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检测.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检测.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综合检测 2021 年高 历史 新教材 人教版 选修 同步 练习 第三 单元 法律 教化 综合 检测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 15 小题,每小题 4分,共 60分) 1.公元前 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 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 A.注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2.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派在官方学 校中的传授资格;就是在官场之中,汉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
2、。 据此可知下列关于汉武帝在治国用人方面的策略,说法正确的是 ( ) A.外儒内法 B.外法内儒 C.博采众长 D.法表儒里 3.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 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4.明律 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 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5.清人陈元龙曾
3、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 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 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 ) 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 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 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 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 6.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 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7.下表
4、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 式 表 决 形 式 程 序 审判结果 陪 审 员 审 判 员 产生 方式 有 罪 票 数 无 罪 票 数 死 刑 票 数 反 对 死 刑 票 数 对神 不 虔敬 和 蛊惑 青年 6 000 人 501 人 抽签 举 手 一 审 制 281 票 220 票 361 票 140 票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8.公元前 6 世纪末,罗马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罗马平民采用“撤离运动”等非暴力形式,与罗
5、马贵族 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罗马平民斗争胜利的最大 成果是( ) A.民法大全的颁布 B.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C.十二铜表法的问世 D.万民法代替公民法 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 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10.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 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
6、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 律为国王效力。”这一规定( ) A.表明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B.反映国王行政权得到扩大 C.反映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说明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11.易中天说:“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 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 A.说明美国制度不断创新 B.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强调 1787年宪法不完善 D.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 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 13.1954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 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 1.5亿人,提出 118 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 其中的 100 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4.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 进入 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
8、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15.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 76件,审议 106 件草案并通过了 100 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 止了 8 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 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 7部行政法规,对 107件 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 ) A.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 B.表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C.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 D.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16题
9、25 分,17 题 15分,共 40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 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走上了一条氏族/部族宗族 /家族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西方法律则走上了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 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 自由的历史传统,最终确立了个人本位的传统。 摘编自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材料二 中西方的法律观念都认同法律不可侵犯的尊严,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们看重法律威严,是 基
10、于对权力的敬畏和服从。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执政者行使权柄的巨大威势,因此必须重视法 律义务的严格遵守,人们畏惧法律而遵守法律,但并非尊重法律。而在西方的法律观念中,人们对法律 的信赖和敬重,是基于普遍认识上的法律的功能。西方法律形成初期,国家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确定 社会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有助于西方人在文明之初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并继而发展为对法律的 信仰。 摘编自从法的形成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的差异。(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对各自历史产生的影响及共同历史价值。 (15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 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 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 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 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