 苞 , 并 发 展 了 他 的 理 论 , 强 调 “ 义 理 、书 卷 、经 济 ” , 要 求 作 品 阐 发 程 朱 理 学 , 同 时 又 主 张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气 ” “ 音 节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刘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号 是 : “ 义 理 、考 据 、辞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废 。 ” 实 际 上 是 以 “ 考 据 ” “ 辞 章 ” 为 手 段 来 阐 发 儒 家 的 “ 义 理 ” 。 因 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们 称 他 们 为 桐 城

    13、 派 (但 后 来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础 知 识 重 难 点 解 析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平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词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 (名 词 作 状 语 ) B.明 烛 天 南 (名 词 作 动 词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平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松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积 累 并 掌 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14、 等 一 词 多 义 现 象 。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 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 。 如 “ 数 十 ” “ 云 一 线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 “ 数 十 ” “ 一 线 云 ” 。 3.学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关 于 “ 阴 ” “ 阳 ” 。 关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古 代 纪 年 、月 、日 、时 方 法 。 4.课 文 内 容 重 难 点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点 出 泰 山 及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15、写 登 山 经 过 , 第 3段 观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绍 泰 山 古 迹 , 第 5段 介 绍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为 课 文 重 点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从 山 麓 到 山 顶 , 三 是 到 山 顶 以 后 所 见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点 中 的 重 点 , 也 是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依 次 写 了 待 日 出 、日 将 出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16、 , 以 云 天 、东 海 和 群 峰 为 陪 衬 , 表 现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万 千 气 象 。 写 等 日 出 , 着 意 写 了 当 时 的 环 境 和 氛 围 , 以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形 容 风 力 的 强 劲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显 示 日 观 亭 高 耸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内 心 自 然 是 充 满 豪 情 。 写 日 将 出 , 则 集 中 表 现 东 方 天 际 的 变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盖 的 山 峦 微 微 显 露 出 来 , 接 着 天 际 出 现 了 一

    17、条 “ 异 色 ” 云 带 , 一 转 眼 又 变 成 了 五 彩 斑 斓 的 云 霞 。 这 一 层 全 是 写 景 之 笔 , 但 从 “ 稍 见 ” “ 须 臾 ” 这 两 个 词 语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贯 注 进 行 观 察 的 情 状 。 写 日 出 , 只 有 两 句 , 但 “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却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写 日 出 后 日 观 亭 以 西 诸 峰 的 “ 绛 皓 驳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娆 之 态 , 又 用 一 个 拟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偻 ” 来 烘 托 日 观 峰 凌

    18、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现 手 法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本 文 写 景 状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的 写 法 。 例 如 写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点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顶 俯 视 所 见 “ 半 山 居 雾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观 亭 时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图 景 来 进 行 烘 托 。 又 如 写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与 人 膝 齐 ” 等 正 面 描 写 外 , 又 以 “ 明 烛 天 南 ” “

    19、白 若 ” “ 绛 皓 驳 色 ” 等 来 从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严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着 一 个 “ 寒 ” 字 , 但 从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 冰 雪 , 无 瀑 水 , 无 鸟 兽 迹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见 气 候 的 严 寒 。 动 静 结 合 动 静 结 合 是 本 文 写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徂 徕 如 画 , 而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 皑 皑 白 雪 , 覆 盖 青 山 , 银 色 雪 光

    20、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静 景 , 但 作 者 用 拟 人 化 的 “ 负 ” 与 用 如 动 词 的 “ 烛 ” , 将 静 寂 的. 远 景 变 为 一 幅 视 野 开 阔 、气 势 宏 大 的 动 景 , 让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平添 阳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徂 徕 城 辞 旧 迎 新 , 作 者 “ 如 画 ” 一 笔 , 又 将 动 景 绘 为 一 帧 静 态 水 墨 。 “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更 是 化 动 为 静 的 神 妙 之 笔 , 缕 缕 云 雾 , 时 聚 时 离 ,

    21、飘 浮 不 定 ; 作 者 仅 以 “ 带 ” 绘 形 , “ 居 ” 字 描 态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静 写 动 , 寥 寥 数 语 , 将 画 面 开 阔 、气 象 万 千 的 丽 色 风 光 展 现 给 读 者 , 让 人 怦 然 心 动 , 登 临 绝 顶 , “ 一 览 众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众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笔 外 。 叙 事 简 练 , 语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却 充 分 表 现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给 读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叙 事 简 练 , 如 从 京 师

    22、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师 乘 风 雪 , 历 齐 河 、长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长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几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现 出 来 了 。 其 中 “ 乘 ” “ 历 ” “ 穿 ” “ 越 ” 四 个 动 词 都 很 形 象 。 【 自 读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点 字 与 “ 明 烛 天 南 ” 中 “ 烛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环 B.孔 子 师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C.其 阴 , 济 水 东 流 D.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23、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号 内 所 填 省 略 的 词 语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雪 )明 烛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绕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杂 树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对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盖 着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阳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绛 皓 驳

    24、色 。 有 的 得 到 阳 光 照 射 , 有 的 没 有 被 照 到 , 或 红 或 白 , 颜 色 错 杂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头 , 少 有 土 。 4.将 登 泰 山 记 的 第 3段 扩 写 成 描 写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壮 丽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参 考 答 案 1. 篇5: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

    25、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

    26、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

    27、,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

    28、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 篇6: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

    29、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

    30、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

    31、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

    32、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

    33、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

    34、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这层是写雪景。“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这是写山腰之景。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

    35、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

    36、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第四段,写日观亭周围的名胜古迹。 泰山的祠宫、石刻不少,写泰山不能不提到这些古迹,但作者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观日出,因而所见的古迹也多在日观亭附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作者择其要者,简

    37、要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石刻也写了一、二句。这几处名胜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迹,很能代表泰山。这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 篇7: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习本 文 烘 托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38、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39、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4 5 6 7 篇8:登泰山记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

    40、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登泰山记作文550字.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7809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