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历史 新教材 人教版 选修 同步 练习 第六 单元 17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 社会 治理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 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 一现象 (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2.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农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 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 A
2、.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3.1983 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 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 政府这一规定 ( ) A.标志古代户籍管理开始 B.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 C.在于严厉限制土地兼并 D.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大户 4.所谓土断,就是把士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364 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B
3、.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缓和了国家与士族的矛盾 5.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客户。下面为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 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 数 的比重(%) 景祐元年(1034 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 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 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 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 年)
4、 10 995 133 5 497 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 年) 13 276 441 6 439 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6.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 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7.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 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
5、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 为,中国古代( )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8.纵观中国秦以后 2 000 多年的历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 层级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这主要是( ) A.历朝军阀混战的结果 B.皇帝专制与宰相分权博弈的结果 C.地方各层级博弈的结果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博弈的结果 9.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 入户籍。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君主
6、专制统治 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 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10.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 各地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 层治理 ( ) A.注重教化 B.形成自治机制 C.宽严相济 D.依靠地方士绅 11.521 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 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了当时政 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
7、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2.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 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 ) 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 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13.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 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 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备荒仓储
8、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14.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43年“蝗蔽天下”,前 235年“天下大旱”,前 230 年和前 228 年又 都是“大饥”后来秦始皇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秦始皇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 基于( ) A.秦政府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15.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 2 270处,清代更是多达 3 234 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 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社
9、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 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 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 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 步弱化
10、。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 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 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 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 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 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 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11、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 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 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 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 “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
12、临时性救 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 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 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 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 1877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1879 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 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 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 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6258.html